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运动的描述 匀变速直线运动第1节 描述运动的基本概念一、参考系 质点1.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物体。
(2)选取原则:可任意选取,但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它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通常以地面为参考系。
2.质点(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2)物体可看作质点的条件: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时,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研究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
二、位移 速度1.位移和路程(1)位移描述物体位置的变化,用从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2)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2.速度和速率(1)平均速度: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段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 =Δx Δt ,其方向与位移的方向相同,是矢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沿轨迹上物体所在点的切线方向指向前进的一侧,是矢量。
(3)速率:瞬时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4)平均速率:路程与时间的比值,不一定等于平均速度的大小。
三、加速度1.定义:速度的变化量与发生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
2.定义式:a =ΔvΔt 。
3.方向:与速度变化的方向相同,是矢量。
4.物理意义: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思考辨析(正确的画“√”,错误的画“×”)(1)参考系必须是固定不动的物体。
(×) (2)质点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实际并不存在。
(√) (3)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运动的位移为零,则该物体一定是静止的。
(×)(4)平均速度的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同。
(√)(5)甲的加速度a 甲=2 m/s 2,乙的加速度a 乙=-3 m/s 2,a 甲>a 乙。
(×) 2.(多选)(人教版必修1P 11T 1和P 14T 1改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一江春水向东流”中江水运动是以河岸为参考系的B .“太阳东升西落”中太阳以地球为参考系C .“火车8点42分到站”,“8点42分”指的是时刻D .“第3 s 末”和“第3 s 内”都是指的时间间隔1 s[答案] ABC3.(多选)(人教版必修1P 14T 2和P 29T 2改编)下列说法可能正确的是() A .出租车的收费标准为1.60元/公里,其中的“公里”说的是位移B .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C .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D .物体具有向东的加速度,而速度的方向却向西[答案] BCD4.(教科版必修1P 14T 2改编)下列所说的速度中,指平均速度的是() A .百米赛跑的运动员以9.5 m/s 的速度冲过终点线B .子弹以800 m/s 的速度撞击到墙上C.由于堵车,汽车的车速仅为1.2 m/sD.返回地面的太空舱以8 m/s的速度落入太平洋中[答案] C质点和参考系[依题组训练]1.(2019·遵义模拟)在以下情况中,可将所研究的物体看成质点的是( )A.观察“辽宁舰”航空母舰上的“歼15”战斗机起飞时,可以把航空母舰看作质点B.研究“玉兔”号从“嫦娥”的怀抱中“走”出来,即两器分离过程中“玉兔”一连串技术含量极高的“慢动作”C.研究“玉兔”号巡视器巡视月球时的运动轨迹D.研究自行车的运动时,因为车轮在转动,所以无论什么情况下,自行车都不能看成质点C[观察航空母舰上的舰载飞机起飞时,航空母舰的大小不能忽略,不能看作质点,故A错误;研究两器分离过程中“玉兔”一连串技术含量极高的“慢动作”时,要看动作,不能够看作质点,故B错误;研究“玉兔”号巡视器巡视月球时的运动轨迹时,巡视器的大小和形状能忽略,能看作质点,故C正确;当研究自行车匀速通过一段较长的距离时,可以看作质点,所以D错误。
]2.(多选)2019年国际航空展于10月14日—16日在德国慕尼黑举行,如图所示是西班牙空军“鹰巡逻队”在上届柏林国际航空展上进行飞行表演。
下列关于“鹰巡逻队”特技飞行表演的说法正确的是( )A.地面上的人看到飞机飞过,是以地面为参考系B.飞行员看到观礼台向后掠过,是以飞机为参考系C.若飞机保持队形飞行时,以编队中某一飞机为参考系,其他飞机是静止的D.若飞机保持队形飞行时,以编队中某一飞机为参考系,其他飞机是运动的ABC[地面上的人看到飞机飞过,是以地面为参考系,飞行员看到观礼台向后掠过,是以飞机为参考系观察的结果,A、B选项正确;因飞机保持队形飞行,速度相同,故无论以编队中的哪一架飞机为参考系,其他飞机都是静止的,故C正确,D错误。
]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研究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时,可将运动员看作质点B.研究汽车在上坡时有无翻倒的危险时,可将汽车看作质点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的D.升国旗时,观察到国旗冉冉升起,观察者是以“国旗”为参考系的C[研究短跑运动员的起跑动作时,所研究对象的大小和形状不能忽略,故运动员不能看作质点;研究汽车翻倒是转动问题,不能看作质点,故A、B错误;选项C中的研究对象是“轻舟”,已过“万重山”,是以“万重山”为参考系,C正确;选项D中的研究对象是“国旗”,是以地面或旗杆为参考系的,D错误。
