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

潮汕传统节日习俗澄海实验学校初一(14)班杜斯康在潮汕,一年中的岁时节日,各乡各里的游神赛会,各家各户还有祖宗的“忌日”,基本每月都有二三个祭拜节日。

这些节日,既有祭品美食的制作,又有娱神民间艺术的展示,可谓名目繁多,眼花缭乱,是一笔可经挖掘、改造的旅游文化资源。

所谓岁时节日,远不止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冬节、春节等几个比较典型的传统节日。

从正月到腊月,可以说月月有节。

在春节即将来临之时,我不禁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决定对“潮汕传统节日习俗”这一专题进行社会实践。

希望能够借此机会,对潮汕的传统节日习俗有更深的了解,弘扬家乡的传统文化。

同时也培养自己的活动探究能力。

目录春节习俗 (4)立春风俗 (5)元宵节 (6)潮汕人过清明节 (9)潮汕端午习俗 (10)潮汕中元节 (12)中秋节的习俗 (17)冬至 (19)除夕 (21)实践总结 (23)目录农历正月初一是春节。

春节一清早各家各户备齐菜到祠堂祭拜祖先,所以这一天早餐,便要全家吃素,以示对祖先虔诚尊敬。

各个宗祠都要挂灯笼,写明姓氏,显示其先人的官职或贤哲家风。

如姓李的为“陇西旧家”,表示他与唐朝的李世民同宗支;姓黄的写“江夏世家”,表示他们是孝子黄香的一脉,等等。

正月初一至初三,小辈应向长辈拜年,亲朋则互相祝贺,名为拜年或拜正。

当小孩一清早捧槟榔(或以橄榄代槟榔),向长辈请安拜年时,长者则赏些钱给他买糖果,俗称为赏面钱。

这一天外出,遇见熟人,应互相道贺,共祝新正万事如意。

交情较深的,则互相登门拜正。

故此家家户户都备有大柑和橄榄,以备客人拜正答礼之用。

正月初一,潮俗禁忌很多,人人都要说吉利话,甚至孩子失手打破碗,还要说成“碗开花”或“缶开嘴大富贵”。

如不慎点火烧了灯笼,则说是“灯火旺”。

这一天不能扫地,应把扫帚藏起来,让垃圾积下,说是堆金积玉。

据《录异记》说,藏扫帚的事,是商人区明过彭泽湖礼青洪君,得其侍女如愿,因而一切如愿发家。

后因生气打了如愿,如愿钻进扫帚中,不愿出来,区明从此便倾家荡产了。

有此传说,所以大家这一天便藏扫帚不扫地了。

还有说正月初一如不吃干饭而喝饭汤,以后出门要遇雨。

潮汕春节文娱活动最活跃。

有赛锣鼓班的,有舞龙、舞蜈蚣、舞狮、扣鹦哥等。

有些乡村还要通过舞狮队拜年,联络乡情友谊。

正月初一至初三,一连拜祭祖先三天。

祭拜时有鼓乐助祭的习俗,所以一些弦间乐社和皮影戏班,便在这时组成小乐队,到各地宗祠巡回弹唱助祭,参贺新喜。

主人对这些乐队,分别给以红包,由小孩以槟榔盘奉送乐队。

到了正月初四“弦架开”(即年假开)。

这一天传说是上天汇报的神明落地的一天,过去迷信的拜神者,都一早就上神庙烧香嘱咐,有些还把全家的生辰年庚八字,写在红帖上,缚于神轿上,向神许愿,希望他“上天言好事,落地保平安”。

各行各业在新开市中,都有点“诀术”,教书的喜在笔筒上贴起“新春开笔砚,诸事皆逐意”的小红联;做生意的则一早起来就扫地,自外朝里扫,表示要把财扫进来,栖楹墙壁则贴上“开门扫地财长聚,货如轮转大利市”等吉利红联;农民则说这一天要吃蒜和猪肠,说吃了猪肠、蒜,新年做起事来“长长有和算”。

总之,自除夕至正月初四年假开,人人都盼着争个好头彩。

春饼、春卷一、打春牛据清嘉庆本《澄海县志》载:每年的立春日,官府必须率人马到郊外举行迎春大典,然后举行“”活动。

早在周朝时,就有立春日鞭春牛的活动。

每年立春节前,各州府事先制好泥塑芒神和;土牛。

到了立春这一天,官府带着迎春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东郊八里处事先准备好的芒神亭和土牛台。

迎春队伍中的人一律穿青色衣服,用青色车子,擎青色旗帜,人们吹着牛角号,唱着“青阳、曲”,舞动羽毛仪仗,跳着云翘舞;隆重举行迎春仪式。

这仪式发展到了明清,更是隆重,据清人的《燕京岁时记》载:“……立春先一日,顺天府官员至东直门外一里春场迎春,立春日礼部呈进春山宝座,顺天府呈进春牛图,礼毕回署,引春牛而击之,曰打春……”打春牛意在策励农耕。

