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内容.

中国近代史纲要重点内容.

帝国主义之特征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的意义;
△形成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
△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义和团运动:
口号:扶清灭洋、扫清灭洋
兴起与发展原因:经济原因和宗教原因(税赋增加;旧式运输人员失业;自然经济破产;黄河流域发生大旱灾。、慈禧太后的招抚(慈禧想废光绪,英国支持光绪;慈禧与列强的矛
《马关条约》:1895
●中国割让台湾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和辽东半岛给日本。
●中国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后来日本以退归占领的辽东半岛为由,又索取了3000万两白银的赎辽费
●中国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允许日本人在中国通商口岸设立领事馆和工厂及输入各种机器。
●片面最惠国待遇。
《辛丑条约》:1901
盾。、地方官吏的同情和支持
特点:分散性、自发性、宗教性
“扶清灭洋”的评价:▴未认清清政府的实质▴反映社会矛盾变化▴体现盲目排外主义
盲目排外主义表现:▵毁坏洋货;▵破坏铁路、电线和桥梁;▵攻打外国使馆
太平天国农民运动:
失败原因:
客观因素:清朝的中央军队地方地主武装和地主团练新建立的地主武装戈登指挥的“常胜军”清政府“借师助剿”
法国:▵向远东发展; ▵法国是俄国在欧洲的盟国;▵向清政府邀功索赏。
德国:在远东地区夺取殖民地;联俄抗法;转移俄国在欧洲的视线;在中国割占一个海军基地。
公行制度
▴在闭关政策之下;
▴清政府对外贸易的一种管制办法;
▴通过“洋行”居间经办;
▴洋行之间的行会即“公行”。
最惠国待遇:
双方互享的最惠国待遇缔约国双方处于对等地位,相互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权益。片面的最惠国待遇仅缔约国一方得以均沾对方给予第三国的一切条约权益,但并不给予对方对等利益。
▴各国对进入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船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船舶的港口税;当他国使用自己所修或所经营控制的铁路运输货物时,不得征收高于本国商品的铁路运费。
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为何是在19世纪末?
▵列强忙于瓜分非洲;▵资本主义转型;▵列强互相牵制。
“三国干涉还辽”:
俄国:为俄国的最大利益着想,要求维持中国的原状。决不可让日本渗透到中国的心脏而在辽东半岛攫得立足点。
△资本输出有了特别的意义;
△形成瓜分世界的资本家国际垄断同盟;
△资本主义列强已把世界领土瓜分完毕。
辛亥革命
1.孙中山创立同盟会
1894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为汇集革命力量,孙中山联合华兴会、光复会和兴中会的成员,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时间:1905年8月。地点:日本东京。领导人:孙中山为总理。
(1清政府向各国共赔款白银4.5亿两,以海关等税收作担保,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2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
(3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4清政府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允许列强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
《中俄声明文件》:1912
失败原因:
客观原因:外国侵略者压制和破坏、封建顽固派反对和阻挠
主观原因:中体西用思想的局限、洋务运动本身的局限(1、工矿企业和军事工业数量少;2、封建性、腐朽性和依附性;3、没有实现“官办”向“民办”的转变。、洋务运动领导不力
对李鸿章的总体评价:
▵有勇于任事的魄力;
▵有大谋略和大智慧;
▵有对千古变局的时代感;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1864
《中俄改订伊犁条约》:1881
《中法新约》:1885
①清政府承认法国对越南的保护权,承认法国与越南订立的条约。②中越陆路交界开放贸易,中国边界内开辟两个通商口岸,“所运货物,进出云南、广西边界应纳各税,照现在通商税则较减”。③日后中国修筑铁路,“应向法国业者之人商办”。④此约签字后6个月内,中法两国派员到中越边界“会同勘定界限”。⑤法军退出台湾、澎湖。京条约》--割让香港岛;
1860年《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南端;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约》--强租北九龙等地。
俄国割占:
1858年《瑷珲条约》
1860年《北京条约》
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
1881年《中俄改订伊犁条约》
“门户开放”政策
▴各国对他国在中国所取得的任何势力范围、租借地、通商口岸和既得利益,不得干涉;▴各国对运往自己势力范围各口岸的他国货物,均由中国政府按中国现行税率征税;
不平等条约:
《南京条约》:1842
2、五口通商。清朝政府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准许英国派驻领事,准许英商及其家属自由居住。
3、赔款。清政府向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
4、割地。清朝政府将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5、中国海关税应与英国商定。
6、废除公行制度,准许英商与华商自由贸易。
▵有现代性的变革意识;
▵中国现代化的先行者或拓荒者。
戊戌变法:
背景: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中华民族进一步觉醒
觉醒原因:▴甲午战败的刺激给国人造成的伤痛▴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洋务运动为转型奠定的作用
洋务激进派:王韬、薛福成、容闳、郑观应
垄断资本主义之特征:
△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银行资本和工业资本融合;
《望厦条约》:1844
《黄埔条约》:1844
《爱珲条约》:1858
《天津条约》:1858
《北京条约》:1860
(1开天津为商埠;(2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3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4《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签约后,英国即表示扶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革命,并支持洋务派奕昕(此字为言字旁当政。
性质:这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纲领:“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目标: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革命旗帜(指导思想: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主观因素:(1政权日益封建化和腐败化(2领导人思想不断蜕化(3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4以宗教发动和组织群众
历史意义:(1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2有力教训了外国侵略势力(3提出了改革的纲领性文献(4具有世界影响:打击了英法殖民势力、推动和支持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呤利《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洋务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