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教研训一体化体系逐步促进城乡教师水平均衡发展
2004年以来,玉林市玉州区引进有效教育(MS-EEPO)教育科研项目实验,不断探索教师培训方法,创建了把教学、研究、培训结合起来的教研训一体化教师培训方式,有效地提高了教师的整体素质,逐步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一、加强教研室建设,发挥教研室主导作用
1.整合工作职能。
玉州区教研室承担全区中小学教育教学的调研、教研、科研、指导和培训的职能,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教育科研为平台,以师资培训为主线,建立教后研、研后训、训后教的教研训一体化方式,进行一条龙跟踪服务,促进教师在理论培训、经验积累和教学能力提高等方面同步成长,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研室根据培训的目的、内容来确定培训活动的重点和形式,把教学、研究、培训融为一体,克服了重复培训、分割培训的弊端,提高了教师培训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指导教师进行新课型、新评价、新备课、新学习方式的探索研究,举办比赛课、研讨课、展示课等各种形式的观摩活动。
如2009年12月,玉州区举办参加全国初中新型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系列展示与讲评海选活动,有300多人自愿报名参加说课、评课、上课,教研室把课例、培训、比赛、研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系统,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2.加强学习交流。
玉州区教研室设置了德育、中学、小学、成幼教、
政工等5个教学研究室,负责全区教学管理、研究工作。
定期召开各研究室负责人的学习培训会议,进行常规学习和工作交流,各室、各成员之间建立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教研员参加玉林市“新课程问题教学法”学习班、中英西南项目广西项目县培训者培训班、新教材培训等,教研员在学习中不断提高业务素质。
玉州区教研室还选聘了中小学(含幼儿园)各学科兼职教研员43名,充实了教研员队伍。
经过多年实验,积累了比较丰富的教研训一体化T 作经验,形成了比较雄厚的教育科研力量:
3.深入听课指导:玉州区教研室组织教研员深入全区中小学、幼儿园进行听课、调研、座谈和指导,了解学校教学实际情况,找出存在问题、落实改进措施,帮助教师更新教育教学方法、贯彻课改理念、提高教研训工作水平,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特别是对薄弱学校加强指导,促进了教育均衡发展。
近年来,教研员每年人均听课逾200节。
如教研室以在玉州区举行的全国初中新型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等系列展示与讲评活动和自治区教育厅有关领导对玉州区教育考察活动为契机,深入仁东、南江、名山等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学校听课。
在“毓秀班”组建时,运用有效教育的管理方法和理念,充分考虑城乡不同学校的差异和层次,对全区教学资源和教学要素进行有机整合,着力提高城乡教师整体素质,促进城乡师资力量均衡发展。
二、运用“三式”管理法,加强教研训一体化管理
玉州区在实施教研训一体化过程中,运用“网络互动式”管理、“集群
共进式”推进、“螺旋向上式”发展的“三式”管理法,加强教学管理工作。
1.“网络互动式”管理。
玉州区构建教育科研实验学校管理的基本框架:全区成立总课题领导小组、实验组;校际团队以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成员学校以二级子课题参与研究;各校教师以三级子课题参与研究。
区教研室负责统领总课题研究,每位教研员分别承担不同校际团队的联络员角色,指导子课题组开展教研活动。
各个校际团队、各成员校、各校教师参与相应级别课题的研究活动,从而组成上下互通、各方互动的教研网络。
各级研究团队总结科研经验,每年定期召开经验交流会,实现资源共享?
2.“集群共进式”推进。
在推进教研训一体化工作中,构建“上下互动,内外结合;研训一体,校际联动”的工作格局,主要通过“以校为本、校际联动、专业引领、全面推进”四个环节推进教研训活动。
各位教研员深入相应的校际团队,不断总结教研训活动情况,举办经验交流会,提高全区教研训工作水平。
玉州区坚持以强弱结合、城乡结合为主要原则,全区共组建了11个小学校际团队和6个中学校际团队,其中有强强联合、强弱联合、城乡联合等多种形式。
玉州区许多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均由校际团队组织举办,每个团队的成员学校轮流承担活动组织者的角色。
各个校际团队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教研训活动的重点和方向,发挥各校优势,开展相应的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互相听课调研,取长补短,互相帮扶,共同提高科研水平。
3.“螺旋向上式”发展。
教师在日常教学中,把课题研究与平时教学结合起来,通过“自学反思”、“群体互动”、“实践验证”三个环节,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
自我反思主要根据自己在教研训一体化活动中的收获进行总结和思考,撰写教后记、教学日记、随笔、教育叙事、反思案例或论文等。
群体互动主要是教师们形成不同级别的主题研究报告,在学校单元组、校际团队或玉州级教研活动中进行交流,通过同伴互助或专家引领等形式,提高教研训工作水平。
实践验证主要是通过教师互听互评、集体研讨等形式反思教学效果,及时解剖教学中的问题,并重构教学设计,进行二次排序,再次实践验证培训效果。
三、切实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1.以点带面,循序渐进。
一是培养“四会教师”。
2004年以来,玉州区对700名骨干教师分别进行了4期区级有效教育( MS-EEPO)培训活动,把这批教师培养成“会上课”、“会评课”、“会辅导”、“会写作”的“四会教师”,再发挥这批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学校单元组、学校团队、校际团队等组织开展二次培训活动,对全区教师进行系统的专业培训。
二是建设“一个毓秀班”。
2009年,玉州区成立了培育优秀骨干教师的“毓秀班”,共有65人,人员来自城乡不同的学校,班主任和辅导教师全部由教研员担任,实现了教研员和教师的共同成长、他们以参与式培训为主要方式,以任意素材为载体,通过限时备课、说课、上课、评课等形式,强化对有效教育操作技能的理解和认识,使这批教师成为“四会教师”的骨干力量,以“毓秀班”成员为滚轴,带动
玉州区教师积极参与教科研实践,使教师队伍得到均衡发展。
2.精选内容,有的放矢,玉州区把专题内容培训和综合内容培训结合起来,把有效教育( EEPO)培训与课改培训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培训的内容。
在每次专项培训前,先培植课例,共同探讨培训的内容,增强培训的针对性。
如在推进课型方式时,教研员先到各校听课,选择有代表性的课型,对授课教师进行评课,改进完善后,再在玉州区教师培训活动上展示。
每学期举办多次专项研讨交流活动,有的以课例为载体进行研讨,有的针对专门问题进行研讨。
玉州区在选择培训内容时,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特别是对教师进行有效教育培训时,首先让教师掌握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其次将学习方式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再次将学习方式与课型方式结合起来,共同推进,最后将学习方式、课型方式、评价方式与学科教学结合起来。
3.创新形式,增强效果、玉州区采用专题讲座、头脑风暴、课例分析、个案研究、沙龙研究、体验模拟等形式进行培训,方式多样,精彩纷呈。
课例分析是基本形式,以课例为载体,教研员与教师进行听课研讨,研训结合,共同提高。
体验模拟培训是创新方式,如培训新型学习方式操作方法时,先对校长、教师进行模拟培训,让他们充当学生的角色,经过自己的亲身体验,了解、熟悉和掌握训练学生的操作方法。
沙龙研究主要根据自己在教育研究中发现的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思考、辩论、对话、总结等,使教师们的教育思想进行碰撞,提升自己的教育研究水平。
培训形式的多样化,使研讨活动成为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