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复习综合布线系统1、弱电线路的组成:网线、电话线、有线电视线。
2、三网合一:语音、数据和视频传输。
3、综合布线系统标准(1)国际标准(P12)1991年7月,由美国电子工业协会/电信工业协会发布了ANSI/TIA/EIA -568,即“商用建筑电信布线标准”。
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技术委员会(ISO/IEC)1988年修改上述标准,于1995年7月正式公布第一版标准《ISO/IEC 11801-995(E)信息技术——用户建筑物综合布线》。
目前该标准有3个版本,分别为ISO/IEC 11801-1995,ISO/IEC 11801-2000及ISO/IEC 11801-2002。
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于1995年7月联合制定了欧洲标准(EN-50173),供欧洲一些国家使用,该标准在2002年做了进一步的修订。
(2)国家标准(P12~13)GB 50311-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 50312-2007《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3)其他标准(P14)4、综合布线系统等级(P18~19)通常,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等级可以分成基本型、增强型和综合型3大类。
从应用角度,铜缆布线系统、光缆布线系统分级参见P18。
5、综合布线系统组成综合布线系统分为7个子系统,它们分别是工作区、配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进线间和管理子系统。
工作区配线子系统管理干线子系统建筑群子系统设备间进线间FD:楼层配线设备BD:建筑物配线设备CD:建筑群配线设备CP:集合点TO:信息插座TE:终端设备OF:光纤6、综合布线系统的“智能化”发展趋势传统的综合布线系统更新不及时,随着连接关系改变的不断积累和人员的变化,必将产生大量的错误,需要大量的人力及时间才可能纠正这些错误。
整个布线系统将成为一个极难管理的系统。
新的智能化布线系统用数据库代替的原来的纸质文档和电子表格,查询方便,功能多样;跳线关系的改变,系统可以通过电子配线架实时自动检测出来,给出相应的提示,并自动更新数据库,使相关信息随时与实际连接状态保持一致;当需要进行手工跳线时,可以通过管理系统发出指令,引导操作人员在电子配线架上正确完成跳线操作,避免人为错误的发生。
同时,管理软件通过图形化的界面可以使管理人员清晰地掌握整个布线系统,实现了综合布线系统的电子化智能化管理。
7、智能建筑的三大基本功能(3A)建筑设备自动化(BA)、通信自动化(CA)、办公自动化(OA)。
8、信道与链路(P175~176)(1)基本链路(BL)模型基本链路模型的架构形式包括最长90m的固定安装的水平电缆F、水平电缆两端的接插件(一端为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另一端为楼层配线架模块)和两条与现场测试仪相连的2m测试仪专用跳线G、E,电缆总计长度为94m。
(2)永久链路(PL)模型永久链路是由最长为90m的水平电缆G+H、水平电缆两端的接插件(一端为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另一端为楼层配线架模块)和链路可选的集合点连接器CP组成,电缆总长度为90m。
(3)信道(Channel)模型信道是指从网络设备连接线E到工作区用户终端连接线A的端到端连接,它还包括了最长为90m的固定安装的水平电缆C+B、水平电缆两端的接插件(一端为工作区信息插座模块,另一端为楼层配线架模块)、一个靠近工作区的可选的集合点连接器CP、最长为2m 的位于楼层配线架上的连接跳线D,A+D+E(软跳线)最大长度为10m,信道总计最长为100m。
9、信道的分类(P21)广义信道:传输介质与完成信号变换功能的设备都与信号传输相关。
狭义信道:仅指传输介质(如对绞电缆、同轴电缆、光纤、微波、短波等)本身。
编码信道:从编码器输出端到译码器的输入端之间的所有组成部分。
10、信道容量、带宽与速率(1)信道容量:对于一个给定的物理信道,在传输差错率(即误码率)趋近于零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可以传输的信息量。
换句话说,信道容量是信道在单位时间里所能传输信息的最大速率。
(2)带宽:指信号可以传输的频率范围,是通信系统的基本资源,与传输介质的材料及制作工艺有关。
(3)速率:表示信号传输节奏的快慢,与不同的应用系统有关。
(4)带宽与速率的关系:有如高速公路的路宽与车速的关系。
增加带宽就意味着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而不是提高汽车的性能。
增加带宽需要的是更大的可以利用的频率范围,而且要确保在这种频率下,信号的干扰和衰减是可以容忍的。
通常高带宽意味着高速率,但高速率并不一定就是高带宽。
11、香农定理:⎪⎭⎫ ⎝⎛+⨯=N S B C 1log 2 式中,C 表示通过这种信道无差错的最大信息传输速率,单位为bps ;B 表示信道的频带宽度,单位为赫兹(Hz );S 表示信号的功率,单位为瓦特(W );N 表示噪声的功率,单位为W ;S N是由网络有源设备性能决定的信噪比。
