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八大风云人物:马云十年归零马云十年归零“我们18个创始人今天提交了辞职信,明天早上我们将重新应聘、求职于阿里巴巴,我们把过去的一切归零,未来10年将从零开始……”2009年9月10日,马云在阿里巴巴10周年庆典、自己45岁生日到来之时这样宣布。
“我们18个人不希望背着自己的荣誉去奋斗,今天晚上将是睡得最香的一个晚上。
”当然,9月11日当马云出现在APEC中小企业论坛和NBA球星科比对话时,他的身份仍然是阿里巴巴集团主席、阿里巴巴公司主席兼执行董事。
然而,在向来很注重仪式感的阿里巴巴,马云率领众创始人递辞职信,然后重新求职,这样的动作传递了一个强烈而清晰的信号:阿里巴巴将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
强化这一信号的另一个仪式是:在2009年9月9日9时9分9秒开始的一场接力赛中,马云从阿里巴巴诞生之地湖滨花园跑出第一棒,而最后一棒由员工号为30375的最新一名员工完成(他跑的是第102棒,寓意这家企业要立足102年的愿景)。
“10年下来,有无数的原因,无数次的坎坷,无数次的情况会让阿里巴巴一蹶不振,甚至消失在互联网世界。
”马云将阿里巴巴成功走过10年艰辛的一大原因归结为“幸运”二字——“我们幸运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幸运生活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幸运生活在中国”。
然而运气并非所有的答案,而这家企业注重的也绝不仅仅是形式。
在众人为经济危机所困的2009年,其“长子”阿里巴巴公司客户数量增长率打破10年的历史纪录;淘宝网仅上半年的交易额就达到809亿元,逼近2008年全年1000亿元的交易额;支付宝注册用户达到2.5亿;甚至在10岁生日当天,还诞生了一家新的子公司阿里云。
“让华尔街所有的投资者骂我们吧,我们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
”马云喊出这样的话并非第一次,而这一次他更进了一步:“世界在呼唤一个新的商业文明”。
马云是否遭到华尔街的唾骂尚不得而知,但他在国际上的人气急剧上升却是不争的事实。
2009年初,当各国众多经济学家针对未来经济的走向陷入L型、V型、U型大辩论时,马云率领一干高管出访美国,他们到著名的Google食堂用餐、在星巴克学习亲手调制咖啡,甚至探访了一度剑拔弩张的对手eBay。
游历的最后一站,马云来到了总部位于纽约的美国亚洲协会,以“拥抱企业家精神”为题发表演讲,对全球企业家发出“共赴时难”的呼吁。
2009年10月,美国《纽约时报》网络版的“观点”栏目发表了署名Jack Ma(马云的英文名)的文章《小即是美》,马云在文中称,全球经济危机来袭令许多国际企业都濒临倒闭,但这并非当今时代的标志,而是预示着一场崭新的商业革命正拉开序幕。
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一个承载1000万家小企业、服务于10亿人的电子商务平台,创造1亿个就业机会,这是马云为阿里巴巴下一个10年定下的目标。
要实现这个目标,这家企业在未来10年中需要实现10倍的增长。
而对于马云来说,未来10年的挑战和激情或许并非来自上述这些庞大的数字,他要面对的是“新商业文明”中更多的变化和未知。
马云一直称自己“智商一般”,但归零的动作实在是再明智不过:放弃的是看似沉重实则虚无的“创始人”头衔,获得的是员工和外界的尊重,以及更难得的——让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男人重新燃起奋斗的激情。
李开复「追随我心」去创业“贝多芬54岁才写就第九交响曲,乔布斯52岁才发明iPhone。
你最美好的时光仍在前方。
