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章第二节 水中的微生物

2章第二节 水中的微生物


我国使用滤膜的方法
• 所用过滤水样为333m1,抽滤的压力为负 5×104pa。水样滤完后,继续抽气5秒钟。然后将 滤膜臵伊红美兰或品红亚硫酸纳培养基上,臵 37℃培养16-18h,挑选发酵乳糖的红色菌落制涂 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如为革兰氏阴性无芽胞 杆菌,则将其移植至乳糖蛋白陈发酵或乳糖蛋白 栋半固体中于37℃培养。24h(半固体在接种前应 先煮沸排气,随即冷却、凝固后再接种,培养6h, 产气者可以判定为大肠菌群阳性。将滤膜上生长 的大肠菌群数乘以3即为每升水中的大肠菌群数)。
(2)水源水
• 取10ml水样接种于装有10ml双料乳糖发酵 培养基中(有小玻璃倒管)共5管,取1ml 水样接种于同量乳糖发酵管中,共5管,另 取1ml1:10水样接种于同量。
• 发酵管中,共5管,此后检验步骤与饮用水 相同。根据证实有总大肠菌群存在的阳性 管数查检索表,因该表中系为100ml水样中 的总大肠菌数,所以应乘以10则为每升中 的数值
(1)生活饮用水
初发酵试验:在2个各装有已灭菌50ml三倍 浓缩的乳糖发酵培养基的广口瓶或大试管 中(内装有倒臵小玻璃管),以无菌操作 手续各加入被检水样100ml;在另10支装有 已灭菌5ml浓缩乳糖发酵培养基的试管中 (同样有倒管),各管中加入水样10ml, 混匀,36℃恒温箱中培养24h,观察产酸产 气情况。
三、水中微生物的检验
• 在实际工作中,常以检验水的细菌总数和 大肠菌群来间接判断水质受到人、畜排泄 物污染的情况。水的细菌总数越多,说明 水源受污染越严重。但是水中细菌总数的 增加,并不能直接说明是否有病原菌存在, 因自然因素的变化,细菌总数的差异很大。 但细菌总数大了可以肯定该水源受到外来 的污染是严重的,在卫生学上具有重要的 意义。
(二)水的细菌总数的测定
• 水的细菌总数,主要是作为判定被检水样 受污染的程度的标志。作为生活用水和食 品加工用水卫生学评价的依据,具体测定 方法,参照“土壤中细菌总数的测定”进 行。 • 检测露天水源样品时,各稀释度须接种二 份,一份臵37℃培养24h,另一份臵20℃室 温中培养48h。然后取出计数 。
分离培养
• 将上述产酸产气或仅产酸的发酵管,分别划线接 种伊红美兰平板,臵36℃温箱内培养18-24h,挑 选可疑菌落,取菌落的一部分制涂片、经革兰氏 染色、镜检。 • 复发酵试管:经上述镜检的菌落,确定为革兰氏 阴性无芽胞杆菌时,挑取菌落的另一部分接种于 普通浓度乳糖发酵培养基中(内有倒臵小玻管), 每管可同时接种分离自同一初发酵管的菌落2-3个, 臵36℃温箱中培养24h,凡产酸产气者(不论产生 的气量多少),即证实为有总大肠菌群存在。根 据阳性管(瓶)数查下表,即报告每升水样中的 总大肠菌群数。
• 采水样的地点,一般选择居民用水最多的地方。 • 采集露天水样时,一般在深达10-20cm处,若水 很浅,可在离水底15m以上的深度采取。 • 流动水区应在靠岸边和水源中心,处分别采集。 • 井水应在离水面50cm的深处采集。 • 采取自来水样时,应先用酒精棉球烧灼水龙头灭 菌,然后扭开龙头(完全打开)放水数分钟,后 将水直接注入灭菌玻璃瓶内,立即送检。
一、水中的微生物及其分布
• 来源:水中的微生物,主要来源于土壤和 人、畜生活用水污染,另一部分是和尘埃 一起由空气落入水中。水和土壤密切接触, 因此水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常反映着土 壤中微生物的含量和成分。当生活垃圾或 工业废物污染水源时,水中微生物的数量 和种类也就大大增加。
(一)影响水中微生物数量的因素
滤膜法的优缺点
• 本法最大的优点是能较迅速地得出结果, 手续也简便。而且可在现场检查大量的水 样品,还可减少携带水样的繁琐手续。 • 其缺点是不能分辨发酵乳糖产酸的细菌是 否产气,而且过多的非大肠菌群在培养基 上生长,会干扰大肠菌群的生长。 • 此法也不适合于浑浊度高的水样,因浑浊 的水样易将膜孔堵塞。
• 一般应采取水样500ml,并立即送往实验室 检验。因在室温中,水中的细菌仍继续生 长繁殖,故不得迟于2h内送达,否则需将 水样臵4-10℃冰箱内保存,但也得在6h内检 验。洁净的水样也需在12h内进行检验, • 经氯处理的水源,其中余氯能杀灭水中细 菌,因此,盛水容器内应加入硫代硫酸钠, 按每100ml水样加入0.03g或其1.5%水溶液 2ml,藉以除去残余氯。
第二节
水中的微生物
• 水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无论在工农业 生产、交通运输或人类的日常生活中,都 是不可缺少的。水与人类的关系极为密切, 水的质量好坏,是直接影响食品质量和人 类健康的重要因素。
水引起的疾病
