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苏联改革与解体
俄罗斯总统叶利钦
四、苏联的解体
结合P62小字部分内容了解过程并思考: 1、苏联解体的时间? 1991年底 2、苏联解体的实质? 社会主义制度被资本主义制度取代
1991年12月25日19时32分红旗 从克里姆林宫上降落
苏联解体
苏联体制僵”
请问:材料说明了什么现象?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
口号不切实际,个人崇拜再度出现。
1、开始:
1956年,苏共二十大《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在揭露和批判个人崇拜上 有重大意义,但全盘否定 斯大林的做法引起思想混 乱,对苏联和国际共产主 义运动产生了极大的消极 影响。
2、内容 ①经济改革 ▲农业: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降低交售定额;改组农业拖拉
B、西方的“和平演变”政策 C、民族矛盾年久日深 D、苏联体制僵化成为生产力发展的障碍
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91年8月19 日, 由8名苏联高级官员组成的‘国家 紧急状态委员会’发动政变,试图使‘国家和社会尽快 摆脱危机’。但不到三天,他们就失败了。12月28日, ‘独联体’宣布成立;1991年底,苏联解体。 ①8名苏联高级官员发动政变的目的是什么? 阻止苏联解体 ②此事件对苏联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加速了苏联解体 ③假若没有这件事的发生,苏联会继续存在下去吗?根 本原因是什么? 不会 苏联僵化的体制阻碍了产力的发展
①苏联的政治体制急剧变化
C )
②国家权力分散
③各加盟共和国脱离苏联的趋势随之加强
④苏联立即解体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5、 苏联解体的实质是( B )
A、经济制度的变化 B、社会制度的变化
C、国家名称的变化 D、国家之间关系的变化
6、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在于(
D )
A、戈尔巴乔夫推行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红星陨落——当一个伟大的国家退出历史的舞台时,我 们仿佛看到它开国时的辉煌,也看到了它谢幕时的凄凉。 回顾这段历史,苏联的经济改革从赫鲁晓夫开始,经历了勃列
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三位领导人时期。
苏联没有因自身的改革变得强大而是走向解体,为什么?
一、赫鲁晓夫改革的失败
斯大林逝世
留下了世界一流的军事强国和政 治大国的辉煌,也留下了制约苏 联进一步发展的政治经济桎梏。
苏联改革的经验教训(启示)?
①克服体制上僵化; ②改革要有正确的指导思想; ③在发展国民经济的同时必须相应提高人 民生活水平; ④社会主义建设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必须 从实际出发,走符合国情的道路 ⑤改革必须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稳妥地推 进,确保国内社会安定和民族团结等。
一、单项选择:
1、斯大林去世后,在20世纪50年代担任苏联党 和国家领导人的是( B )
赫鲁晓夫(1894—1971)
毁 誉 参 半 的 一 生
黑 白 相 间 的 墓 碑
一、赫鲁晓夫改革
(阅读课文P60小字部分内容)
1、赫鲁晓夫改革对斯大林采取了什么做法?
他认为弊端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他的分析正确吗?产生了怎样的后果?
2、赫鲁晓夫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结果?
3、你怎样评价这次改革呢?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 未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在这种思想指导下,1990年2月苏中共央 扩大会议上,戈尔巴乔夫正式提出并通过了实行 总统制的设置;随后,1990年3月非例行的 第三次苏联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设立苏 联总统职位和苏联宪法(根本法)修改补充法》, 确立了多党制原则。
阅读课文,回答问题:
1、发动八一九事件的目的?
2、结果? 3、影响?