让我们一起见证。
”2009年12月3日,迎来48岁生日的李开复在同事们送给他的贺卡上看到这样一段贺辞。
李开复和他的同事们大多相识或神交已久,但直到三个月前他们才聚拢在一起,开始一段让他们热血沸腾的新旅程。
2009年9月7日凌晨4点01分,李开复在他的新浪微博上发了一条消息:为了维护我的“铁人”外号,我要多发点微博,证明我不睡觉。
让李开复“不睡觉”的,正是数小时后他正式对外宣布成立的新公司——创新工场。
2009年似乎是被创业者抢占风头的一年。
9月,李开复在北京开办“创新工场”引发媒体追逐;数日后,马云则在杭州率领2万人狂欢为阿里巴巴的十周岁庆生——马云和阿里巴巴的故事激励无数后来者前赴后继踏上创业之路;10月底在深圳——另一片创业的热土,28家公司敲响了创业板的首轮上市钟声。
李开复在他的自传中披露,选择创业是“追随我心”的选择,或许,他应该庆幸,他心脏的跳动和时代的脉搏是如此一致。
创业并教练着公司还未开张,筹资就达8亿元;李开复和所有员工每天一起吃不超过15元一份的快餐;开张第一天,收到简历7000份……这些反差极大的数字为“创新工场”添上了传奇和神秘色彩。
幸亏李开复在过去20多年职业经理人生涯中已经练就了一身游刃于公众和媒体的好本领。
从公司宣布成立之前,他就开始与记者见面,不厌其烦地诠释“创新工场”的理念:(天使投资+创新产品)×规模化。
在李开复的设想中,“创新工场”将是一个全新的创新平台。
在第一年中,公司将**约110名最佳创业者、工程师和创业团队成员,并从他们的创意中筛选20个组建项目,然后投入资金进行不超过9个月的孵化,最后竞选出5个项目,成立子公司。
一年之后这些子公司将独立运营直至上市。
李开复透露,创新工场的构想产生于病床之上。
2009年6月,李开复躺在医院等待做手术,此前,四年合约已满的李开复就向Google的CEO施密特口头提出了辞职。
Google 的高管希望他回去好好考虑,并给予巨额股票期权的承诺。
“对于谷歌,我现在已经没有遗憾,但我的人生还有一个缺憾没有实现,我想去弥补它。
”李开复在他的博文《再见,谷歌》中这样写道。
“Google已经足够伟大,如果给我任何一家跨国公司中国区的负责人去换,我都不会去,我只是希望去做些自己的事情。
”有媒体评价李开复是“外企中最成功的华人职业经理人”,经过苹果、SGI、微软和Google 四家顶级公司历炼的李开复对此名头当之无愧,但是他并不打算在跨国公司里善终,而是选择了在第四个本命年即将到来时寻求新的自我突破。
以“睡觉少”著称的“铁人”一度笑称自己“年纪大了,(熬夜)不行了”。
“但是,现在又可以了。
看来不是年纪,是激情。
”李开复在凌晨发表的微博中写道。
一位与李开复熟悉的某跨国公司高管对记者说:“我最佩服的是他很勇敢,再…疯狂‟的事情,决定了就会去做,不顾其他人对他怎么看。
”李书福不要「猫冬」要「冬泳」“汽车不就是两个沙发加四个轮子。
”曾经“口出狂言”、被称为“汽车疯子”的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如今“疯”的迹象愈来愈少。
相反,李书福已经将旗下的吉利汽车治理得颇有国际化风范。
2009年,李书福将吉利带到“世界名牌”的门口。
年初,吉利不动声色地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箱生产商(DSI)收入囊中,这是吉利2006年成为英国锰铜控股公司最大股东后的又一次跨国并购。
这个曾经孤注一掷的民营造车者,开始把他的公司称作“真正的国际水平的汽车公司”,“当然规模还不是很大。
”在李书福看来,2009年对于吉利而言是迈向国际化、规范化、打造民族品牌的一年。
这一年,李书福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不要…猫冬‟,而是要…冬泳‟。
没有别人的危机,哪里有我们的商机?”“躲猫猫”玩海外并购2009年3月,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
