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与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直接相联系的观念、 观点、概念的总和,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 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意识形式。意识形态的内容, 是社会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和人与人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 系的反映。意识形态的各种形式起源于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 社会物质生活。随着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政治思想、法 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等,各以 特殊的方式,从不同侧面反映现实的社会生活。它们相互联 系,相互制约,构成意识形态的有机整体。
文学的意识形态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这主要是就文学区别于经济基础和政 治,法制制度来说的,同时,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就文学与其 他意识形态共同具有的普遍性质来说的。由于作家主体总是具 有一定社会属性的人,这就导致文学作品的主观思想和情感评 价总是带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文学的意识形态性也表现在,文学是一种社会性话语活动。 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1. ①、文学话语的社会性(为什么说文学话语是社会的产物) 首先,文学的“唯一源泉,是社会生活” 其次,文学的 各种要素,无论是语词,格律,节奏,原型,比喻等,还是 主体的相应的审美“感觉”都是社会的产物。 再次,文学话 语的发展与变化最终取决于社会的发展与变化,文学话语的 演变本身就是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的一部分。 ②、文学是人学 社会是由无数个单个的人组成的,文学是研究人的学问 人始终居于文学所表现的一切生活现象的中心,文学归根到 底还是为了表现人的价值,追寻人生的意蕴。
③、文学的阶级性
文学话语的社会性还表现在,它或陷或显地代表着超个人的阶 层、阶级、民族或人民的利益,也就是说文学有阶级性。作家或读 者都属于一定的阶级和时付,因而他所创造或领导的话语结构必然 会带有他所属的社会集体的意识形态结构的特点,也就是说他不可 避免地要站在某一社会群体的立场上说话。 (例如:同是描写北宋末年梁山伯的农民起义,施耐庵就站在社会 下层人民的立场上,突出“宫逼民反”的主题,歌颂起义英雄仗义 疏财,扶弱抗奸。而俞万春的《荡寇志》就站台在上层统治者的立 场上,污蔑这场起义是不忠不义的盗寇行为。如同一部《红楼梦》, 溪笔谈没的人就看出不同的立意,才子看见了缠绵,道学家看见淫, 毛泽东看出了“革命”。(也就是我们所说看到了封建大家庭不能 可避免的衰败命运)“经学家看《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 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3.阶级性
意识形态具有鲜明的阶级功能。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 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而不同的意识形态在社会中 所处的地位,是由其所代表的阶级的地位决定的。
4.相对独立性
意识形态虽然为社会存在所决定,但它有自身特有中固有的,也不是从天上掉下的,归根结底 来源于社会存在。
意识形态的特征
1.现实性
意识形态是一种抽象的理论,但并不是纯粹空洞的东西。它有指向性, 总是指向现实。无论是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还是居非统治地位的 思想、学说,要么是为了维护现存的政治制度,要么是为了批判现存 的政治制度。
2.总体性
意识形态是由各种具体的意识形成的政治思想、法律思想、经济思想、 社会思想、教育、艺术、伦理、宗教、哲学等构成的有机的思想体系。
反映的另一种特性现实过程中所具有的积极 的选择或改造性质。
《西游记》里面的神魔世界是现实中所没有的,是 作者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所魔幻的。 当然,作家在对 现实社会生活进行选择改造时,不能凭着一种先见或观 念,而必须自己去切身体验社会生活。 鲁迅非常重 视这一点,他写的阿Q坐牢时,曾经想喝醉酒到马路上打 警察,让自己也去坐牢,体验一下阿Q坐牢的情感,这样 写阿Q坐牢的心境才会真实。
意识形态有两种具有本质性区别的涵义:
1. 若将意识形态视其为一种无价值偏见的概念时,意识 形态可视为是想像、期望、价值及假设的总合。若考虑政治 的层面,则意识形态是“所有政治运动、利益集团、党派乃 至计划草案各自固有的愿景的”总和。 2. 卡尔· 马克思所理解的意识形态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力关 系,是统治阶级为了欺骗和使权力关系具有合法性的产物, 目的是为了让大家扭曲对于现实的认识,马克思也称其为上 层建筑。
3、文学与反映
为什么说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性话语活 动?我们认为,归根到底,还是由于文学是一种反映,在这 里, “反映”有两种特性:一是受动性,文学反映的受 动性,是指文学依赖或受制于现实社会的根本性质。也就是 说,有什么样的社会生活,就可能有什么样的文学。举例说, 如果没有“五四”时期传统价值休系崩溃和“五四”新文化 运动,就很难有鲁迅的《呐喊》与《徬徨》。社会生活中有 阶级斗争,它就必然被反映在文学里。社会生活中远处不存 在意识形态,无处不存在权力,那么文学文本里当然也就到 处弥漫着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
文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文学更是审美的;文学 之所以为文学主要就在于文学的审美性。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 的双重性质,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属性是指文学的审美表现过程与意识形态 相互浸染、彼此渗透的状况,表明审美中浸透了意识形态,意识形 态巧借审美传达出来。正是以为文学具有审美和意识形态的双重性 质,所以审美的无功利性、形象和情感特质往往遭遇来自意识形态 的功利、理性和认识等性质的挑战或抵抗。审美意识形态是一种交 织着无功利与功利、形象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等综合特性的话语活 动。因此,文学这种审美意识形态就具有三方面的特征:文学既是 无功利的也是功利的;文学既是形象的也是理性的;文学既是情感 的也是认识的。
文学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
概念:意识形态是一定团体中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认识、思想、信仰、
价值等。它是这个团体中每个成员对周围世界以及团体本身的认知体系, 反映了该团体的利益取向和价值取向,为团体的集体行为提供了合理性 辩护,同时也对个人行为提供一套约束。可以说,意识形态是普遍存在 的,社会中的任何团体,不管是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都有自己的一套 意识形态体系。 但是,在任何国家中,作为政治合法性论据的官方意识形态只有一种。 作为一种统治工具的意识形态是付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 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付 并掩蔽现实的联系。 例证: 想吃饭——一般思想;吃法——意识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