• 一是生物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目前已知十多种微 量元素被认为是人类和动物所必须的,即铁、碗、 铜、锌、铅、铝、铬、镍、锡、硅、氟和矾等。 人类的饮水和食物中某些微量元素的过多或不足, 均可引起地区性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 • 二是污染传播的传染病。如伤寒、副伤寒、痢疾、 霍乱、副霍乱、钩端螺旋体病、传染性肝炎及各 种肠道寄生虫病等。这些疾病的发生与流行,都 是由于病原体污染水源而引起的。 • 三是化学性中毒。主要由于水受到含毒的工业废 水、废渣的污染,如砷、汞、隔、锡、氰类、酚 类、农药、苯并芘及放射性物质而引起中毒、致 癌和放射性危害
• 它是由纤维素酯制成的微孔圆形滤膜,厚约 120μm,孔径各异,过滤水样多采用膜径为47mm 的滤膜,其孔径为上小下大,表面孔径约0.51.0μm,底层孔径增大至3-5μm,含有细菌的液体, 经过滤膜滤后细菌被截留在表面孔径上。 • 将这种含菌滤膜放在适宜的温度和培养基上,由 于微孔的虹吸作用,细菌得到所需的营养而生长 发育。取出计数菌落并鉴定所生长的细菌。
(二)病原微生物在水中存在的时间
• 由于水中其他腐物寄生菌的大量繁殖,结果少数 的病原菌常被数量庞大的腐生菌所压倒,或被噬 菌体所毁灭,以致在水中只能生存较短的时间。 • 病原微生物在水中生存时间的长短,与水的性质 和种种理化和生物学因素有关。一般在净水中比 在含杂菌多的污水中活得久些,天然水源的自净 作用常可缩短病原菌的生存时间。 • 少数病原微生物能够在水中生存相当长的时间, 而成为人、畜传染病的疫源。
(三)水中大肠菌群的测定
• 1.发酵试验:水源极易受周围环境,尤其是 人、畜排泄物污染,致使水中大肠菌群数 急剧增加。国际公认,将大肠菌群的存在 作为粪便污染的指标是适宜的。具体测试 方法,与土壤中大肠菌群的测试相同。根 据初发酵试验和复发酵试验的阳性管数查 检索表,推算出其MPN最近似数。
2.薄膜过滤培养法
• 水中微生物的数量常因地区和生存条件而有显著 的差异,在静水池中微生物的含量较多,流水中 较少。 • 池水和湖水中微生物的含量:决定于它们的有机 物含有量的多少,有机物愈多,微生物的发育也 愈旺盛,生存的时间也愈长。澄清的水中微生物 的数量必然比浑浊的水中少,污浊的水中每1ml的 杂菌数可达百万以上,而清洁的水中每1ml只有几 千或百个微生物。即使同一池中,距岸边愈近的 含菌量多,池中心的含菌量少,而池底的污泥表 面的含菌量最多,几乎可形成菌膜。
二、水中的病原菌
• 对饮用水和食品用水的水质基本卫生要求 是对人、畜流行病学上安全,水中应不含 有病原菌、病毒和寄生虫卵等,没有传染 病的危险,毒理学上可靠,水中不含有生 物毒性的物质,或有毒物质的浓度在近期 或长期饮用时不会产生毒害作用,生理学 上应有益无害等方面。
(一)水中的病原菌
• 主要源于人和动物的传染性排泄物、分泌 物、血液和内脏,尤其是传染病医院、兽 医院、屠宰场、皮毛加工厂等所排出的污 水、废水、废渣流入水源。 • 主要的病原微生物有:大肠杆菌、粪链球 菌、沙门氏杆菌、志贺氏菌、霍乱弧菌、 副霍乱弧菌、芽胞杆菌、变形杆菌、土拉 杆菌、布氏杆菌、鼻疽杆菌、巴氏杆菌、 猪丹毒杆菌、口蹄疫病毒和猪瘟病毒等。
(二)地下水
• 所含的微生物一般比地面水少得多,甚至 无菌存在。因地下水经土壤过滤,大部分 微生物被阻留在土层中,还由于地下水缺 乏有机物质,微生物生长繁殖不良之故。 但若含水层所在的深度较浅,或过滤不充 分,仍可能有大量微生物存在。
(三)雨水和雪水
• 雨水和雪水中的微生物的含量较少,尤其 是空气新鲜的乡村和高山上的雨雪水则更 少,每1ml中可能只有几个,而由城市上空 降落的雨水中,每1ml中可能含有几十至几 百个细菌。
(一)水样的采集、保存和送检
• 水样的采集,应在有代表性的点和可疑的地方。 • 采集露天水样和井水:需用特制的采水器。采水 器为一金属框,内装一容量为500ml的灭菌磨口 玻璃瓶,底部重量大,可随意坠入所需采水的深 度。采样时先拉起吊瓶盖上的绳索,掀开瓶盖, 待注满水后,放松绳索,瓶盖自动塞好,提起采 水器,取出水瓶,立即用消毒棉塞或橡皮塞换下 玻璃磨口塞,送检验室待检。
(四)有机物的影响
• 微生物能够在水中生存发育,主要因有机 物存在,有机物含量多,微生物的数量也 就相对的多,通过城市居民区和工业区的 河流,汇集大量的有机物,又因居民区生 活排污流入河中,其下游水中的含菌量, 常可比其上游离数微生物较5-20cm深的湖水 的微生物少; • 水的温度:如夏秋季水中物质转化的生物学活性 最大,微生物的繁殖速度快,而冬季则缓慢; • 水中氧含量和氢离子浓度对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是 又一个重要因素; • 此外,水中的原有生物的存在,也影响着微生物 的生存发育,例如,藻类和原生物以及水中土著 微生物的存在都对外来微生物产生不利的影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