作为全国政协委员的李书福,照例开着吉利汽车来到人民大会堂开会,照例成为媒体追逐的对象,照例讲他打造自主品牌的梦想和艰辛,说到高兴处,照例是激昂地带着台州口音讲不标准的普通话。
只是当被问到吉利收购沃尔沃的问题时,与之前的言无不尽相比,李书福的回答开始变得很谨慎。
他不动声色地嘿嘿一笑,从西服口袋里掏出一张对折了两次的A4纸,上面列了四条经他之手改动过的“媒体声明”。
“我们肯定对此(指福特抛售沃尔沃)表示高度密切关注。
作为一家汽车公司,我们有自己的发展方向,有自己的战略。
只要有利于公司发展,有利于股东权益,(吉利)就会考虑各种各样的战略选项。
”李书福开始和记者玩起了“躲猫猫”,拒绝再回答记者的追问,逼急了,就以“该说的、能说的,我都说完了,要想知道更多,只能去看上市公司的公告了。
”半年之后,国际著名投行高盛选择了与李书福合作。
高盛将通过认购可转债以及认股权证投资吉利。
吉利通过发行可转债获得18.97亿港元,这笔资金将用作公司的资本支出、潜在收购以及一般企业用途。
对于高盛为何在金融危机带给自己的病还没全好的情况下就选择了吉利,李书福解释说高盛看中的是“自己”。
而这几乎被外界一致地看作是吉利汽车在为收购沃尔沃做准备。
而对于每一次海外竞购,李书福都有清晰的认识:“任何海外并购都是有风险的,没有合适的就坚决不做。
而且并购要根据企业的自身实际情况,不能因为便宜去并购,这样风险会很大。
”尽管到目前为止还无法对这一收购事件的结局作出精确预测,但是从国家改革开放战略、自主发展战略的高度来看这次收购的话,吉利如果能够收购成功,必将是中国汽车工业的一件大事,这既是中国汽车工业对外开放的一次新的重要实践,也是中国汽车工业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过渡的标志**件。
王传福「首富」低调潜行“厂里还有谁比我懂呢?从比亚迪走过的路来看,我的决策有98%以上是正确的!每个工艺的改造都会亲自查看,包括每个项目的设计改造,我也都会一一过问。
我还是个技术型的企业家。
”比亚迪董事局主席王传福毫不讳言自己的专断。
2009年的王传福,可谓是名利双收。
11月5日,王传福以396亿元财富成为继胡润百富榜之后的“双料首富”。
王传福个人的财富一年增加了323.9亿元,每小时增长370万元,财富增长幅度为449.4%。
“其实他并不愿意被人提及…首富‟的称呼。
”比亚迪**专员告诉记者。
事实上,整个2009年,尽管比亚迪和王传福始终处于媒体的追逐中,但即使是在比亚迪最重要的年度战略车型之一的G3上市发布会上,王传福都没有出现——2009年他在媒体上的公开露面,还是在1月份参加美国底特律的车展上。
2009年11月20日,从欧洲回到深圳的王传福,在有超过2万名员工参加的15周年庆典仪式上,真诚地感谢所有人的努力,并不忘记提醒他的员工们:“比亚迪两个…第一‟的目标始终不会改变:2015年比亚迪汽车销量全国第一,2025年世界第一。
”这是王传福2007年8月在比亚迪F6下线仪式上放出的一句话,也许是目前全球汽车界最牛的话语。
不过,现在王传福希望能提前实现这两个目标,因为2009年已经给了他足够的自信——2009年上半年比亚迪汽车同比增幅竟然高达176%,汽车业务也首次占据比亚迪整体营业额比例的55%。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比亚迪传统燃油车销量再好,也只是王传福前进路上的一枚棋子。
他要实现的是一个更大的梦想——新能源产业。
在王传福最新的规划里,未来的比亚迪是一个融IT、汽车、新能源三位一体的“BYD(比亚迪)”。
不太顺利的是,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业务发展至今依然迟缓,这甚至成为王传福的一块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