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夫·托尔斯泰
茨威格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②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2.过程与方法
①诵读法②联想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知人物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从中受到人文主义精神的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肖像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
1. 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2. 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投影显示托尔斯泰画像)
同学们,以浩繁巨帙在俄国文坛驰骋了近六十年的文学大师托尔斯泰,因其真实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革命的镜子”。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代表他艺术高峰的三部长篇小说。
列夫·托尔斯泰是世界文豪,他长相平平,却有一双犀利异常,能够洞察世事的眼睛。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去凝视托尔斯泰的眼睛,走近这位磨难中造就的伟人,探访他深邃而丰富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
这一课的学习目标是:
①品味语言,学习本文运用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妙语描写形貌的手法。
②了解托尔斯泰丰富而深厚的精神世界和人生追求。
二.走近作者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所查资料并做简要概括。
(投影显示)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小说家,传记作家,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20世纪20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和感觉理想破灭后与妻子双双自杀。
三.整体感知
1.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教师正音。
(投影显示)生字注音:
黝(yǒu)黑滞(zhì)留愚钝(dùn)犀(xī)利
酒肆(sì)炽(chì)热胡髭(zī)侏儒(zhūrú)
鬈(quán)发锃(zèng)亮粲(càn)然
一缕缕(liǔ)藏污纳垢(gòu)正襟(jīn)危坐
黯(àn)然失色广袤(mào)无垠颔(hàn)首低眉
2.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全文在结构上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各写了什么内容?
小组讨论,交流。
教师明确:
全文在结构上分为两部分。
1~5主要写了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6~9段描写了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四.研读赏析
学生再次默读课文(1~5段),思考下列问题:
(投影显示)
1.请用课文原句说说课文的第一部分具体刻画了托尔斯泰怎样的外貌特征。
须发特点:“他生就一副多毛的脸庞,植被多于空地。
”(第一段)
面部轮廓:“留给人的总印象是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第二段)
面容表情:“忧郁面孔上笼罩着消沉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没
有一点光彩可言”,“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锢思想的囚牢”,“蒙昧阴沉,郁郁寡欢,丑陋可憎”。
(第三段)
穿戴方面:“对他来说,穿这件大衣,还是那件大衣,戴这顶帽子,还是那顶帽子,都没有什么不合适”。
(第四段)
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
(第五段)
2.刻画这些特征时,作者采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试说说其作用。
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运用夸张手法描写托尔斯泰的眉毛、须发、皮肤、鼻子的语句,仔细体会其表达效果。
学生讨论后,教师归纳:
眉毛:宽约一指的眉毛像纠缠不清的树根,朝上倒竖。
须发:一缕缕灰白的鬈发像泡沫一样堆在额头上。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你都能见到热带森林般茂密的须发。
他那天父般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皮肤:皮肤藏污纳垢,缺少光泽,就像用枝条扎成的村舍外墙那样粗糙。
鼻子:一只宽宽的、两空朝天的狮子鼻,仿佛被人一拳打塌了的样子。
明确:这些夸张性的描写,不仅使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给人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而且让人产生无尽的的联想。
小结:文中前几段着重刻画了托尔斯泰的外貌:平庸、丑陋,因此他“没有自己独特的面相”,“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也不管在俄国什么地方,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并且在现实的生活中与普通人也没有区别······作者从多角度展示托尔斯泰普通的一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
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二部分,其他学生听读并思考:(投影显示)课文第二部分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托尔斯泰眼睛的?
小组讨论,归纳:
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六段)
写托尔斯泰眼睛里蕴含着丰富的感情。
(第七段)
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八段)
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第九段)
小结: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托尔斯泰丰富的内心世界,通过眼睛充分地表现出来。
作者在这里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文学家,对他所处的时代做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发言人。
五.品味语言
(投影显示)
1.托尔斯泰这对眼睛里有一百只眼珠。
2.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3.当这一对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他的心窝。
小组交流,讨论,教师点拨,归纳:
1.夸张,恰当地说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
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2.这句话写出了作为思想家、艺术家,托尔斯泰的文学创作既来自于社会生活、人间事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质和要求。
3.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极其深刻而准确的。
六.拓展延伸
课文一方面说托尔斯泰“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极其知识财富”,可见他是幸福的;但另一方面又说他得不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这是否矛盾?你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幸福”的含义?联系托尔斯泰的生平(主要是晚年的思想变化),与同学讨论:托尔斯泰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学生讨论、交流,鼓励发表独特的看法。
课后练习四)
参考答案及要点:不矛盾。
“具有这种犀利眼光,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可以任意支配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这是说这样的人可以成为整个世界及其知识财富的主宰和主人。
而“能够看清真相的人”常常是痛苦的,这是智者的痛苦,因为智者洞察社会。
托尔斯泰同情下层劳动人民,反对贵族特权,想改变社会,但又找不到出路,无能为力,所以常常苦闷,这是
仁者的痛苦,因为仁者普度众生。
正因为托尔斯泰既是智者又是仁者,所以他的痛苦是双重的。
他看透了暴政、丑恶、虚伪和苦难,也看清了造成人间种种罪恶的原因,并尽其自己毕生的努力去改变它,但总是事与愿违,这才是最大的痛苦。
晚年的托尔斯泰厌弃贵族生活,决定放弃财产,以致和家人产生矛盾,最后依然离家出走,客死在阿斯塔波沃小站,享年82岁。
小结:本文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
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文笔为我们描绘出一幅世界级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我们犹如与两位大师对话交谈,悉心品味,自然能体会到文中丰富而深厚的人文内涵。
七.布置作业
1.向学生推荐罗曼·罗兰《名人传》一书,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托尔斯泰的苦难和坎坷的一生,理解伟人艰苦奋斗的精神。
2.完成《基础训练》(《列夫·托尔斯泰》一课的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