]理解质点、参考系的“三情况”“两注意”1.看作质点的常见三种情况(1)多数情况下,平动的物体可看作质点。
(2)当问题所涉及的物体位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可以看作质点。
(3)转动的物体一般不可看作质点,但转动可以忽略时,可把物体看作质点。
2.选取参考系的“两注意”(1)对同一物体的运动,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可能会不同。
(2)在同一个问题中,若要研究多个物体的运动或同一个物体在不同阶段的运动,一般选取同一个参考系。
路程和位移[依题组训练]1.(2019·黄山模拟)攀岩运动是一种考验人的意志与心理素质的运动形式,户外攀岩运动更加刺激与惊险。
如图所示为一户外攀岩运动线路图,该攀岩爱好者从起点A到B,最终到达C,据此图判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图中的线路ABC表示的是攀岩爱好者所走的位移B.线路总长度与攀岩爱好者所走时间的比等于攀岩爱好者的平均速度C.由起点到终点,攀岩爱好者所走线路的总长度等于位移D.攀岩爱好者所走路程要比自起点到终点的位移的大小大D[根据路程和位移的定义可知,AC两点的直线距离才为位移大小,线路ABC的长度表示攀岩爱好者走的路程,线路长度比位移的大小大,故选项A、C错误,选项D正确;线路总长度与攀岩爱好者所走时间的比值等于平均速率,而不是平均速度,故选项B错误。
]2.如图所示,在水平面上一只蚂蚁沿半径为r的半圆弧从a点爬到b点,下列关于它通过的位移和路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路程为πr,方向沿圆弧由a指向bB.位移为2r,方向沿ab直线由a指向bC.位移为πr,方向沿圆弧由a指向bD.路程为2r,方向沿ab直线由a指向bB[蚂蚁经过的路程是它运动轨迹的长度,蚂蚁沿半圆由a爬到b,其路程的大小为πr。
路程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是标量,所以说“路程的方向沿圆弧由a指向b”或“沿ab直线由a指向b”都是错误的。
蚂蚁的位移是其位置的变化,该位移用出发点a指向终止点b的有向线段表示,所以位移的大小为2r,位移是矢量,其方向由出发点指向终止点,即由a 指向b,所以只有选项B正确。
]位移和路程的“三点”区别(1)物理意义不同:位移描述物体位置变化,路程描述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2)决定因素不同:位移由始、末位置决定,路程由实际的运动路径决定。
(3)运算法则不同:位移应用矢量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算,路程应用标量的代数运算。
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平均速率[分考向训练] 1.平均速度与瞬时速度的区别与联系(1)区别:平均速度是过程量,表示物体在某段位移或某段时间内的平均运动快慢程度;瞬时速度是状态量,表示物体在某一位置或某一时刻的运动快慢程度。
(2)联系:瞬时速度是运动时间Δt→0时的平均速度。
2.平均速度与平均速率的区别和联系(1)平均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平均速率等于路程与时间的比值。
(2)通常情况下,平均速度的大小不等于平均速率,在单方向的直线运动过程中二者大小相等。
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的理解1.(2019·盐城调研)如图所示,物体沿曲线轨迹的箭头方向运动,沿AB、ABC、ABCD、ABCDE 四段轨迹运动所用的时间分别是1 s 、2 s 、3 s 、4 s 。
图中方格的边长均为1 m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物体在AB 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 1 m/sB .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大小为52m/s C .AB 段的平均速度比ABC 段的平均速度更能反映物体处于A 点时的瞬时速度D .物体在B 点时的速度大小等于物体在ABC 段的平均速度大小D [物体在AB 段的位移为1 m ,因此平均速度为v =x t =11m/s =1 m/s ,故A 正确;物体在ABC 段的位移大小为:x =12+22 m = 5 m ,所以有v =xt =52 m/s =52m/s ,故B 正确;当物体位移无限小,时间无限短时,物体的平均速度可以代替某点的瞬时速度,位移越小,平均速度越能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故C 正确;物体做曲线运动,物体在B 点的速度不等于ABC 段的平均速度,故D 错误。
]运用极限思想分析瞬时速度2.如图所示,气垫导轨上滑块经过光电门时,其上的遮光条将光遮住,电子计时器可自动记录遮光时间Δt 。
测得遮光条的宽度为Δx ,用Δx Δt近似代表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
为使Δx Δt更接近瞬时速度,正确的措施是( )A .换用宽度更窄的遮光条B .提高测量遮光条宽度的精确度C .使滑块的释放点更靠近光电门D .增大气垫导轨与水平面的夹角A [Δx Δt表示的是Δt 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遮光条的宽度Δx 越窄,则记录遮光时间Δt越小,ΔxΔt越接近滑块通过光电门时的瞬时速度,选项A正确。
]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的理解与计算3.(2019·伊春模拟)一个质点做变速直线运动,以v1=10 m/s的平均速度完成前13位移,以v2=30 m/s的平均速度完成剩下23的位移,则全过程的平均速度为( ) A.20 m/s B.18 m/sC.23.3 m/s D.40 m/sB[设全程位移为x,则前13位移所需的时间t1=13x10,后23位移所需的时间t2=23x30。
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v=xt1+t2=x13x10+23x30m/s=18 m/s,故B正确。
]理解平均速度、瞬时速度的“四点”注意(1)判断是否为瞬时速度,关键是看该速度是否对应“位置”或“时刻”。
(2)求平均速度要找准“位移”和发生这段位移所需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