12、常用的多路复用技术(P23~24)(1)频分复用技术(FDM ) (2)时分复用技术(TDM )(3)波分复用技术(WDM ) (4)码分复用技术(CDM )13、光的全反射定理(P43)(1)定义如果逐渐增大光线对界面的入射角θ并达到某一大小数值时,折射角θ′将达到90°,这意味着折射线不再进入包层,而是沿界面向前传播,此时的入射角称为全反射临界角,并用θc 表示。
如果继续增大光线的入射角,则光线将全部反射回纤芯中。
入射光全部返回纤芯中的反射现象称为“全反射”现象。
(2)条件①光纤纤芯的折射率n 1一定要大于光纤包层的折射率n 2;②进入光纤的光线向纤芯---包层界面入射时,入射角θ应大于临界角θc 。
14、光纤的模式(P45~47)(1)模式:“模式”指的是光波场在纤芯中的分布形态,光纤的受光角内,以某一角度ϕ射入纤芯端面并能在纤芯至包层交界面上产生全反射的传播光线,就称为光的一个传输模式,其数量与点光源照射到光纤端面的入射角ϕ直接相关,入射光线越多则纤芯中分布的光波传输模式就越多。
(2)按光纤中信号的传输模式的多少,可分为多模光纤(MMF )和单模光纤(SMF )两类。
(3)多模光纤可以传输若干个模式,而单模光纤对给定的工作波长只能传输一个模式。
15、光纤的带宽(1)定义:定义相邻两个脉冲虽重叠但仍能区别开时的最高脉冲速率所对应的频率范围为该光纤线路的最大可用带宽。
(2)用光纤的传输信号频率S 与其传输长度L 的乘积来描述光纤的带宽特性B ,单位为GHz ·km 或MHz ·km ,其含义是对某个B 值而言,当距离增大时,允许的S 值就得相应地减小,信号的保真度就降低。
16、光纤的色散现象(1)定义:光脉冲经过光纤传输之后,不但幅度会因衰减而减小,波形也会发生愈来愈大的失真,发生脉冲展宽现象即色散现象。
(2)色散与带宽的关系光脉冲波形在光纤中传输后被展宽是由于色散的存在,极大地限制了光纤的传输带宽。
(3)色散的成因由光纤的传输模式不同造成模间色散(MMF ),由制造光纤的材料折射率不同造成材料色散,由光脉冲在纤芯中在包层中传播的速度不同造成波导色散。
17、光纤的衰减(P47)(1)定义:指光信号从发送端经过光纤信道传输后到达接收端的损耗,它直接影响综合布线的传输距离,用单位长度的光纤输出端光功率O P 与输入端光功率I P 的比值描述。
用分贝(dB )表示为:10lg /I OP L P α=-(dB/km ) (2)光功率经过长1km 的光纤传输后,输出光功率是输入的一半,则此光纤信道的衰减为:α=3dB/km 。
(3)引起光纤信道衰减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种:18、信息插座的类型(P51)根据所连接线缆种类的不同,信息插座可分为光纤信息插座和双绞线信息插座;根据安装环境的不同,信息插座可分为墙面型、桌面型和地面型三种。
19、光纤跳线的分类(P57)光纤跳线主要分为单模和多模两类,单模光纤跳线一般用黄色表示,接头和保护套为蓝色,传输距离较长;多模光纤跳线一般用橙色或灰色区分,接头和保护套用米色或黑色,传输距离较短。
20、交换机的连接方式随着网络规模的扩展,网络中交换机的数量通常不止一台,成百上千的用户需要使用更多的交换机来连接,交换机间的连接方式有级联和堆叠之分。
(1)级联技术:所谓级联,是指使用普通的网线将交换机的接口连接在一起,实现相互之间的通信。
(2)堆叠技术:当网络规模急剧扩张,需要使用高密度的端口时,固定端口的交换机可扩展性受到极大挑战,交换机的堆叠技术则解决了这一问题。
堆叠交换机组可视为一个整体的交换机进行管理,可以成倍地提高网络接口端密度和端口带宽,满足大型网络对端口的数量要求。
目前流行的堆叠模式主要有菊花链模式和星形模式两种。
21、系统需求分析(P66)(1)方法①现场勘查 ②直接与用户交流(技术交流会、答疑会) ③问卷调查 ④专家咨询 ⑤参考建设单位提供的资料 ⑥参考优秀经验(2)内容①搜集图纸、相关资料。
②确定布线等级和工程所用线缆类型。
③确定楼间光缆的敷设方式。
④统计信息点数,确定室内布线方式和配线间的位置。
22、信道总体设计(P73)(1)信道由最长90m 的水平缆线、最长10m 的跳线和设备连接缆线及最多4个连接器件组成。
(2)永久链路由90m 水平缆线及3个连接器件组成。
(3)综合布线系统水平缆线与建筑物主干缆线及建筑群主干缆线之和所构成信道的总长度不应大于2000m 。
23、开放型办公室布线系统(P74)(1)采用多用户信息插座时,每一个多用户插座包括适当的备用量在内,宜能支持12个工作区所需的8针模块通用插座。
(2)集合点上的配线设备与FD 之间水平缆线的长度应大于15m ,集合点配线设备容量宜以满足12个工作区信息点需求设置;同一个水平电缆路由不允许超过一个集合点(CP )。
24、水平子系统用线量计算(P92~93)各楼层电缆平均走线长度的计算公式如下:621.1++⨯=i i i N F P 式中:P i ——第i 楼层电缆平均走线长度;F i ——第i 楼层最远的信息插座距离配线间的走线距离;N i ——第i 楼层最近的信息插座距离配线间的走线距离。
【例1】某建筑物第6楼距离楼层配线间最远和最近的信息插座距离如图所示,请计算该楼层的电缆平均走线长度。
解:第六层最近走线距离:N 6=4.5m+5m=9.5m ;第六层最远走线距离:F 6=4.5m+15m+5m=24.5m ;第六层平均布线长度:(N+F)/2=17m ;10%备用长度:1.7m ;端接容差:6m ;第六层线缆平均走线长度:P 6=17m+1.7m+6m=24.7m 。
【例2】接例1,假如该楼层共有135个信息插座,每个信息插座需要1根双绞电缆,为实现该楼层布线,需要订购多少箱规格为305m (1000ft )的电缆?解:(1)根据平均走线长度计算每箱电缆的走线根数,并向下取整;每箱的电缆走线根数=订购电缆每箱长度÷电缆平均走线长度(向下取整)305m ÷24-7m=12.3根/箱,说明实际上每箱电缆只能布放12个信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