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

读《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心得《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这本书主要介绍的是西方流行音乐和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史与风格。

读了这本书后,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中国流行音乐的每一个时期都与中国社会历史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上海时期”流行音乐(1937年——1949年)中国流行音乐于20世纪20年代发源于上海,是在中国传统民间小调和地方戏曲的基础上,吸收了美国爵士乐、百老汇歌舞剧等西方流行音乐元素发展起来的。

上海,由于受到西方殖民文化的影响,和中国其他城市相比,具有极为特殊的位置。

“鸦片战争”后,美、英、法先后在上海划定租界。

在这80年间,上海慢慢地呈现出了资本主义商业化都市的特征,逐渐成为中国最重要的贸易港口和主要的金融中心、工业中心,到了20世纪20年代,它以基本形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面貌。

由于受到西方文化的广泛影响,上海市民的文化生活中开始流露出了对流行音乐的需求。

因此,流行音乐开始在中国最早的国际化大都市——上海,产生了萌芽。

1937年“抗战”爆发后,因为上海是租界之地,租界之外的外国人以及沪宁、沪杭铁路沿线的大地主、大富豪为了躲避战火,都涌进了上海租界,使得这里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消费需求空前增长。

租界内的旅馆、电影院、茶楼、舞厅迅速呈现出了生意兴隆的局面,促使娱乐业迅速发展,这为流行音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此时流行音乐虽然受到广大老百姓的喜爱,但是在那个面临亡国的社会背景下,由于它脱离了社会大环境,显得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点格格不入,遭到了很多进步人士的批评与指责,于是中国流行音乐便从此带上了“靡靡之音”的帽子。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占领了上海的“公共租界”上海沦陷。

“汪伪政权”接管上海,为了麻痹老百姓的“抗日”精神,“靡靡之音”的流行音乐开始充当了“麻药”角色,而在沦陷区的百姓为了躲避危险、暂时逃避社会紧张感,流行音乐成了他们发泄苦闷的重要载体,因此流行音乐在“沦陷”的上海不但没有衰退,反而得到了更大的发展。

1945年“抗战”结束后国民党重新接管上海,战乱是离开上海的有钱人回到了上海,促使了经济的繁荣,流行音乐出现了一片生机。

直到1949年,政权变换,中国流行音乐的“上海时期”正式结束。

“上海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主要代表人物:黎锦光。

主要作品:《夜来香》、《夜上海》、《月圆花好》、《玫瑰玫瑰我爱你》、《天涯歌女》、《如果没有你》等等。

二、“香港时期”流行音乐(1949年——1969年)1949年——1969年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基地从上海转移到香港。

新中国成立后,流行音乐在上海消失,上海的歌星、影星纷纷离开了上海,来到了香港,香港的流行音乐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从此香港的流行音乐正式起步。

50年代初香港的流行音乐仍旧延续着三四十年代上海的音乐风格,以“轻柔、委婉”为主要风格。

但从1954年开始,香港的流行音乐转变为轻松、欢快的风格。

由于创作力量出现了匮乏,同时受到香港崇洋思想的影响,香港流行歌曲广泛采用西方歌曲的曲调填入中文词的方法,出现了“西曲中词”的作品,掀起了一股“翻唱”高潮。

50年代中期到60年代初期香港流行音乐进入了繁盛时期。

60年代后,香港流行音乐逐渐走向衰弱。

其原因,首先来自英国的摇滚乐。

60年代是英国流行音乐崛起的年代,“披头士”乐队访问香港对年轻一代造成了强烈的影响,年轻人纷纷组建乐队,香港的流行音乐受到了强烈的冲击。

其次是台湾的流行音乐,60年代末,由于台湾流行音乐的崛起,一些著名的台湾歌手登陆香港,如:姚苏容、谢雷、青山、邓丽君等。

占据了很大的市场,冲击了香港本土歌手。

再次是粤语歌曲的影响。

最后是创作力量的衰弱。

特别是1967年主要创作人姚敏的逝世,是香港流行音乐创作失去了中流砥柱,使得歌曲创作日益匮乏,60年代末,香港流行音乐终于被外来势力瓜分,台湾流行音乐和西方摇滚乐开始成为香港流行乐坛的主流。