“和平演变”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利 用武力侵略不能将社会主义国家消灭的情况 下,通过采用技术交流、文化交往等方式影 响社会主义国家人们的心理、行为方式,进 而使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国家运行变 成资本主义式的,从而在不动声色中消灭社 会主义国家的战略。
1988年苏共二月全会上所作的题为《赋予 革命性改革以新的思想》的报告中,明确表示 了“苏共支持舆论多元化”的思想。此后苏共 不再以马列主义为唯一的指导思想,致使各种 思潮泛滥。
苏联人均生活水平从革命前居欧洲第五位下 降到居世界第八十八位。民用工业品技术非常落 后,质量低劣。„„在长期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下,干部任命制、职务终身制使苏联形成了一个 官僚精英集团,他们中很多人思想僵化,贪污受 贿。人民群众对共产党不满的情绪日增。„„俄 国历史上靠扩张起家,民族众多,但各民族发展 极不平衡。无论是沙皇,还是苏联都对少数民族 实行同化的高压政策。斯大林时期采取镇压和强 制迁徙的政策,造成很多问题。„„“二战”后 出于与美国争霸的需要,以非理性方式进行军备 竞赛,致使军费开支达到国民收入的四分之一, 背上沉重的包袱。
材料二:1953年到1964年,农庄数目从93300个减少为38300 个,由于部分农庄转为农场,加上垦荒区建立的农场,使得国营 农场的总数从1953年的857个到1964年的10100个。„„农场是集 体劳动,吃大锅饭。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项措施的实施成效呢? 2、材料二,反映了怎样的实质问题?
失败:
1、没有改变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2、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1964年赫鲁晓夫被迫下台。
材料(一)
材料一: 1957年,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又通过决议,从 1958年1月起取消农庄庄员和其他各种副业农产品的义务交售, 代之以支持较高价格的国家收购,在政府的扶植下,家庭副业经 济得到了迅速发展,1958年与53年相比,个人副业生产的肉类增 加33%,奶类增加27%,蛋类增加44%,羊毛增加91%。
列 宁
斯 大 林
“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 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 比较好„„,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
请回答: -------邓小平
1、邓小平说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指的是什么? 实施新经济政策 2、苏联的模式具体是指什么模式?其弊端? 斯大林模式
赫鲁晓夫
勃列日涅夫
戈尔巴乔夫
A、列宁 C、勃列日涅夫 B、赫鲁晓夫 D、戈尔巴乔夫
2、对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首先形成冲 击的是( A ) A、赫鲁晓夫改革 B、勃列日涅夫改革
C、戈尔巴乔夫改革 D、东欧剧变
3、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首先把改革的重 点放在哪个领域( B ) A、政治 B、经济
C、军事
D、外交
4、戈尔巴乔夫改革导致的后果包括(
机站;扩大农业企业的自主权;大面积开垦荒地,大力推广种 植玉米。 工业:精简中央管理机构,把一万多家中央直属企业交给地方 管理;扩大加盟共和国的经济管理权和企业厂长的经营权。
②政治改革:
批判个人崇拜和斯大林的某些理论观点;
平反冤假错案;
允许揭露斯大林时期社会阴暗面的文学作品公开发表。
二、勃列日涅夫(1906—1982)改革
背景:
三、戈尔巴乔夫改革
阅读归纳:
戈尔巴乔夫是怎样 改革的?
结果如何?
戈尔巴乔夫——提出以民主社会主义思想 原则为核心的“新思维”
对外:搞“缓和”,不断迁就以美国为首 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有利于他们对苏联 等社会主义国家实施“和平演变”;
对内:鼓吹公开性、多元化、民主化,否 定历史,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的基本原则。
材料(二) 1961年10月召开的苏共“二十二大”是赫鲁晓夫 政治生涯的转折点。„„接过斯大林晚年的口号,在 通过的新党纲中宣布苏联将在“20年内基本建成共产 主义社会”,同时模仿斯大林个人专权的做法,制造 对赫鲁晓夫的个人崇拜„„苏联报刊沉湎于日益频繁 的报道赫鲁晓夫的活动,并对他大加溢美,这样,赫 鲁晓夫在“清算”斯大林的表象下,实际上在一定程 度上重蹈了斯大林晚年的覆辙,使自己的政策方针偏 离了改革的目标,„„
中国和苏联所进行的改革为什么会导 致不同的结果?
1、我们在改革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 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得到人民的拥 护和支持。 2、我们在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 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具有明确坚定的指导思想。 3、我们在改革中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 有效地发挥了国家职能。 4、我们在改革中对西方鼓吹的某些思想和价值观采取了 正确的对策,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的安定团结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