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症医学科技术操作规程制度

重症医学科技术操作规程制度

ICU常用诊疗技术操作(适应症、操作方法、监护)第一章心肺脑复苏技术第一节适应症由于外伤、疾病、中毒、意外低温、淹溺和电击等各种原因,导致呼吸、心跳骤停者。

心搏骤停的标志:1.突然意识丧失。

2.颈动脉搏动不能触及。

3.呼吸停止,瞳孔散大。

4.皮肤粘膜呈灰色或发绀。

(前两项主要标志出现即可判定为心跳骤停,应立即进行抢救。

)第二节操作方法一、心肺脑复苏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期复苏(Basic Life Support,BLS)(又称心肺复苏CPR) 即现场抢救。

目的在于尽快地恢复氧合血供应脑。

它包括A(Airway)气道保持,B(Breathing)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和C(Circulation)胸外心脏按压。

力争呼吸心跳骤停后5分钟内开始。

第二阶段后期复苏(Advanced Life Support,ALS) 目的在于促进心脏复跳,恢复自主循环和正常血压,力争8分钟内开始。

包括:①继续基础生命支持;②应用辅助设备及特殊技术,如各种通气管道或气管内置管;吸氧、机械通气、开胸心脏胺压等,以建立和维持有效通气和循环;③建立静脉输液给药通路,肘前静脉插管是首选;④药物治疗促进复跳,包括纠正心律失常、低血压、高血钾症及酸中毒等,以保持复苏后内稳态;⑤心电图监测,以便发现心律失常并及时控制;⑥电击除颤、复律或应用起搏器;⑦对明显的原发伤、病进行治疗;⑧头部低温。

8.无搏动即行胸外心脏按压30下(C:Circulation)位置:乳头连线中央,操作者左手掌根部置于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手指应向上翘起,右手掌压在左手背上,右手指与左手指交叉。

深度:成人4-5公分(约胸廓前后径1/3-1/2)。

速率:100次/分。

9.做完5個循环(1个循环:成人胸外心脏按压:吹气,30∶2)后评估10.复苏有效的表现:①大动脉搏动能触极②收缩压≥60mmHg ③自主呼吸恢复④皮肤颜色好转,发绀减退⑤瞳孔缩小,有对光反应。

11.沒脉搏呼吸→继续CPR第三节注意事项1.开始CPR之后多久需做再评估:五个循环后评估。

2.按压部位必须准确,按压力度适宜,压力过大会导致肋骨骨折,过小无效,按压两臂必须伸直,重力垂直向下。

3.心脏按压必须持续进行,不能停顿〔但可换人操作〕,直至心跳呼吸恢复,心脏按压的同时做好插管,除颤的准备。

4.一個循环指→30次胸外心脏按压2次人工呼吸。

5.当气吹不进去时应考虑什么-呼吸道没打开。

这时候的处置→再次打开呼吸道。

第二章心脏电除颤、复律与起搏第一节适应症1. 室颤: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同时进行非同步除颤。

成功关键:①短时间, <30S;②处理诱发因素:低钾、低镁、缺氧、酸中毒等;③首次电击无效,选用辅助药物,如肾上腺素0.5-1mg静推,利多卡因 50-100mg静滴(总量<300mg), 1-4mg/min静滴。

使细颤变粗颤,再行电击。

2.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利多卡因治疗无效或伴休克、肺水肿或合并AMI者,应迅速同步电除颤,洋地黄中毒者忌行。

