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理论第二讲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51 小题,共100 分答题时间:120一、单选题(该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
)1.()是符号的外延意义。
A.符号的字面意义B.概念符号所指示的事物的集合C.符号的含义之异同D.对所指示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属性的界定2.关于艾奥瓦学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他们研究象征性互动理论B.他们主张用案例研究、不定性访谈展开对象征性互动理论的研究C.他们主张用量化方法展开对象征性互动理论的研究D.代表人物是曼福德·库恩3.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是()。
A.外延意义B.区别性意义C.指示性意义D.明示性意义4.米德认为,整个社会群体的态度可以被称为()。
A.特定的他者B.概化的他者C.舆论D.客我5.不符合自我传播特性的是()。
A.是个体信息系统内的传播活动B.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实践性C.具有生产性和创造性D.与其他类型传播毫无关系6.对于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下列不正确的是()。
A.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B.“自我”可以分解“主我”和“客我”C.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D.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代表了人的冲动的倾向和自发的行为7.关于心灵说法正确的是()。
A.是使用具有共同和社会意义的象征符号的能力B.单向地依赖于社会C.个人不必通过与社会的互动就有心灵存在D.是对社会的外化8.关于米德的说法正确的是()。
A.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B.提出了“镜中我”理论C.著有《心灵、自我与社会》D.提出了象征性互动理论9.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布鲁默提出了“自我互动”理论B.米德提出了“镜中我”理论C.库利认为自我是由“主我”“客我”共同构成的D.自我互动理论强调了人的社会化10.通过他人的角度反思我们自己的能力是()。
A.心灵B.自我C.语言D.思想11.按照传播学的观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内心独白属于()。
A.自我传播B.狭义的人际传播C.群体传播D.广义的人际传播12.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认为()。
A.自我是由“主我”“客我”共同构成的B.自我互动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C.自我互动会沿着自己的立场进行能够加工D.自我互动通过想象他人完成13.对于自我传播的意义说法错误的是()。
A.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构成对自己的看法B.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赋予社会感知C.人不能通过自我传播构成对外界的看法D.人需要通过自我传播实现与他人的互动14.约哈里模型中,“我知道”但“他人不知道”的自我是()。
A.开放的自我B.隐藏的自我C.盲目的自我D.未知的自我15.符号的基本功能没有()。
A.表述和理解功能B.传达功能C.思考功能D.象征功能二、多选题(该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5分。
)16.约哈里之窗的创立者是()。
A.罗洛夫B.约瑟夫·勒夫特C.哈林顿·英翰姆D.赫伯特·米德17.米德指出,符号互动中的反应要视参加符号互动的人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而定,这意味着人类的行为具有什么性质?()A.主观性B.选择性C.不确定性D.不可预知性18.下列关于“约哈里之窗”的说法正确的是?()A.开放区域是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的区域B.盲目区域是自己了解、他人不了解的区域C.私密区域是自己不了解、他人了解的区域D.未知区域是自己不了解、他人不了解的区域19.施拉姆的循环模式是哪些模式或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A.奥斯古德的理论B.纽科姆的理论C.申农-韦弗的模式D.费斯廷格的理论20.当一个个体将自己的情况、状态、能力、愿望等信息传送给他人的时候,便形成了自我表露。
以下可以作为自我表露评价标准的是?()A.表露的量B.表露的积极或消极性质C.表露的深度和对象D.表露的对象21.约哈里之窗包括的区域有()。
A.开放区域B.盲目区域C.秘密区域D.未知区域22.认知一致性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哪些()。
A.海德B.纽科姆C.奥斯古德D.费斯廷格23.符号互动论的理论基础有()。
A.需要层次理论B.“镜中我”C.人际交换论D.“主我-客我”的观念24.下列属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内容的是?()A.生理需要B.安全需要C.归属和爱的需要D.尊重需要25.小道消息的信息网络“葡萄藤”具有()特点。
A.信息量小B.速度快C.精度低D.反馈广三、填空题(该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
)26.鲁滨逊在荒岛上进行的传播是()。
27.()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核心。
28.象征性互动理论中,使自我的预期导致个人按照预期已经实现为前提采取行动,这个过程被称为()。
29.在米德看来,能够使用具有共同社会意义的象征符号的能力是()。
30.象征性互动理论的目标是创造()。
