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厦门届高三3月语文质量检测卷及答案福建厦门2017届高三3月语文质量检测卷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建筑在本质上是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场所,它首先满足人的实用需要。
由于大部分建筑不能脱离实用功能,其审美价值受到实用功能的制约,还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如一般住宅、厂房、办公楼等。
真正的建筑艺术体现在一些纪念性建筑(纪念堂、碑)、宫殿、陵墓建筑、宗教建筑、园林建筑之中。
这些建筑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实用,而是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纪念、信仰、审美、娱乐等),因而在建造时首先考虑的不是其实用价值'而是其精神性价值,包括审美价值。
建筑的美主要在造型上体现出来,这是许多艺术共通的设计原则。
建筑的造型要求高度符合形式美的规律,如运用对称、平衡、合适的比例,质感、色彩讲究多样统一,注意整体和局部、个体和群体、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及环境的协调等。
各种建筑部件符合形式美的规律的组成,往往给人以类似于音乐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因此建筑又被称为“凝固的音乐”。
建筑艺术的造型都是体现一定的精神内容与审美理想的。
12世纪法国的哥特式建筑具有超人的尺度,尖塔的房顶耸入云端,门窗多为尖拱形,表现着向上飞升,超脱尘世,符合教会以宗教观念影响群众的要求。
中国的寺庙建筑凝重阴森,窗户小少,光线暗淡,也显示了佛的神秘与庄严。
可见,建筑艺术对人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它们以巨大的体积迫使人们接受它们所体现的精神内容的影响。
建筑艺术的造型与时代有着密切的关系。
它既受到特定时代生产力的制约,也受到该时代审美理想和兴趣的制约,象征着时代的特点。
罗马式建筑在公元5世纪至14世纪流行于欧洲各国,反映着当时生产力尚不发达、封建庄园林立却互不往来的时代风尚。
北京历史上的一种典型建筑——四合院,封闭的空间,正侧房秩序井然'反映了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生活的封闭性、上下尊卑的秩序与安静缓慢的生活节奏等时代特点。
建筑艺术的造型又有鲜明的民族特点,体现着民族的审美理想。
如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为温柔敦厚、中和之美,在建筑上侧重于群体组合,意境含蓄,装饰注重整体效果。
在园林建筑上更是强调诗情画意,建筑与山水、花木组成综合的艺术体系,小巧、典雅的苏州园林和宏大、高贵的颐和园就是如此。
而西方人则更关注外部世界,其建筑明窗巨柱,希腊式的开放,纹饰纵横,表面外在。
如凡尔赛宫中花园,笔直的中轴线,两侧对称地布置了次级轴线,与横轴线相交,构成花园骨架。
花园中出现一个个方格,形成巨大、清晰的几何网络,表现出欧洲人的审美理想与外在、暴露的文化精神。
建筑诚然能体现一定时代、民族的精神内容,但它只能表达一定的气氛、情绪,有极大的抽象性、朦胧性和象征性,不能强求它表现某种明确的观念或具体形象,否则总要失败。
(摘编自王旭晓《美学原理》)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大部分供人居住和活动的建筑,满足了人的实用需要,制约了审美价值,所以不能被看作是建筑艺术。
B.体现建筑艺术的纪念碑、宫殿、园林、神庙等,建造时首先考虑它的精神性价值,这是由它的建筑目的决定的。
C.建筑之美主要以造型为载体,其设计的原则要高度符合造型艺术的规范和要求,符合形式美的各种规律。
D.如果建筑的各个部件都符合形式美的要求,它就富有内在的节奏与神韵,往往给人以音乐般的美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建筑艺术的造型与一定的精神内容相联系,它会对人产生精神影响,中国的佛教就是通过寺庙的空间形式来影响人的精神。
B.四合院作为北京历史上的典型建筑,其独特的造型受到了封闭自足、讲究等级和慢生活等时代特点的影响。
C.建筑艺术的造型受时代的影响和制约,公元5至14世纪欧洲各国的时代风尚,就在当时流行的罗马式建筑中有所体现。
D.凡尔赛宫中花园在造型上呈现出对称的几何网络式格局,与东方园林不同,这与东西方民族的审美习惯相关。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有些古民居在建造之初首先考虑的是实用,但随着时代的变化,其精神性价值不断凸显,也逐渐体现出建筑艺术。
B.若想理解12世纪法国哥特式建筑造型的内涵,需要了解特定时代和民族的心理习惯,也要了解西方宗教相关知识。
C.苏州园林小巧、典雅,造型上的这种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
D.一些仿古建筑要明确表达某种观念,又不能把人带入一定的气氛和情绪中,虽然形似,却不具有艺术价值。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刃李新立突然想起“刃”,我被自己的这一闪念吓了一跳。
金属的刃,是技术高超的匠人千锤百炼精心打造而成的,大凡削铁如泥的利刃,要有柔而坚的优良材质。
而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好刃似乎都沾了过多的血腥。
因此,我尽量避开血腥和与血腥相关的词语,只说生活的日常。
那年我十七岁,第一次进城。
从东关车站出来,避开纷杂的喧闹,朝西缓缓而行。
街道狭窄漫长,两侧的土台子上,摆满了高低不一的民房,这些房舍,檐子高挑,花格状的窗户裱糊了白纸,双扇大门钉了铜扣,笨拙得让人喜爱,而木质的材料上,全部涂了深红色的颜料,显得沉稳大气。
想必它们一定是民国的建筑风格吧。
临街的个别房子前,扬着商家的幌子,有酒有茶,有布有面,斗大的隶书是绣上去的,经年不会掉色。
先是听见“叮当,叮当,叮当”的敲打声,一前一后,一高一低,极具节奏。
泥炉的火焰正好,一块铁在里面燃烧,支在一旁的砧台上,老师傅用钳子夹着一块已经打扁了的铁料,挥着小锤。
小锤打下去,抬起,年轻的徒弟抡起大锤砸了下去。
砧板上的铁,红星四溅,随后由红变黑,师傅又将它丢进泥炉。
如此反复,一把刀有了形状。
水槽里的水泛着浊红.带着高温的铁放了进去,雾气升腾而起,上面坐了神仙似的。