潮汕地处韩江三角洲,土壤肥沃;农业甚发达,因而与劝农有关的这一习俗得以在潮汕地区保留下来。

但具体事像已有所改变,不一定要打牛了。

二、抬春色据《粤游小志》载,清朝时,潮汕地区还有一种称为“抬春色”的活动。

在立春日的游行队伍中,必有装饰过的台阁,上坐歌妓,由两个人抬着走。

嘉应梅州地区还有高春、矮春的分别:矮春为一人坐台上;高春则用两人:一人立在台上,然后扎着一根直木,隐藏在那个人的长衣中,与这人的肩平齐。

然后再横扎一根木棍在直木上端,这横木隐藏在宽袖中,横木上再站一个人。

为保险起见,将两脚牢牢扎在横木上,两个人装扮成某个故事中的人物。

另有一个人持缠着布条的长棍子叉支在上面的那个人胁下,随着迎春队伍游行。

如路上遇到障碍,则由持长棍子的人用棍子拨开障碍物。

三、吃春饼、春卷立春这一天,潮汕民间还有吃春饼、春卷一俗。

据《四时宝鉴)说:“立春日春饼、生菜,号春盘。

”春饼是以麦面烙制或蒸制的薄饼,以豆芽、韭黄、粉丝等炒:成的合菜作馅儿包着食用。

春饼的特点是薄而软,形状根据各人的喜好可大可小。

元朝时契丹人耶律楚材曾就此俗作诗一首曰:“昨朝春日偶然忘;试作春盘我一尝。

木案初开银线乱,砂瓶煮熟藕丝长。

匀和碗豆搡葱白,细剪萎蒿点韭黄。

也与何曾同是饱,区区何必待膏粱。

”现在潮汕人立春日吃春饼,配料已是十分讲究了。

除了传统的豆芽炒韭菜之外,还有肉丝、蛋丝、香菇等等高级佐料。

春卷盛行于宋元,宋朝时称为“春玺”或“探春玺”,元时称为“卷煎饼”。

元·韩弈《易牙遗意》载:“饼与薄饼同,用羊肉二斤,羊脂一斤,或猪肉亦可。

大概如馒头馅,须多以葱白或笋干之类,装在饼内;卷作一条,两头以面糊粘住。

浮油煎,令红焦色。

”潮汕地区少羊,故现在人们所吃到的多用猪肉作料,也有一种是甜的,用干果、芝麻、花生等佐料碾碎作馅,香甜可口。

鞭春牛隆都镇的街巷被灯火点亮 起 灯一、赏灯潮汕俗语曰:“一年一度元宵明。

”这一天,明月皎洁,高悬碧空,而人间万家灯火、金碧辉煌,真可谓天上人间,俱成灯火世界了。

元宵节在潮汕人眼里,地位只稍亚于春节。

故此,从十三日起,便已经开始准备过节了。

例如,海丰人在十三日便开始“搭灯棚”了。

这天,街头卖灯笼的,将各式各样的灯笼高高悬挂,供人观赏选购,而且神庙和宗祠里都挂着很多花灯。

小孩子更显得兴奋异常,在那里敲锣打鼓,叫做“开灯”。

普通人家要备很多茶点请亲戚来吃喝,这叫做“喝灯茶”。

即使没人邀请,但只要你有雅兴,随便走进一户人家,都会受到主人的热情款待。

在农村,如果当年有生男孩的人家,自农历十一日起,就陆续到乡中宗族祠堂挂灯。

有钱人家挂四至五层,普通人家一至两层。

花灯的底座系用竹架搭成,上面的人物则用铅线丝纸做躯壳,再按不’同身份穿上真人一样的服装,面部用石膏作模裱纸脱胎,外面涂粉,再用国画颜色涂绘。

‘人物可大可小,周围再配景。

每座灯屏下贴着的红纸写明该户姓名,以让人观赏比较。

从十一月挂灯这一天起,称为“起灯”。

“起灯”实际上是“起丁”, 是新出生男孩的入族仪式,暗含祝前程光明远大的意思。

这是重男轻女的旧俗,封建落后思想的一种表现。

起灯人家,自起灯之日起,每晚都要到宗族祠堂去点灯,直到十八日收灯为止。

赏灯一俗,传说自汉代便有了。

汉惠帝刘盈死后,周勃、陈平扫除诸吕,拥刘恒为帝。

平定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每当这个晚上,刘恒出宫游玩,与民同乐,这是元宵的开始。

