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缓解城市用地紧张的角度出发的,同时考虑便于集中供电、供热、供气,便于集中管理和控制,例如便于计算机管理控制系统和闭路电视及共用天线系统的应用等。
高层大型建筑不论普通型(如民用住宅)还是豪华型(如火灾自动报警及其消防联动系统,作为火灾的先期预报、火灾的及时扑灭、保障人身和财产安全,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是为了人们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和扑灭火灾,而设置在建筑物中或其他场所的一种自动消防设施,是人类同火灾做斗争的有力工具。
本系统可负责不断地监视现场的温度、浓度等,并不断反馈给报警控制器,控制器将接到的信号与内存的正常整定值比较、判断确定火灾[1]。
当发生火灾时,可实现声光报警、浓度显示、报警限设置、延时报警及与上位机串口通信等,是一种结构简单、性能稳定、使用方便、价格低廉、智能化的烟雾传感器,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现代建筑的特点是高层大型建筑增多。
这主要是从高级宾馆),都日益重视防火和保安技术的普及应用。
国家建筑防火规范规定,住宅楼高10层以上、建筑物高24m以上的均为高层建筑范畴。
高层建筑楼层多,人员密集,如果发生火灾,疏散困难,扑救也困难。
因此高层建筑,特别是高级宾馆及居民楼,一旦失火,损失严重,极有可能造成人员饬亡。
为了保证高层建筑安全可靠,万无一失,必须从建筑设计上采取防范措施,安装功能齐全可靠的自动报警与消防系统。
传统的火灾系统探测报警是根据某种单一的火灾探测器所采集的火灾探测参数,采用阀值比较法来判定火灾的[2]。
但是,火灾信号的多样性和探测器类型的单一性之间的矛盾是的误报的现象十分普遍。
为了能够提早准确报警,目前大量的研究人员正在研制智能型探测器来取代传统的单一传感器,用于区分非火灾信号和火灾信号。
人工嗅觉模拟技术数以新兴的多学科交叉技术,它由气敏传感器阵列、模拟识别系统、信息提取技术三部分组成[3]。
人工嗅觉技术应用于火灾火灾报警报警系统中可以利用气体传感器矩阵列完成火灾信息的数据融合,增加信息可靠性:模式识别中的模糊神经网络算法完善了火灾判断规则,增加判别的灵活性:多种信息提取技术能使非线性信号线性化,使火灾判别更简单化。
如果对多传感探测器的信息只是进行简单的或非判断,相当于把多传感器进行简单的组合,并不能充分发挥多传感探测器的有效作用。
而人工嗅觉模拟技术中的气体传感器阵列能对多传感器数据融合,能充分发挥多传感器有效作用。
它利用多个传感器获得的各种信息,得出环境或对象特征的全面和正确的认识。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按基本形式可分为区域报警系统、集中报警系统、控制中心报。
警系统。
从发展来看,系统可分为传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与现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现代火灾自动报警系统又可分为可寻址开关量报替系统、模拟量探测报警系统以及多功能火灾智能报警系统[4]。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技术的核心是火灾信号探测技术。
以下是火灾报警系统的几种探测技术。
感烟探测器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探测器,据统计各种感烟探测器在国外市场上的销售和使用量约占火灾探测器总量的70%~80%。
其中主要是单一火灾探测原理的点型离子感烟和光电感烟探测器,且光电感烟探测器的用量越来越大于离子感烟探测器。
有数字说,在日本离子感烟探测器只占市场份额的3%,光电感烟则占97%以上,成为主导产品,这主要是出于环保的原因,离子感烟的原料镅-241 等,属于放射性元素[5]。
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离子感烟探测器正在逐步缩小份额,预计会退出市场, 而由光电及其它新型探测器的出现来取代。
近些年, 感温技术在探测原理、方式上没有大的突破,出现的新技术是线型感温探测技术,欧洲已经出现了对可选择的探测热源精度在1米之内的新一代感温电缆。
线型感温探测器在我国已能生产并投入应用,主要适宜于电缆管井、配电装置、货架仓库、管道线栈、冷藏及市政设施、桥梁、港口等。
光纤温度探测系统也已进入我国市场,并在扬子、长江三峡等大型项目中得到应用,但尚无自己的产品。
火焰自动探测技术主要是用于工业、国防等领域的防火、防爆上。
国外新出现的体型火焰探测技术,是该领域的一大突破。
它是采用红外摄像监视燃烧的烟、温、气体和火焰在空间的分布[6]。
美国将其称为机械图像探测技术。
它优越于点型和线型火灾探测技术,是最为直观、确切的,广泛用于火焰监视、火灾探测上,必将成为今后发展的重点。
对于物质燃烧初期产生的烟、气体或易燃易爆场所泄漏的可燃气体的探测,可使我们及时发现或预防火灾和爆炸的发生[7]。
国际上以CO 探测技术发展最快。
理论上认为,火灾中的燃烧,不论是多么充分的燃烧,都会产生CO ,因此,CO 探测也是火灾探测的一个途径。
目前常用的CO 探测方法有四种:比色分析法、半导体法、电化学法和吸光法。
国外由于家庭市场的发展比较快,因此以家用为主的电池电源的比色分析法[8]。
CO探测器和采用干线电源的半导体CO 探测器销量很大,占主导。
目前此类产品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降低成本、延长寿命,以促进其普及。
高层建筑或建筑群体着火后,主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一是有组织、有步骤的紧急疏散;二是进行有效灭火。
为将火灾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必须采取最有效的灭火方法。
灭火自动控制系统一般分为自动水灭火系统和固定喷洒灭火剂灭火系统[9]。
自动水灭火系统根据结构和灭火过程,基本分为两类,即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及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消火栓灭火是建筑物中最常用的灭火方式。