31.意义是人对自然事物或社会事物的认识,是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含义,是人类以()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
32.象征性互动理论产生的源头是芝加哥学派和()。
33.传播的过程首先表现为()和()的过程。
34.“符号互动论”是由()学派的社会学者提出的。
35.依符号互动论观点来看,人类生存的世界不仅仅是一个自然的物质世界,而且是一个人造的()世界。
36.通过他人的角度反思我们自己的能力是()。
37.约哈里模型中,“我知道”但“他人不知道的自我”是()。
38.符号的()是某种文化环境中多数社会成员共同使用和有着共同理解的意义。
39.自我传播又称为()。
40.美国学者库利认为,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自我的认识。
而这种认识主要是通过与他人的社会互动获得的;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态度等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透过这面“镜子”来观察、认识和把握自己,形成()。
41.主我()客我,又对客我作出(),他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出现在社会经验之上的人格。
42.()是人类最基本的传播活动,是人类一切传播活动的前提和基础。
43.与中国学者关注大众媒介或媒介化传播不同,美国传播研究的主要方向是:()。
44.约哈里模型中,“被他人知道”但“我不知道的自我”是()。
45.()是将符号与现实世界的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之际的意义。
四、问答题(该大题共6小题,每小题5分。
)46.请简述“皮格马利翁效应”的含义47.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假设是什么?48.请简述米德的“主我”“客我”理论49.什么是符号?50.简述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51.你认为象征性互动理论存在什么问题?传播学理论第二讲测试题与答案总计: 4 大题,51 小题,共100 分一、单选题1.B2.B3.C 4.B 5.D 6.C 7.A 8.A 9.A 10.B 11.A 12.C 13.C 14.B 15.D 二、多选题16.BC 17.ABCD 18.AD 19.AC 20.ABCD 21.ABCD 22.ABCD 23.BD 24.ABCD 25.BD 三、填空题26.空1.自我传播27.空1.象征符号28.空1.自我实现的预言29.空1.心灵30.空1.共享的意义31.空1.符号32.空1.艾奥瓦学派33.空1.符号化空2.符号解读34.空1.芝加哥35.空1.符号36.空1.自我37.空1.隐藏的自我38.空1.明示性意义39.空1.内向传播40.空1.镜中我41.空1.导致空2.反应42.空1.自我传播43.空1.修辞与演讲44.空1.盲目的自我45.空1.指示性意义四、问答题46.暗示在本质上,人的情感和观念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别人下意识的影响。
人们会不自觉地接受自己喜欢、钦佩、信任和崇拜的人的影响和暗示。
他人的期望导致我们真的像期望中那样成果或失败。
47.马斯洛提出的一个基本预设是,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的行动的主要原因或动力。
48.米德最早从传播的角度对人的自我意识及其形成过程进行了系统研究。
他提出的“自我”概念是符号互动论的核心。
作为区别于“身体”的“自我”,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解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即“主我”(I)和“客我”(Me)。
他认为,完整的自我,既是“主我”又是“客我”,两者都包括在“自我”中,并在特定情景中互相支持,其他人的态度构成了有组织的“客我”,然后,一个人就作为“主我”对这种“客我”做出反应。
当一个人作为“客我”时,他将按照他人对他的态度来左右自己,或对自己作出反应。
他的自我评价是他所设想的他人对他的评价的结果,是按照有意义的他人和整个共同体的观点来设想和认识自我。
当一个人作为“主我”时,他会意识到自己是一个主体,它代表了人的冲动的倾向和自发的行为,它是不可计算的、创造的和不可预测的。
自我是一个“主我”与‘“客我”不断互动的过程,体现了自我传播的社会性、双向性和互动性。
49.符号(sign)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
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的中介物,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
一个符号包括“用什么来代表”和“代表的是什么”两个方面,即符号的形式和内容或符号具和符号义,符号学中称之为“能指”和“所指”。
能指和所指的结合具有任意性,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过程中约定俗成的。
符号一般可以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是传播赖以进行的基础,没有符号,人类的传播活动和一切社会交往都无从进行。
50.布鲁默在1969年出版的《象征互动论》一书中提出: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
他认为,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
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布鲁默指出,这种与自身的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
不过,自我互动并不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在头脑中的简单再现,而是具有独自的特点。
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加组合。
是对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的一个很好说明。
51.过于宽泛,过于重视个人行为,而忽略了个人无能为力的限制方面,忽略感情、自尊等其他重要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