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段家丽
【摘要】目的:探究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护理体会。

方法:抽选来自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84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则使用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护理满意率。

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避免不良情况出现,在临床上显示出卓越效果。

【关键词】消化内镜;胃肠息肉;护理;并发症发生率
胃息肉是临床常见疾病,病变组织较小时,往往无明显症状,通常情况患者在进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可表现为上腹隐痛、腹胀、不适等,经内镜切除是胃息肉治疗的首选方法,常见手术方式包括高频电凝切除法、激光及微波灼除法、尼龙丝结扎法等,虽然有一定治疗效果,但患者术后时常出现多种并发症,包括穿孔、出血等,若不进行及时处理,将影响患者预后[1-2]。

鉴于此,本文将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的优质护理进行总结,详情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选来自20XX年1月至20XX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84例),按照抽签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中男22例,女20例,年龄范畴34~44岁,年龄均值(37.65±2.15)岁,观察组中男19例,女23例,年龄范畴35~45岁,年龄均值(38.52±2.62)岁,按照统计学概念分析,两组数据呈正态分布,可行比对,P0.05。

1.2 方法
對照组采用常规护理,主要内容为疾病知识介绍、安排相关检测等。

观察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优质护理,主要内容为:(1)术前宣教:护理人员需依据患者文化程度,
详情说明疾病相关知识,并耐心解答患者提出问题,重点说明实施治疗的意义。

(2)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通过观察、评估等多种方式,了解患者的心理情绪,并根据患者情况实施相应的护理措施。

(3)术中护理:护理人员需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若出现异常,立即通知医师进行处理。

(4)并发症护理:护理人员需观察患者有无出现腹痛、反跳痛、肠鸣音及便血等,若出现异常,立即对症处理,后通知医生进行及时处理。

(5)饮食护理:患者在手术当日需禁食一天,在术后1~3d后可进食流质食物,如米汤、牛奶及非刺激性食物,要求其多吃瓜果蔬菜,少食多餐。

1.3 观察指标
(1)统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包括穿孔、出血、黏膜灼烧,计算并发症发生率,(2)采用口头询问的方式评估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程度,分别是满意、较满意、不满意,计算护理满意率。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计算分析,其中均数±标准差()用于表达计量资料,χ2用于检验计数资料,P决定是否有差异,其中P0.05表示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较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护理满意率相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胃肠息肉属于消化系统疾病,在我国有着极高的发病率。

消化内镜是治疗该疾病的主要方式,有着损伤小、治疗效果佳等诸多优势,但该治疗方式属于创伤式治疗,导致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患者生命安全[3-4]。

因此患者在实施治疗的同时,仍需要加强护理,才能避免不良情况出现,改善患者症状,保证其生命安全[5]。

本文研究结果得出: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优质护理旨在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体验,护理人员通过实施术前宣教,能够增强患者对疾病认识程度,从而愿意主动配合护理工作。

通过实施心理护理,可能够有效消除患者不良情绪,提升其治疗依从性。

而护理人员术中密切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
则能够有效避免不良情况出现。

护理人员通过实施饮食护理,具有提升患者机体免疫力,促使其早日恢复身体健康的效果。

总而言之,对消化内镜下治疗胃肠息肉患者采用优质护理,能够有效提升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症状,促使其早日恢复健康,提升护理满意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缩短住院时间,在临床上显示出卓越成效,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