“香港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姚敏、王福龄、周蓝萍等。

主要作品:《情人的眼泪》、《我爱恰恰》、《春风吻上我的脸》、《南屏晚钟》、《绿岛小夜曲》等。

三、“台湾时期”流行音乐(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60年代中后期,香港流行音乐的衰落为台湾流行音乐的崛起提供了平台。

其次是台湾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流行音乐的繁荣。

60年代台湾广泛引进外资,使得台湾经济迅速上升,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带动了唱片业的繁荣,从而是流行音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从音乐风格上看,该时期台湾流行音乐和上海时期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基本上都是轻盈曼妙或深沉低调。

主要原因是国民党迁台,将上海的“时代曲”带到了台湾,使上海“时代曲”成为台湾流行音乐崛起的根基。

由于根基相同,这也成了台湾音乐迅速占领香港市场的原因。

在上海“时代曲”的基础上,台湾流行音乐由于长期受到日本文化的影响,受到日本“哭调”的影响,该时期的台湾流行音乐体现出带哭腔演唱的特征。

直到70年代,流行音乐没有带给更多的东西给唱片公司,它的消费群体只是30岁左右的人群,他们听的是上海的“时代曲”和早期的台湾流行歌曲,唱片公司想开发18到25岁左右人群的唱片消费市场,因此,它们开始寻找新的内容、新的声音,直到台湾“民歌运动”的兴起。

“台湾时期”流行音乐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庄奴、左宏元、翁清溪、刘家昌等。

主要作品:《冬天里的一把火》、《又见炊烟》、《甜蜜蜜》、《今天不回家》、《海韵》、《千言万语》、《我是一片云》、《月朦胧鸟朦胧》等。

四、台湾“民歌运动”(1975年——1981年)1975年“民歌运动”被一年青人杨弦点燃,他把诗人余光中的诗谱成了歌曲,并举行了演唱会,之后推出唱片《中国现代民歌集》。

他的创作打破了“时代曲”和传统民谣的局限,突出了朴实、自然的曲风。

他的专辑受到年轻人的喜爱,却遭到保守派的指责,特别对于“现代民歌”的争论尤为强烈,有人指出:这种歌曲既不中国也不现代,更不是民歌。

因此,后来将其改为“校园民歌”。

尽管社会对杨弦的评价不同,但他促使了更多的有志青年投入到了民歌运动创作中来,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创作人。

而自1977年之后的“民歌大赛”进一步推广了校园民歌创作。

在那个年代年轻人抱着吉他在草地上轻轻弹唱,成了70年代末台湾校园的一个缩影。

随着“民歌运动”的扩大,“校园民歌”逐渐成为台湾流行音乐的主流。

台湾“民歌运动”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衰落,虽然只经历了短短的五六年,但却对台湾流行音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它提升了台湾流行音乐的品质,使台湾流行音乐从娱乐层面上升到了文化层面;它为日后台湾流行乐坛培养和储备了一大批音乐人才;在内地流行音乐复苏之际,“校园民歌”广泛传入内地,成为80年代内地流行音乐的重要参考,极大的推动了內地流行音乐的发展。

随着台湾经济的发展,流行音乐商业化的趋势日益加重,面对都是流行音乐的兴起,新一代听众的口味发生了变化,校园民歌开始疏远了现实生活,最终因无法适应商业机制的运作,80年代初走向了衰弱。

台湾“民歌运动”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代表人物:梁弘志、李秦祥、李寿全等,代表作品《恰似你的温柔》、《橄榄树》、《一样的月光》等等。