《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规定:高层建筑必须设置室内室内、外消防栓灭火系统[10]。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有效控制或熄灭突发性的建筑火灾,在高层建筑及建筑楼群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是目前国内外广泛采用的一种固定式消防灭火设备。
它主要用来扑灭初期的火灾并防止火灾蔓延[11]。
自动水灭火系统根据喷头的开启形式可分为闭式喷头系统和开式喷头系统;根据报警阀的形式可分为湿式系统、干式系统、干湿两用系统、预作用系统和雨淋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有两个基本功能。
1.在火灾发生后,自动进行喷水灭火。
2.喷水灭火的同时发出警报。
我国《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规定,在高层建筑或建筑群体中,除了设置重要的室内消火栓灭火系统以外,还要求设置自动喷水灭火系统。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具有安全可靠、灭火效率高、结构简单、使用及维护方便、成本低且使用期长等特点。
在灭火初期,灭火效果尤为显著。
消防控制室对联动控制应具备以下功能:火灾报警后停止有关部位风机,关闭防火门,接收和显示相应的反馈信号;启动有关部位防烟、排烟风机和排烟阀,接收并显示其反馈信号;控制防烟垂壁等防烟设施。
火灾确认后,关闭有关部位的防火门、防火卷帘,接收、显示其反馈信号;强制控制电梯全部停于首层,接收、显示其反馈信号[12]。
接通火灾事故照明和疏散指示标志灯,切断有关部位的非消防电源,应按照疏散顺序接通火灾警报装置和火灾广播,并应确保设置的对内外的消防通信设备良好有效,应能解除所有疏散通道上的门禁控制功能[13]。
消防控制室对室内消火栓系统,能控制消防泵的启停,显示起泵按钮的位置,显示消防水池的水位状态、消防水泵的电源状态,显示消防泵的工作状态、故障状态。
对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能控制系统的启停、显示报警阀、闸阀及水流指示器的工作状态,显示消防水池的水位状态、消防水泵的电源状态[14]。
在报警、喷射各阶段,控制室应有相应的声光报警信号,并能手动切除这些信号;在延时阶段,应自动关闭防火门窗,停止通风空调系统,关闭有关部位的防火门;被保护场所主要进入口处,应设置手动紧急启、停控制按钮;主要出入口上方应设气体灭火剂喷放指示标志灯及相应的声光报警信号;宜在防护区外的适当部位设置气体灭火控制盘的组合分配系统及单元控制系统;气体灭火系统防护区的报警、喷放及防火门、通风空调等设备的状态信号应送至消防控制室[15]。
对泡沫、干粉灭火系统,能控制系统启停能显示系统工作状态。
对泡沫灭火系统,能控制泡沫泵及消防泵的启停,控制泡沫灭火系统有关电动阀门的开启、关闭,显示系统的工作状态。
对于粉末灭火系统,能控制系统的启停,显示系统的工作状态。
对常开防火门的控制,应满足在门任一侧的火灾探测器报警后,防火门应自动关闭,防火门关闭信号应送到消防控制室。
对防火卷帘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要求: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两侧应设置感烟探测器组及警报装置,且两侧应设置手动控制按钮。
疏散通道上的防火卷帘,应按下列程序自动控制下降:感烟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至距地1.8m处;感温探测器动作后,卷帘下降到底。
感烟、感温探测器的报警信号及防火卷帘的关闭信号应送至消防控制室。
参考文献[1] 魏立明.智能建筑消防与安防.[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11[2]孙景芝,韩永学.电气消防.[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3]张言荣.智能建筑消防自动化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1[4]刘顺波.智能建筑公共安全系统[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0.11[5]阎士琦.智能电气防火实用手册[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5[6]侯志伟.建筑电气识图与工程实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7]郑强,么达.智能建筑设计与施工系列图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8]朱润科.建筑电气消防浅谈.[J]东莞:科技资讯,2012.10(28)33~35[9]Holt,Mike.Fire Alarm System Facts.[J]EC and M: Electrical Construction andMaintenance,105 40-44[10]Wang SuLi, Liu .GanlaiAutomatic Fire Alarm and Fire Control Linkage System in Intelligent Buildings.[J]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Engineering(FITME), 2010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2010.[11]边久荣.无线火灾自动报警器的发展与未来[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1996,07(04):13—19[12] 单夫来.火灾报警控制器的可靠性设计[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2008,(9).[13] 陈倬.浅析火灾自动报警控制系统的组成及发展[J].科技资讯,2009,(21).[14] 李俭秋.人因工程与控制室[J].核工程研究与设计,2006(4):40-44.[15] 杨孟琢. 核电人因工程领域的发展[J]. 中国工程科学,2002,4(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