植树图:
板书:
植树
时间:一个周末的下午。
地点:公园的草地上。
活动:3个小朋友一起种树。
《植树》看图写话说课稿
崇仁县第二小学黄玲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您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植树》。
一.说教材分析
看图作文是借助图画对小学二年级学生进行作文训练的一种形式,是提高小学生作文能力的一种手段。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第一学段的写话要让学生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
《植树》这篇看图写话,以图片的形式讲述了3个“红领巾”种树的事。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及培养学生对写话的兴趣;
2、激发学生自主表达的积极性,
3、要求学生具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学时我先采取提问法:“孩子们,春天的时候,你最想做些什么呢?”引起学生对这堂课的兴趣。
接着,用引导法,帮助学生解图意。
最后是要求学生完整地写下来。
从中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我的课堂结构是:看——想——说——写
1看:学会观察是学会写话的基本要素,在写话时我们应该授之以渔,教给孩子一定的观察方法,面对一幅静态的图画,孩子们可能无从下手,这时,我引导孩子们把图画还原于他们熟悉的生活场景。
而后进行有目的的训练。
在教学中我们要把规律性的东西提早告诉学生。
看一幅图,要弄清“这是什么地方?”“什么时间?”“图上有谁?”“在干什么?”脑子里要先有这些再去看图,他们才能够准确地理解图意。
有了前面的学习,我班学生就能很快理解出,画面展现的内容是3个红领巾在公园草地上栽花的情境,联想到时间是一个春天的周末,地点是公园草地上,活动是一起合作种树。
2想: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图是静止的,表现的内容具有跳跃性,都有一些省略了的空白内容,在教授这课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栽花的过程,先怎么样,再怎么样,最后怎么样。
根据合理想象,体会画中人物载花的心理活动。
这样,就使画中之物和想象之境连贯成篇。
3说;在说话时,我经常这样对他们说:“谁能和大家说不一样?”或“哪个同学能比刚才那个同学说得更具体、更生动些?”以此鼓励同学说话的兴趣。
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说话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地表达。
在上《植树》这篇看图作文时,我班学生可以说出许多种不同看法,有的学生还有自己的创见。
4写:在说的基础上再指导写,就容易多了。
首先要求写完整,
把握住时间、地点、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话写完整。
其次写具体,学生到了二年级,已经具备了写完整话的能力,这时,就要在写具体上下功夫,写这3个同学的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活动等,并抓住细节判断人物可能说什么,有什么心理活动,他们3个人有怎样的联系,使画面上的人物活起来。
板书设计的原则是简洁,重点突出,形式美观大方。
根据以上原则,我力求体现植树的几个要素,使学生看上去一目了然。
总之,在培养孩子看图写话能力时,要培养学生写话的兴趣,同时,加以恰当的引导。
画是静止的,思维是活动的,我们使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力,再把想象转化为连贯的文字,那写起来就不难了。
我坚信:给孩子一片五彩的天空,他们定会像小鸟一样展翅翱翔,定会用五光十色的笔来描绘美好的生活。
谢谢指导!
自评
上完这一课,我看到了这一课的成功点与不足之处。
首先要肯定的是,本课的学习任务基本完成了。
课堂结构简单明了,采取多种教学方式,把学生引进了文本,联系了生活,尊重了体验。
在教学中,我始终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为目的,极力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高昂的学习热情。
在课堂中,我总是不断的以激励性的语言、鼓舞、唤醒学生主动参与的信心。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不是一般的读者。
但作为特殊的读者,我们不能只承担责任自己的理解、感悟和激动,还要为学生搭好梯子,承担起引导学生感悟的职责,否则我们的课堂教学无法真正实现对话,无法真正拥有生命的灵性和动感。
但是,我也看到了自己的弱点,在教学中,过与教带,不够放开。
今后还得注意把新课标的理论要求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