五、台湾、香港流行音乐的繁荣时期(80年代——90年代)80年代初,台湾经济飞速增长,老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使唱片购买力得到进一步增长同时也为娱乐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唱片公司的数量迅猛增长,唱片业的繁荣带动了流行音乐的全面发展,从此台湾乐坛开始进入了全盛时期。

1981年,滚石唱片公司推出了一系列具有现代流行意识的唱片这些唱片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很多作品还体现了对社会发展与显示生活的反思。

从某种意义上讲,滚石唱片使流行音乐的商业化与文化性得到了进一步的结合,从而进一步推动了台湾唱片业和流行音乐商业化的发展。

从1984年起,台湾流行音乐日益商业化,企划式制作开始成为唱片业的重要模式,歌手的市场定位成为唱片制作的头等任务。

1987年,台湾流行音乐市场日益繁荣,旋律上口的商业歌曲开始成为乐坛主流。

1988年到90年中期,台湾流行音乐进入全盛时期,一大批专职音乐人对台湾流行音乐的繁荣产生重要影响。

代表人物:罗大佑、李宗盛、黄韵玲等。

代表作品《之乎者也》、《未来的主人翁》、《恋曲1990》、《明天会更好》等等。

真正属于香港自己的流行音乐从70年代中期开始,以许冠杰和顾嘉辉为代表的粤语歌曲成为香港本土文化的象征,并从70 年代至今传播到了整个亚洲乃至欧美,如今它以成为华语歌曲的重要组成部分。

代表人物:许冠杰、顾嘉辉、黄霑等。

代表作品《双星情歌》《啼笑因缘》《沧海一声笑》《上海滩》等。

从80年代中后期,香港流行音乐正式步入工业化时代。

明星包装制度开始成为香港流行乐坛的重要特征,偶像开始引领潮流,同时涌现出了大批的新人和乐队。

从此香港流行音乐进入繁荣时期。

纵观香港流行音乐半个世纪的发展情况,它的主要特征是娱乐化、商业化倾向明显,带有显著的消遣性,思想性较差。

同时,由于香港的快速的生活节奏,促使了香港流行的快速更新,因此,香港流行音乐的可分析性不强,但却明显体现了流行音乐的商业性和娱乐性。

香港流行音乐作为中国流行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六、內地流行音乐的发展(1979年——1990年)自40年代末內地流行音乐发展基地从上海转移到香港和台湾,直到70年代末,內地整整3 0年没有流行音乐。

改革开放后,內地流行音乐开始复苏。

在风格上它主要呈现出两大倾向:一种是延续三十年代的群众歌曲路线,形成了抒情歌曲风格,如《知音》《乡恋》《边疆的泉水清又纯》等;一种是改革开放带来的港台流行歌曲,如《酒干倘卖无》《万里长城永不倒》《我的中国心》等。

同时也涌现出了一批音乐人和歌星。

內地流行音乐的重要转折点是1986年举办的百名歌星演唱会《让世界充满爱》。

演唱会上崔健一曲《一无所有》喊出了中国摇滚乐的第一声,1988年“西北风”唱响全国,同时“囚歌”引起全社会的关注,1990年摇滚乐的势力得到充分展现,与此同时港台歌曲继续充当內地流行乐坛的重要角色。

因此,內地流行音乐从1986年——1990年呈现出了多元化发展,形成了本土风格、港台风格和摇滚风格三足鼎立的局面。

本土风格的歌曲有《信天游》《黄土高坡》《少年壮志不言愁》《我心中的太阳》等;港台歌曲《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齐秦的专辑《狼》、《跟着感觉走》等;摇滚风格崔健专辑《新长征路上》。

随着摇滚乐的兴起,內地流行音乐开始体现了一定的思想深度,触及到了对社会、文化的思考。

七、內地流行音乐的繁荣(1991年——1999年)进入90年代,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经济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流行音乐的发展步伐,从1 991年——1999年,中国流行音乐开始进入繁盛时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