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基本结构讲解
(一)工程地质条 件和水文地质条件 (基本前提) (二)水文与气候 条件 (三)路基设计 (四)路基施工 (五)养护措施
水是造成路基 病害的主要原 因。
19
二、对路基的要求
(一)符合规范要求; (二)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 (三)具有足够的强度
(一)符合(规四)范具有要足求够的;水温稳定性 (二)具有足够的整体稳定性 (三)具有足够的强度 (四)具有足够的水温稳定性
巨粒土:强度和稳定性好,良好;也可用于砌筑边坡 级配良好的砾石混合料:良好;还可用于中级路面和
高级路面的基层;
砂土:无塑性,强度和水稳性好,但易松散,压实困难 砂性土:良好 粉性土:干时易结块,湿时易流动;毛细作用强烈,须
经处理才可使用
粘性土:具有较大的可塑性,持水能力强。压实方法得
38
四、路基临界高度与最小填土高度
1.临界高度
课本:指在不利季节当路基处于某种干湿状态时,路槽底面距地下水位 或地面长期积水位的最小高度。
或:指与分界稠度相对应的路基离地下水位或地表积水水位的高度称为 路基临界高度H。即:
H1相对应于w1,为干燥和中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H2相对应于w2,为中湿与潮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H3相对应于w3,为潮湿和过湿状态的分界标准。 在设计新建道路时,如能确定路基临界高度值,则可以以此作为判别 标准,与路基设计高度作比较,由此确定路基的干湿类型,
地 下
水
位
变
动
35
三、路基干湿类型
1.分类
路基的干湿类型是以不利季节路槽表面以下80厘米深度内土的平均稠度 Wc来划分,分为干燥、中湿、潮湿、过湿四类。
2.指标
1)、土的平均稠度为
wc
wL w wL wp
w
——土
的
平
均
含
水
量%;
w
L——土
的
w
液
限
含
水
量
%;
w
p——土
的
塑
限
含
水
量
%
2)、路基的相对含水量:wx
为了保证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不受地下水及地表积水的影响,在设计路 基时,要求路基保持干燥或中湿状态,路槽底距地下水或地表积水的距 离,要大于或等于干燥,中湿状态所对应的临界高度。
39
2.路基最小填土高度
路基填土高度指:路肩边缘距原地面的高度。 路基最小填土高度应满足(路床部分)处于干燥、中湿状态的临界高度 要求;当路基设计标高受限制时,应对潮湿、过湿状态的路基进行处理, 以符合路面设计的要求。 干燥路基最小填土高度规定为:砂性土0.3~0.5m;粘性土0.4~0.7m;粉 性土0.5~0.8m。
路基路面基本特征
1
第一节 公路的组成部分及路基的工程特点 第二节 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因素 第三节 路基土的分类及工程性质 第四节 公路自然区划 第五节 路基干湿类型 第六节 路基力学特性
2
第一节 公路的组成部分及路基的工程特点
一、公路的组成部分 (一)基本三维组成
平面——公路中线及中线两侧一定范围内的地物、地 貌在水平面上投影 纵断面——公路中线在立面上投影 横断面——垂直于公路中线方面的剖面 (二)基本构造物 路基、路面、桥梁、涵洞、防护与加固工程、排水设备、 其他特殊构造物、沿线交通设施(安全、管理、服务、环 保等)
砾(角砾)
砂
粉粒
粗中 细粗中细
粘粒
注:除细粒按照含量超过25%,其余按照大于该粒径的颗粒含量超过50%归类
土
巨粒土
粗粒土
细粒土
特殊土
漂石土 卵石土 砾类土 砂类土 粉质土 粘质土 有机质土 黄土 膨胀土 红粘土 盐渍土
23
二、各种土的路用性质
(一)巨粒土
1.漂石——用作砌筑工程结构物,或破碎后用作混合材集料,不能用于路基填 筑
w wy
w ——土的算术平均含水量%;wy——土的液限含水量
3)、地下水位高度 路槽底面离开地下水位或附近地表长期积水位的高度。
36
3.标准
按照经验,给出wc1<wc2<wc3,,分别对应做为干燥、中湿、潮湿、过湿的分 界标准,叫做分界稠度。并通过针对各种土类的试验,确定类似下图的关 系确定相应的分界相对含水量w1、w2、w3,和临界高度h1、h2、h3
26
第四节 公路自然区划
一、制定自然区划的原则 1. 道路工程特征相似的原则 2. 地表气候区域差异性的原则 3. 自然气候因素既有综合又有主导作用的原
则
27
二、一级自然区划
1、划分方法:
在全国以均温等值线及海拔高度来划分,以均温 等值线和三阶梯的海拔高度线为主要标志,二条 等高线:1000m、3000m等高线:1000m等高 线沿东北大兴安岭、太行、伏牛、武当、雪峰、 大朋、友谊关一线,走向北偏东;3000m等高线 沿帕米尔高原、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岷 山、云岭、雪山、大怡岭一线;
