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ppt

第二章新闻传播与国家安全.ppt


政治方面; 军事方面; 公安、司法方面: 经济方面; 科技方面:
三、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规定》的具体保密制度:

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制度。新闻出版保密审查实行自审与送审 相结合的制度 。(第六条)


自审:新闻出版单位和提供信息的单位,对拟公开出版、报道 的信息,应当按照有关的保密规定进行自审 送审:对是否涉及国家秘密界限不清的信息,应当送交有关主 管部门或其上级机关、单位审定。

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情报罪;



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罪。

第二章
维护国家安全
第一节
禁止煽动危害国家的言论
一、基本概念
• 煽动性言论:
– 指通过口述(演讲)、文字乃至广播、影视、戏剧、 书画等方式公然散布的非理性、非事实的不实信息, 以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它与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和客 观公正原则完全违背,具有很大的社会危害性。
• 煽动性言论的特点:
– 1、表述方式的非理性,即使用浮夸的、情绪化的、蛊 惑性的语言进行宣传。 – 2、表达内容的非事实性,即,虚张声势、夸大事实、 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甚至还造谣诽谤。 – 3、直接面对公众。 – 4、带有导致反常行动的目的。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分裂国家罪
– 这种犯罪行为的主要特征就是公然散布“煽动”分裂 国家、破坏国家统一的言论。 – 本罪属于行为犯,行为人只要实施了煽动性的宣传鼓 动,就构成本罪既遂,不必问其煽动效果如何,是否 有人接受其煽动实施分裂国家的行为。 – 本罪为集合犯罪,《刑法》规定了“组织”、“策 划”、“实施”三种情况,在量刑上规定了首要分子 或者罪行重大者、积极参加者和其他参加者三个档次。
二、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中的保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中的保密 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中的保密 规定。 《科学技术保密规定》中的保密规定。 《军事设施保护法》中的保密规。
三、新闻单位的保密制度


新闻报道和保密是一对“冤家”,在西方这一 对“冤家”一直就在博弈着,所以才有了“深 喉”。随着改革开放,新闻报道的自由度扩大, 我国新闻报道中的泄密案件也有了明显增多。 新闻报道泄密的“多发区”:
– 本罪也属于行为犯。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罪
– 本罪的侵犯客体是我国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友好 关系,如果后果严重,发生民族分裂,就会危 及国家安全。 – 本罪的客观行为是以语言、文字等方式挑拨离 间我国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 本罪属于行为犯,但把“情节严重”作为犯罪 的构成要件。

犯罪主体为特殊主体:国家机关工作人员; 主观方面:故意或者过失; 侵犯客体:国家的保密制度; 客观方面:有违反国家保密法规的有关规定,泄露国家秘密,情节严 重的行为。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所有达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 然人。 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过失不构成本罪。 客观方面:违反保密法规采取各种手段向境外提供国家秘密和情报。 犯罪主体为一般主体: 主观方面:必须为故意 客观方面:非法获取或非法持有国家秘密。

通过内部途径反映涉及国家秘密的信息制度。(第八条) 采访涉及国家秘密的事项的批准制度。(第九、十、十四条) 新闻发布制度。(第十一条)
四、法律责任

因违反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而致使国家秘密 泄露的,应承担法律责任。主要法律责任有:

刑事责任; 行政责任。
四、法律责任

《刑法》规定的几种罪名: 泄露国家秘密罪;
三、煽动行为的犯罪与新闻传播
• 以上四种煽动行为的犯罪,都有可能利用新闻媒介加以实 施,为此国家有关法律做了明确规定:
– 《国家安全法实施细则》第8条第2款对《国家安全法》第4条作 出了详细的解释。 – 1998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非法出版物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 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也作出了明确规定。该解释将煽动言论 者和出版者都列为犯罪主体。有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 在新闻出版方面,《出版条例》有明确规定。 – 在广播电视方面,《广播电视管理条例》有明确规定。 – 在网络传播方面,《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有明确规定。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罪
– 在主观上,煽动群众抗拒法律实施的行为并不 一定具有危害国家安全的目的,只是在客观上 造成了国家的一些法律、行政法规不能顺利贯 彻执行。所以,本罪的侵犯客体是社会管理秩 序。 – 在客观方面,本罪的行为必须是以语言、文字 等方式煽动群众采取暴力来抗拒国家法律的实 施。 – 本罪属于行为犯。


秘级的划分:绝秘级由国家保密局确定;机密级由上省自治区、 直辖市的保密局或上级保密局确定;秘密级由省、自治区在地 的市或国家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保密局或上级保密局确定。 对是否属于国家秘密和属于何种密级有争议的,由国家保密局 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保密局确定。

在某一确定的时间内只能限于一定范围的人员知道。保密期 限长短不同,因事而定。
二、关于煽动行为的犯罪
• 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罪
– 本罪的客观方面要件为实施了下列任意一种或 多种行为:
• 1、以造谣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 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 2、以诽谤的方式煽动他人进行颠覆国家政权、推 翻社会主义制度的活动。 • 3、以其他方式,如散发标语、口号等方式煽动他 人进行颠覆国必须由故意构成,过失不能认 定构成犯罪。
第二节
保守国家秘密
一、概念


国家秘密:《国家保密法》有定义。 国家秘密应当具备的三个要件:

其关系到国家的安全和利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实施办法》对此有专门解释。

依照法律规定的一定程序加以确定,不应由任何个人或组织 任意确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