3. 房颤:①房颤②快速房颤难用洋地黄控制者;③二尖瓣手术后2-4周以上而房颤仍存在者;④甲亢已控制而仍有房颤者。

选用同步电复律,成功后选用奎尼丁等维持。

4.房扑:一年内慢性房扑药物治疗效果差,可选用同步电复律。

5.阵发性室上速:迷走神经刺激和药物治疗均无效或伴有明显低血压、心衰时,可选用同步电复律。

6.其它:①宽QRS波心动过速无法确诊室上速或室速时,电复律是安全有效措施。

②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快速异位节律,除非室颤,一般不考虑电复律。

第二节操作方法(一)非同步除颤:1、除颤器到位,插上电源。

2、打开除颤器开关,关闭同步键(Sync),将开关置于“Paddle”。

3、除去病人身上的任何药物贴膜,两电极板均匀涂以导电糊或垫以生理盐水纱布。

4、电极板紧贴胸壁,分别位于胸骨右缘第二、三肋间及左锁骨中线第五肋间,或一极放在胸骨左缘第三肋间或心尖部,另一极放于左肩胛骨下。

5、选择合适电量,成人单相300J,双向150J,儿童选择2J/Kg。

按压“Charge”开关充电,等待充电完毕指示。

6、电击板紧帖皮肤,施加大约10kg的压力放电。

7、立即记录 ECG,观察。

(二)同步直流电复律:1、手术当日晨禁食,平卧于硬板床上,建立静脉通道。

2、吸氧 10-20min。

3、描记常规 ECG,选择R波较高导联进行示波观察。

4、安定 20-30mg缓慢静推,同时病人数数,待病人进入朦胧状态时(即可电击)。

5、检查同步功能,充电到预定的除颤电能。

6、放电(先涂导电糊或垫以生理盐水纱布,电极板到位,压紧皮肤)。

7、立即记录 ECG,如未复律,2-3min后重复。

8、除颤后,观察 Bp、P、R、HR、心律。

9、复律后,药物维持(抗凝)。

第三节监护要点1.定时检查除颤器性能,及时充电。

2.电胶涂抹要均匀,防止皮肤灼伤。

3.除颤时应去除病人身上的任何药物贴膜。

4.放电时清理现场,嘱周围抢救人员远离病床及病人。

5.安装永久起搏器的病人,避免将电击板放在起搏器的脉冲器附近。

6.儿童能量选择:首次2J/kg,第2次2~4J/kg,第3次4J/kg。

7.对于能明确区分QRS和T波的室速,应进行同步电复律;无法区分者,采用非同步电除颤。

8.同步电复律通常遵医嘱选择稍低的起始能量,选择能量前应按下“同步”键。

9.除颤与给药的顺序是:药物-除颤-药物-除颤。

附:除颤仪检测方法(HP单向除颤仪)1.开关置于“Paddle”,关同步键,电量调节至100J,(或按照仪器说明书所提示的测试电量)。

2.在电极板处于原位的情况下,按充电键。

3.握住电极板手柄,按心前区电击钮,除颤仪应不放电。

4.放开心前区按钮,按胸骨电击钮,除颤仪应不放电。

5.换Sync钮,同时按心前,除颤仪应不放电。

6.再次按,关闭同步复律功能。

7.同时按两个电击钮,心电图纸打印出结果,如果各项功能良好,其纸上会显示“TEST 100J PASSED”(100J 测试通过)。

如果显示“TEST 100J FALLED”,则应与设备科联系。

附:除颤仪检测方法(HP双向除颤仪)1.断开电源。

2.按下条图键的同时调节旋钮到手动通。

3.按下CHARGE键,仪器进入自检模式。

4.自检结束后自动打印测试结果。

第三章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压的测定第一节中心静脉置管一、适应症1.严重创伤、休克、急性循环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等危重病人,需定期监测中心静脉压者。

2.需长期静脉营养或经静脉抗生素治疗者。

3.需经静脉输入高渗溶液或强酸强碱类药物者。

4.体外循环下各种心脏手术。

5.估计手术中可能出现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大手术。

6.经静脉放置心脏起搏器者。

二、操作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1)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有条件应在手术室进行。

(2)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铺手术巾。

(3)局部麻醉后,用注射器细针做试探性穿刺,使针头与皮肤呈30°-45°角向内向上穿刺,针头保持朝向胸骨上窝的方向,紧靠锁骨内下缘徐徐推进,这样可避免穿破胸膜及肺组织,边进针边抽动针筒使管内形成负压,一般进针4cm可抽到回血(深度与患者的体形有关)。

