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求职风险

求职风险

无锡科技职业学院
课程论文
浅谈应届毕业生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课程名称职业生涯规划与创业创新教育考试方式课程论文
姓名
学号
专业
成绩
任课教师
学习时间:2013 年9 月至2013 年11 月
浅谈应届毕业生如何规避求职陷阱
前言:
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但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骗局。

从“校园人”转型为“职场人”,应届毕业生如何才能有效规避求职陷阱?下面对求职中常见的骗术进行了盘点,并列出对策,毕业生务必提高警惕。

相对于人头攒动、水泄不通、令人窒息的传统招聘会,网上求职以免费浏览申请、大量职位信息、随时随地进入等方便性越来越受到求职者的青睐。

但其中的问题也随之而来。

很多不法分子常常利用求职者急于求成的心态,把“黑手”伸向网络招聘。

近日,一些人才市场披露了近期发生的一些利用网络求职诈骗钱财的案例。

基本上都是先在网上公布一些薪酬诱人的“招聘信息”,然后逐步索要押金、保证金、服装费、培训费、报名费、考试费等。

网络求职陷阱之所以出现,一方面,因为网络虚拟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很多的监管行为在法律上缺乏依据;在取证上也存在着难点和证据效力问题。

另一方面,一些非专业人才网站的管理人员缺乏正规的管理程序和专业的管理手段,对进场招聘单位资质、信息的真实性、个人招聘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管。

网络求职空间、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但陷阱的存在无疑亟待社会、有关部门加强管理,防患于未然。

有关部门应加快网络立法,建立合理的网络规则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把好审查监管关,净化网络环境,规范网络行为。

同时要加强宣传教育,开办各种讲座或发放相关小册子提醒广大求职者谨防求职陷阱。

从而为广大求职者创造一个良好的求职环境。

而对于求职者来说,也应加强自我保护的意识。

在非专业网站中如发现既无审批文号、不留固定电话的招聘小广告,不要轻易去应聘,尤其对于要求交钱的公司要十分警惕,不要错把陷阱当馅饼,给自己带来麻烦。

常见的求职陷阱:
骗术1
只“试用”不聘用
求职者口述:应聘了一家公司做项目助理,说好先试用3个月,试用期2000元,表现好才能转正。

试用期间给我的工作多到不行,不得不天天加班,心想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刚开始都是苦的,就咬牙坚持了。

没想到3个月后,人事经理竟然表示“人职不匹配”,让我走人……心里憋屈到不行。

专家建议:有的单位为了降低用人成本,在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

等试用期一过,就以各种理由解聘。

大学生在求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尤其是其中关于劳动报酬、工作内容、合同期限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细节。

骗术2
“储备经理”成业务员
求职者口述:在网上我投了一家金融公司的“储备经理”职位,没多久就接到面试电话,面试了两次,被录取了。

经过两周的培训后,我才知道,原来这家公司把我招来就是做保险业务员的,“储备经理”竟然成了卖保险的!
专家建议:一些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经常对招聘职位的工作内容模糊化,以高职位的名义进行招聘,然后把求职者放到跑业务、拉客户的岗位上。

在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

在面试时,求职者也要多加留心,免得上岗后发现实际工作与预期有出入,使自己陷入困境。

骗术3
不交培训费工资为零
求职者口述:接到一家公司的面试通知,去了之后,没有向我索要任何费用,让我留下先试用一段时间,然后再考虑是否录取。

我辛辛苦苦做了一个月,结果他们却说我专业知识不足必须参加公司内部培训,培训费300元。

我不愿意,对方就说,不交培训费可以走人,一个月工资也免谈。

专家建议:以录取作为诱饵,骗取培训费已屡见不鲜了,但仍有毕业生掉入此类陷阱。

一般正规公司会向求职者说明试用期的工资情况,即使在试用期没有通过考核,求职者也会得到相应报酬。

另外,按照有关规定,招聘单位不得以招
聘为由向求职者收取任何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

对于这类打着招聘旗号的收费需要警惕,切勿盲目交钱。

骗术4
薪酬模糊损失惨重
求职者口述:面试了一家公司,谈好“基本工资”3000元,当时以为是到手3000元也没细问,就糊里糊涂签合同了。

说是朝九晚五,但由于工作繁重,实际每天工作10个小时以上,到了发工资那天,竟然发现自己仅拿到2000元。

而查询的结果是“扣了税、服装费、培训费……”
专家建议:工资其实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常见有税前工资、税后工资的区别。

有的用人企业尽管开的工资很高,可是求职者最后到手的很少,原来是公司从中代扣了各种有关费用。

在正式签合同前,一定要把薪酬待遇谈清楚,并在劳动合同中清晰注明。

一旦发现企业不履行其工资、保险与福利,可以向当地劳动保障部门举报。

骗术5
“皮包公司”
求职者口述:我收到一家房地产公司的电子邮件,通知我去面试“业务经理”,待遇非常优厚。

上网查了一下,却发现招聘简章上学历要求竟然中专就OK,网上还有各种求职者的吐槽,说入职后根本不签劳动合同,“业务经理”都要上街发传单……
专家建议:通常这类公司是以低标准将毕业生招进来为公司干活,而其承诺的高工资是不会兑现的,且存在各种不规范用工。

若接到自己并未投过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核实该公司的情况,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进行面试。

骗术6
以名企招工为幌子
求职者口述:在网上偶然看到一家职介机构可推荐求职者进入500强企业就心动了。

咨询后对方要求我先交1500元的费用,才能安排推荐。

为了能进500强企业,就在网上付款了。

谁知道我付了款后,长达1个多月,对方迟迟不给我
介绍工作。

一次次催促,对方就一个答复:等联系好了会通知你。

专家建议:一些求职心切的毕业生见到“包你进500强”的广告就信以为真,最后不仅心愿落空,付出的种种费用也统统要不回来了。

“黑中介”千万不能信骗术7
“招而不聘”
求职者口述:我参加了很多招聘会,但问询下来发现很多公司其实根本就不打算招人。

有些只是小企业借机来做宣传,还有一些就是走个形式而已。

专家建议:在求职前,要对企业的情况、招聘职位有全面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免费时费力,无功而返。

总结
招聘中的陷阱多种多样,需要求职者多多留心,求职时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

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猫腻。

对于“天上掉馅饼”的事情要保持冷静,特别是要交纳费用的情况,请多咨询一下身边的朋友,按国家规定,招聘单位不得向求职者以任何名义收取任何费用,中介单位收取费用,需有相关资质,并向求职者明确说明,同时请求职者保留相关票据以便维权。

另外,求职者最好能够熟悉相关劳动法规,以便保护自身权益。

遇到权益受到侵害时,请及时向主管部门举报,或直接向公安机关报案。

希望求职者在对招聘单位有疑问时,应及时到学校的就业指导机构或市就业指导中心咨询和反馈情况,获取帮助,切忌盲目应聘。

参考文献
1、初秀伟,张福新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航空工业出版社
2、章达友.职业生涯规划与管理[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5.
3、高桥.大学生就业指导[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课程论文成绩评定
指导老师评语:
成绩评定:
年月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