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第三讲 电视画面与造型元素(1)
第三讲 电视画面与造型元素(1)
4. 电视画面的时间特性
1)单向性:构图一次成功。 2)连续性 3)时限性:不管是长镜头还是短镜头,展现的时间都是有限的。 ✓ 容量必须少而精。 ✓ 必须互相补充:分切拍摄,组接叙述。 4)同时性
延伸——
将几分钟内发生的动作扩展为仿佛是数倍于此时间的场面。 (不同角度拍摄下的跳高比赛的瞬间)
压缩——
平线的位置。
2)俯角 ✓ 压缩变形,产生萎缩、矮低的视觉效果。 ✓ 经常用于交待地理位置。 ✓ 可以增强平面景物的线条透视。离镜头近的景物降底,
远处景物升高,从而展视了视野,增加了空间深度。 ✓ 可使圆脸,高颧骨,胖脸型,得到适当拉长和校正。
3)仰角
✓ 汇聚,产生高大挺拔、雄伟壮观的效果。 ✓ 用仰角拍摄以天空做背景可以净化背景,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 拉伸,产生明显的透视效果,用来拍跳跃。
b、具有表意与叙事两种作用,以表现意境,创造气氛 为主。 ✓ 拍摄时着重于环境的渲染和烘托,表现出被摄体的一般
性质及其空间位置。
c、具有定位作用。 ✓ 大多数节目的开端、结尾部分都用全景或远景。远景、
全景又称交代镜头。 ✓ 拍摄时要注意空间深度的表达和主体轮廓线条、形状的
特征化反映。
3)中景
a、表现人的动作:全景表现人的行为,那中景表现人的手臂活动。 ✓ 拍摄时重视具体动作和情节。
2)平面造型特性 ✓ 利用人的视觉经验创造出具有纵深感的画面 ✓ 利用物体运动体现画面空间深度和立体感 ✓ 利用摄像机运动突破画面的造型局限
✓ 3)框架结构特性 ✓ 通过框架对被摄景物做不同范 围的截取形成景别 ✓ 框架构成被摄物体在画面重的 相对位置 ✓ 框架形成画面稳定的参照 ✓ 框架形成运动速度的参照
✓ 构图一般不用前景,注重通过深远的景物和开阔的视野将观 众的视线引向远方。运动的对象如能作对角线运动,不仅有 动态,也会增加纵深空间感。
2)全景
a 、主要表现对象,特别是人的形体,同时保留一定范围的环境 和活动空间。
✓ 拍摄是要清楚主体的重要性,防喧宾夺主,可选择适当的前景 和不同色调的背景来衬托主体。
c、前景 ✓ 用于直接表达画面内容。 ✓ 表现故事、事件的时间、季节、时代特征和地方色彩,有助于画面气
氛的表达。 ✓ 增加画面的空间深度感。 ✓ 美化画面,均衡构图。 ✓ 表现运动节奏。运动速度相同的物体,越近感觉越快。
d、后景 ✓ 表明主体所处的环境、位置及现场氛围。 ✓ 可以使画面产生多层景物的造型效果和透视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 ✓ 避免与主体的影调、色调相近或雷同。 ✓ 坚持减法原则,利用各种艺术手段简化背景,否则画面就会景物繁复,
实对比、动静对比等等。 ✓ 利用线条指引突出主体:把主体放在透视中心利用线条的指引突出主
体,用在静态构图之中。 ✓ 利用形象的完整性突出主体 ✓ 用运动摄像,利用景别、角度的变化将主体突出。 ✓ 主体在场景和镜头画面中占据的时间必须长于其它对象。
b、陪体 ✓ 帮助主体体现画面内容,使画面内容表达更加明确,更加充分。 ✓ 均衡画面,美化画面。 ✓ 对情节发展、事件的进展起推动作用。 ✓ 陪体切忌喧宾夺主,或平分秋色
3、 心理角度
1)客观角度
✓ 依据常人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习惯而进行的旁观式拍摄。 ✓ 是基础性的、主流形态的拍摄角度。影视作品中最常用的角度。
2)主观角度
✓ 代表画面中人物视线的拍摄角度。如果有意从被摄者的视线角度拍 摄就意味着让观众从他的视线看发生的事情。
✓ 易引起观众的心理感应。 ✓ 由于其拟人化的视点运动方式,往往更容易调动观众的参与感和注
✓ 构图力求饱满,构图恰当的特写会将我们的眼睛自然引向屏幕外的空 间,想象出一个完整的形象。
b、具有强烈的表情性质。 ✓ 特写画面内容单一,可起到放大形象、强化内容、突出细节等作用,
会给观众带来一种预期和探索用意的意味。不能滥用。
c、有强调加重的作用:特写画面通过描绘事物最有价值的细部,排 除一切多余形象,从而强化了观众对所表现的形象的认识。好似一个惊 叹号。
意力。
✓《电视摄像》
第三讲 电视画面与造型元素
2011级广播电视编导专业
主要内容
电视画面的概念与特性 画面造型元素 景别 拍摄角度
一、电视画面的概念与特性
1、电视画面的概念
电视画面是指由电子摄录系统拍摄和制作的,由 电视屏幕显现的图像。就电视摄像而言,电视画面是 摄像机从开机到关机不间断地拍摄所记录下来的一个 片断,又称电视镜头。
势。由于受限制,对聚焦的要求严格。
c、适应于电视屏幕小的特点,在电视摄像中用得较多。 ✓ 画面应力求简洁,特别要注意避开背景中那些明亮夺目
易分散观众注意物体。
✓ 近景人物一般只有一人做画面主 体,其他人物往往作为陪体或前 景处理。
5)特写
a、常用来从细微之处提示被摄对象的内部特征及本质内容。