如果以此方向进针已达4-5cm时仍不见回血时,不要再向前推进,以免误伤锁骨下动脉。

应慢慢向后撤针并边退边抽回血,说明已穿透锁骨下静脉。

在撤针过程中仍无回血,可将针尖撤至皮下后改变进针方向,使针尖指向甲状软骨,以同样的方法徐徐进针。

(4)取下注射器将导管与输液器连接,先滴入少量等渗液体。

(5)妥善固定导管,敷贴覆盖穿刺部位。

(6)导管放置后需常规行X线检查,以确定导管的位置。

(7)插管深度:左侧不宜超过15cm,右侧不宜超过12cm,以能进入上腔静脉为宜。

附:颈内静脉穿刺解剖结构及方法三、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严防感染。

2.应掌握多种进针穿刺技术,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多次穿刺,以免造成局部组织的严重创伤和血肿。

3.对于低血容量的病人,有时穿透静脉也未抽到回血,这时可缓慢退针,并边退边回抽,往往在退针过程中抽得回血。

4.穿刺过程中,若需改变穿刺方向,必须将针尖退至皮下,以免增加血管的损伤。

5.锁骨下静脉穿刺如操作不当,可发生气胸、血胸、气栓、血肿等并发症,故操作者应熟悉该静脉周围解剖关系。

一般来说,右侧穿刺较左侧易成功。

6.中心静脉在吸气时可能形成负压,穿刺过程中,更换输液器及导管和接头脱开时,尤其是头高半卧位的病人,容易发生空气栓塞。

病人应取头低位穿刺,插管时嘱病人不要大幅度呼吸,可避免空气栓塞的可能。

7.用外套管针穿刺时,皮肤戳口要稍大,包括皮肤全层和皮下组织,使套管针通过皮肤及皮下组织无明显阻力,否则会引起套管口的裂开而造成穿刺失败。

8.导管质地不可太硬,插入深度以导管顶端插至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即可,不宜过深,以免发生大血管及心脏损伤。

9.穿刺成功后应立即缓慢推注生理盐水,以免血液在导管内凝固,阻塞管腔。

硅管固定要牢固,以防脱出。

第二节中心静脉压(CVP)的测定一、概念及临床意义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是指血液流经右心房及上、下腔静脉胸腔段压力。

正常值为6cmH2O-12cmH2O。

中心静脉压与血压同时监测,比较其动态变化,更有意义。

1.中心静脉压下降,血压低下,提示有效血容量不足。

2.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低下,提示心功能不全。

3.中心静脉压升高,血压正常,提示容量负荷过重。

4.中心静脉压进行性升高,血压进行性降低,提示严重心功能不全,或心包填塞。

5.中心静脉压正常,血压低下,提示心功能不全或血容量不足,可予补液试验。

二、适应症1.危重病人手术,既可快速输液、输血,又能协助了解是低血容量休克还是心功能不全。

2.抢救休克时,确定输血、输液量是否适当,防止循环超负荷的危险。

3.当病人血压正常而伴有少尿或无尿时,帮助区别是血容量不足,还是肾功能衰竭,以避免输血、补液的盲目性。

三、操作方法测压装置用三通接头连接好侧压装置。

三通的前端与套管针相连,侧端连接测压管,并将测压管垂直固定在有刻度的标尺上,或测压管连接压力传感器,通过监测仪测压,同时可以观察到中心静脉的波形变化。

三通的尾端与输液器相连,不测压时可作输液用。

1.零点调节:将测压管刻度上的“0”调到与右心房相平行(相当于平卧时腋中线第四肋间)水平处,或者用水平仪标定右心房水平在测压管上的读数,该读数就是零点。

如用仪器测压,则可直接按调零钮,仪器会自动调定零点。

2.确定管道通畅:①回血好。

②液面随呼吸上、下波动。

测压:①转动三通,使输液管与测压管相通,液面在测压管内上升,液面要高于病人实际的CVP值,同时不能从上端管口流出。

②调节三通,关闭输液通路,使测压管与静脉导管相通,测压管内液面下降,当液面不再降时读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