(二)路基工程与路面工程的关系
路基设计与路面设计应综合考虑,既要避免强基薄面,又要杜 绝弱基强面
(三)路基工程与桥涵工程的关系
桥头引道的路基设计应该与桥位选择,桥孔设计以及涵洞的 配置相互配合,综合考虑桥梁和道路的高程的配合和河滩桥 头引道的稳定性
18
第二节 影响路基稳定性的因素
一、影响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因素
当,排水设施合理也可使用。
重粘土:不透水、粘聚力大,塑性大,干燥坚硬,难以
施工
25
三、路基土的工程分级
(一)分级目的 用于工程可行性研究或概、预算编制, 工程施工难易程度评价合技术手段运用的依据
(二)分级依据 凿岩机或人工钻孔1m所需要的时间——较软 爆破1m3所需炮眼长度——较坚
(三)等级 Ⅰ级——松土 Ⅱ级——普通土 Ⅲ级——硬土 Ⅳ级——软石 Ⅴ级——次坚石 Ⅵ级——坚石
4cm中粒式沥青砼 7cm黑色碎石 16cm5%水泥稳定层
15cm级配碎石 素土夯实,密实度>95%
人行道 非机动车道 分隔带
机动车道
分隔带 非机动车道
人行道
附图三
桂林市新建路标准横断面及路面结构图
图例:
雨水管 污水管 给水管
7
电信 电力 煤气管
路面结构图
4cm中粒式沥青砼 6cm粗粒式沥青砼 7cm黑色碎石
路基湿度除受水的来源影响之外,大气温度 也是主要影响因素之一。
33
二、湿度的来源和变迁
(一)大气降水——大气降水通过路面,路肩边坡和边沟渗入路基; (二)地面水——边沟的流水、地表泾流水因排水不良,形成积水、渗 入路基; (三)地下水——路基下面一定范围内的地下水浸入路基;
(四)毛细水——路基下的地下水,通 过毛细管作用,上升到路基;
30
《路基路面工程》精品课程
四、各个自然区划内路基路面设计的注意事项
北部多年冻土区:冻土、冻土退化(全球气温升高) 东部温润集结区:冻胀翻浆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黄土 东南湿热区:排水、湿软地基 西南潮暖区:不良地质(喀斯
特、滑坡) 西北干旱区:缺水、雪害 青藏高寒区:高寒、冻土、
28
2、具体划分:全国首先划分为三大地带:多年冻 土、季节冻土和全年不冻土,再进一步根据水热 平衡和地理位置划分为冻土、温润、干湿过渡、 湿热、潮暖、和高寒七个大区:
北部多年冻土区 东部温润集结区 黄土高原干湿过渡区 东南湿热区 西南潮暖区 西北干旱区 青藏高寒区
29
三、二级自然区划
12
路肩:指行车道外缘至路基边缘的部分。
13
路基边坡:路基两侧的坡面部分。
14
路基排水:地面和地下排水措施。
15
路堑:全部为挖方的路基。
16
二、路基工程的特点
(一)土石方工程巨大,沿线分布不均,与路基排水、 防护与加固工程相互制约,设计中需要综合考虑。 (二)路基工程项目繁杂,涉及土方、石方、污工砌 体等多种结构的设计和施工,施工安排十分不易。
20
三、保证路基强度和稳定性的措施
(一)合理选择路基断面形式,正确确定边坡坡度 (二)选择强度和水温稳定性良好的土质填筑路堤,并采取 正确的施工方法 (三)充分压实土基,提高土基的强度和稳定性 (四)做好地面和地下排水,保证水流畅通,防止路基过湿 或水毁 (五)保证路基有足够的高度,使路基工作区保持干燥状态 (六)设置隔水层或隔温层,切断毛细水上升,减少水分副 温迁移的影响 (七)采用合理的边坡加固与防护措施,和适当的支挡结构 物
路面
路基
地下水位高度
地下水位与土的平均稠度
地下水位与土的相对含水量 37
4. 应用
1)既有路基或挖方路基可以采用稠度和相对含水量与相应土质的分 界稠度和分界含水量进行干湿状况评价
2)新建路基采用地下水位高度与拟采用的填土的临界高低进行干湿状况评价
路基干湿类型 干燥 中湿 潮湿 过湿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依据平均稠度 Wc≥Wc1
(2)砂性土——是强度和稳定性都好的优良路基填料
(三)细粒土
1.粉质土——强度低,干缩,毛细作用强,是不良路基填料
2.粘质土——透水性小,干缩湿胀,不适用于水湿状况剧烈变化地区,可用于
干旱地区路堤填筑或某些特殊部位,也可以用来与砂土拌合后形成砂性土使
用
3.有机质土——不宜用作路基填料
24
不同路基土的公路工程性质
2.卵石——用作砌筑工程结构物,或破碎后用作混合材集料,是强度和稳定性 都好的路基填料,但是不能用于路基上层填筑
(二)粗粒土
1.砾类土——是强度和稳定性都好的路基填料,但是不建议用于路基上层填筑; 级配和强度等性质优良的砾石或砂砾用作混合材集料(水泥混凝土或贫混凝 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