刀口处一抹白,与众不同,名叫铁白,那是一把利器的刃。
可惜的是,这个美妙的去处很快消失了,先是街道拓宽,土台子和那些建筑尽悉拆除,硬化了的人行道和楼房修筑而成时,民国遗风茫然无存,我也就不知道老手艺的去向。
现在想起这个,是因为我所寓居的巷子里一声唱腔般的“启刀磨剪子喽”,突兀得让人措手不及,险些将行人撞翻。
这也是个老手艺人,一位头发花白的长者,在小巷子的出入口处摆了一条长凳,上面夹着他的家当。
他没有坐在长条凳子上,而是坐在旁边的可折合的小马扎子上,当时就想到,他这是出于对一种老手艺的尊重吧。
他用钢质铁器启磨菜刀时,肯定用力却捉拿得有些分寸,刀口卷起的铁屑,刨皮一般。
然后在磨石上稍加抛光,菜刀的刃口就闪着宝贵的银白。
我仍然要说有刃的生活器具。
假货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就连一把用以收割的刃具,也会有假货,即便是真货,也分三六九等。
其中奥妙只有经年和土地打交道的人知道。
我曾经跟着年长者去商店购买刃具,他拿过一沓,蹲在地上,抬起胳膊,逐一将手中的`刃具摔到地面上去,将那种发出清脆声响的收到一边.,而后,又在这些刃具中用手指试着刃口。
这些,是生活累积的经验,口传无效。
假货材质不好,那只能算是一片硬铁,没有可用的刃口,就连裁纸可能都有些费力,更别说用来收割作物。
年长者对这样的东西当然不会鉴别不出来,并且十分不屑。
他们认为,那不过是一片“死铁”罢了。
由此,我认定一张好的刃具,是鲜活的,有生命的,甚至是有灵性的。
除了厨具和农具,几乎每个人都使用过有刃口的其他工具。
小时,我用过的就有削铅笔的小刀,村小学门口不远处就是代销点,包容了许多日常所需的商品。
我和许多同学一样,不是用现钱去购买的,是拿了可以当作钱花的鸡蛋,换一把铅笔刀和一支不带橡皮的铅笔。
现在回想起来,剔除物质上的匮乏,竟然觉得有些古风的味道。
(有删改)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文中写作者第一次进城时看到古朴沉稳的民国风格建筑等景物,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民间老手艺的叙写。
B.寓居的巷子里一声“启刀磨剪子喽”,让作者措手不及,险些将行人撞翻,表现作者内心的不安。
C.读小学时用鸡蛋换铅笔刀和铅笔的经历,让作者在物质匮乏时期就懂得了更要与人分享的道理。
D.作品以“刃”为线索,叙写了匠铺制作刃、启磨刀刃以及年长者鉴别刃具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民间老手艺人的尊重。
5.文中写了两位磨刀者,他们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5分)6.第二段“只说生活的日常”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渎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本报北京2月14日电(记者李韵)】日前,文化部在其网站首页发布《各地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情况评估报告》。
报告显示,《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颁布五年来,各地落实情况喜忧参半。
2011年6月1日,《非遗法》正式实施。
为掌握法律实施五年来的落实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文化部于2016年组织开展了《非遗法》贯彻落实情况检查,并委托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贯彻落实情况进行评估。
评估报告显示,截至2016年8月31日,全国有24个省(区、市)颁布了非遗的地方性法规共72部。
其中,17个省(区、市)的省级法规是在《非遗法》实施后制定的。
但是,从全国范围看,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北京市、天津市、内蒙古自治区、吉林省、海南省、四川省、青海省7省(区、市)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性法规尚未出台,立法工作亟待推进。
评估报告显示,2011年至2015年底,全国各省级财政累计投入163731万元,有10省(市)累计投入5000万元以上。
尽管五年来,各省财政投入逐年增加,但是依然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各省普遍存在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
截至2016年,文化部命名了四批共1986名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各省(区、市)批准公布了14928名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评估报告显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问题较为突出,在世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中超过70周岁的已达50%以上,开展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迫在眉睫。
有些传承人在抢救性记录过程中,就已经离开人世:一些传承人年事已高,无法完全展现技艺。
部分艺术院团改制后,面临着经营压力,有的传承人待遇因此受到影响,出现了无人肯学、后继乏人的状况。
(摘编自《光明日报》2017年2月15日第9版)材料二:“我们就是要把非遗文化传承作为工作、作为职业,通过现代工作室的打造和经营,希望能够找到一条非遗文化传承的职业化道路,避免因为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而面临失传的窘境。
”糖画传承人高光耀说。
虽然近两年商业演出市场机会增多,但是相比于其他演出形式,他们的收入不算高,由此可以看出大众对于传统文化的接受度还有待提高,而这其中,既需要传承人自身的坚持与创新,也需要更多社会力量投入。
(摘编自《大众日报》2017年2月15日19版《非遗文化传承路在何方》)材料三:《中国诗词大会》的成功形象地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借鉴现代模式,激发出人们的兴趣,就能打造成现代时尚,就能成为网红,就能很好地图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