而正式在上元夜燃灯之俗始于隋唐。

《隋书·音乐志》载:“每当正月,万国来朝,……—卜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外,绵亘八里……以昏达旦。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百枝灯树》载:“韩夫人置百枝灯树,高八十尺,竖之高山,上元夜点之,百里皆见,光明夺月色也。

”此俗代代相传。

潮汕人在这一天无论妇孺老幼,都兴奋异常,早早祭过祖先,用过晚饭便上街游玩赏灯了。

大宗祠里的灯棚前,人山人海,欢声笑语,好一派欢乐气氛。

灯棚上,莲花灯、梅花灯、鲤鱼灯、走马灯、山水书画灯以及各种各样的宫灯,汇成一条金色火龙,在这火龙映照之下:董卓、貂婵、吕布、关羽、秦琼、陈三、五娘等等人物栩栩如生,维妙维肖。

潮汕《百屏灯》歌谣唱曰: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婵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

二屏秦琼倒铜旗。

三屏李恕射金钱。

四屏梨花在吸毒,五屏郭槐卖胭脂。

六屏点将杨延昭。

七屏张飞战马超。

八屏孔明空城计。

九屏李旦探风娇。

十屏关爷过五关。

十一昭君去和番。

十二赵云救阿斗。

十三刘备取西川。

十四大战魏文通。

十五冻雪韩文公,张千李万遇着虎。

十六郑恩下河东。

十七时迁在偷鸡。

十八良玉在思钗。

十九桂枝在写状。

二十碧英遇张千。

廿一莺莺在听琴。

廿二秦琼战杨林。

廿三李密双带箭。

廿四劝君朱买臣。

廿五三休樊梨花。

廿六秦琼去夺魁。

廿七雪梅教商路。

廿八元贵打秦梅。

廿九金真扫沙窗。

三十说古一韩朋。

卅一菀城战吕布。

卅二秦桧风波亭。

卅三金花去掌羊。

卅四大战太平桥。

卅五李逵打老虎。

卅六陈三共五女良。

卅七唐王游月宫。

卅八周氏清风亭。

卅九苏秦假不第。

四十八宝遇狄青。

四一霸王困乌江。

四二走贼遇瑞兰。

四三庞统连环计。

四四太公遇文王。

四五蒙正赴彩楼。

四六关公去辞曹。

四七大战万仙阵。

四八五虎战牛皋。

四九三娘在夺槌。

五十永清去打擂。

五一武松收方腊。

五二杨任收张奎。

五三大战野熊仙。

五四孙膑遇宠涓。

五五三鞭遇二铜。

五六秦琼救李渊。

五七打劫祝家庄。

五八削发扬五郎。

五九李通带家眷。

六十潘觉跳油汤。

六一薛蛟遇狐狸。

六二打兔刘咬脐。

六三王莽篡帝位。

六四上表蔡伯喈。

六五狄青解征衣。

六六吴王纳西施。

六七辕门欲斩子。

六八董永遇仙姬。

六九王英欲落山。

七十挂帅杨令婆。

七一周仓擒庞德。

七二刘邦斩白蛇。

七三乃是女搜宫。

七四魏征去斩龙。

七五火烧葫芦谷。

七六刘备去招亲。

七七国公打李良。

七八黄忠战潘璋。

七九子龙战张合。

八十张公困睢阳。

八一大战夏侯渊。

八二投江钱玉莲。

八三包公欲截侄。

八四篡位武则天。

八五仁贵回寒窑。

八六杨衮在教枪。

八七辕门在射戟。

八八烈妇许孟姜。

八九专诸刺王僚。

九十文广去收妖。

九一武松在歇店。

九二仁贵平西辽。

九三海瑞打严嵩。

九四妲已迷纣王。

九五罗通去扫北。

九六寡妇征西番。

九七万历小登基。

九八武王反西岐。

九九摘印潘仁关。

百屏拜寿郭子仪。

从这可以看出,百屏人物故事,不少是从传说中来的,也有的取材于潮剧人物;当人们看到这一屏屏花灯时,就仿佛在翻阅一个个优美的故事。

二、掷弥勒佛元宵夜,潮州府城的街巷拐角的一些比较空旷的地方,搭起一个个以竹竿做骨架子上面插满榕树枝叶、张灯结彩的彩棚。

棚子里面塑有一尊大弥勒佛;月巴头胖脑,长耳垂肩,裸着大腹便便的上身,似坐似卧,笑容可掬。

在弥勒佛身上放着一些潮州浮洋出产的泥塑彩娃。

棚主放过了喜炮之后;掷弥勒佛活动就开始了。

人们在距离弥勒佛一丈多远的竹栏外,用铜钱瞄准那些彩娃,使劲掷去。

如果彩娃被击中,即为中彩,棚主将被击中的彩娃拿起用红纸包了赠送给中彩者作为纪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