✓ 拍摄人物特写避免变形。
总体作用 远景——重气势; 全景——重气氛; 中景——重形态; 近景——重表情; 特写——重神情。
3、景别变化方法
用定焦距镜头,选 择不同的拍摄距离拍摄
在同一拍摄距离上, 用变焦距镜头拍摄
机位推拉与变焦改变景别的区别
1,机位推拉改变景别,镜头的视场角不变,景物呈现范围较大。 变焦推拉视场角随焦距的变大而缩小。
b、 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大远景表现距离,而这常与出场人 物的主观感受相联系,因此,它具有强烈的情绪色彩。
✓ 拍摄时讲究远取其势:势,即气氛,就是通过景物环境揭示 一种情绪,创造一种意境。
✓ 在电视片中常作为开篇或结尾。
c、画面结构简单、清晰。由于电视屏幕较小,并不适合表现 远景,所以要求删繁就简,目的性要强,时间长度要充分,摄 像机的运动不宜太快。
可用几秒钟或几分钟时间表现一些漫长的过程。植物的生长、 的某个瞬间或者人物运动的某个时刻凝定下 来,起到像照片一样凝固瞬间的效果。
颠倒——
突破现实时间线的顺向流逝,自由地组合过去、现在和未来。 (神话、背景介绍、科幻节目)
变速(快镜头和慢镜头)——
b、中景带有叙事性质:多表现两人以上的群体,展示人物间的交流, 表现对话。 ✓ 当表现人与物的关系时,以人与物的连接线为结构线。
4)近景
a、常被用来细致地表现人物的面部神态和情绪,是将被 摄主体推向观众眼前的一种景别。新闻播音中就常用这种 景别。
b、近景具有达意性质。 ✓ 拍摄人物近景就是取其精神,主要是表现人物表情、手
现稍纵即逝的运动影像,观众无法进行仔细的观察,在主题 表达和主体表现过程中,应是画面内容简洁,时空信息清晰 准确、简明集中。
✓2、电视画面的光色还原要力求真实、正确 电视画面的色彩表现收到硬件设备技术要求的限制,无法
像人眼那样识别更多层次的色彩和光影,在拍摄的过程中, 要尽量的选择好合适的光圈和色温、白平衡,是画面光色表 现尽可能得到还原。
4.4 拍摄角度
2、 拍摄角度
1)正面 ✓ 表现被摄对象正面特征。 ✓ 充分展示被摄体的横线条,产生对称、均衡、庄重、稳定、
严肃的效果。 ✓ 显得呆板无生气。
✓ 常用在口播、政治性会议, 拍建筑物,产生平静和谐的 视觉效果。突出宏伟气势。
2)侧面
✓ 被摄体的视线方向位于画面的一侧或在画面之外,从而使其具有明确 的方向性。多用于对话、交流、会谈、接见场合,有平等的含义。
定风格。
✓三、电视画面的景别
1、景别的划分
景别------指画面中主体的范围和视觉距离的变化。 可分为远景、全景、中景、近景、特写等。
划分景别------运用电视镜头表现手段,根据内容的 需要,确定画面中主体的远近和大小。
2、景别的作用
摄像师通过调整景别,可以对景物删留取舍、组织
并结构画面,制约观众视线、引导注意力,规范画面内 部空间、暗示画面外部空间。
层次混乱。 ✓ 避免干扰主体形象的线形结构。
e、环境 ✓ 创造气氛表达情绪,展示作品风格。 ✓ 帮助观众了解事件或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时代背景、民族特色、
区域特色等。 ✓ 帮助观众了解人物的身份、职业特点以及人物的性格爱好,文化素养
等。 ✓ 有人把环境当作一个角色来着意体现,也有人有意淡化环境以形成特
d、由于特写侵害了被摄体与周围环境的空间联系,常被用于作转场 镜头。
四、 拍摄角度
1、 拍摄高度
1)平角 ✓ 画面具有平视平稳效果,透视关系正常不变形(用中焦镜头),
是一种纪实角度。是新闻摄像最常用的拍摄高度。 ✓ 不利于空间层次、空间深度的表现。如果追求构图平稳,不要
大的透视关系,用平角度拍摄最为合适。 ✓ 注意事项:注意地平线,避免中间等分。可利用角度来控制地
✓ 缺点是不利于立体、空间表现。
3)斜侧
✓ 斜侧角度包括前侧和后侧,是一种最常用 的角度。在拍摄两个人时能分清主次。
✓ 过肩镜头:以记者的后侧为前景,拍摄被 采访者的前侧,把视觉重点置于被采访者 身上,主体突出并且有深度感,画面有变 化。
4、背面
✓ 有把观众带到现场的效果,有身临其境的参与感。 ✓ 具有一定的悬念。
✓3、镜头运动时力求稳定、流畅、到位 电视画面的表现是模拟人眼来观察和记录影像,因此在
拍摄过程中要注意画面要符合人们观看的习惯画框要平稳, 运动表现要尽量匀速。
✓4、注意同期声的采录 “没有声音再好的戏也出来”,电视画面造型是一种
视听语言,声音也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期声的运用, 可以是电视画面的现场感更强,让观众有一种身临其境的 感觉,更有利于将观众带入事件中。
2,机位推拉景物的空间透视感较强,变焦推拉透视感随焦距的变 大而减弱
3,机位推拉景深范围不变,变焦推拉景深随焦距的变大而减弱
4、景别的画面意义
1)远景
a、适于表现辽阔、深远的背景,但其中必须有主导景象。 ✓ 其特点是开阔、壮观、有气势,主要表现地理环境、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