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复习教案
一、通假字:
(1)故不错意也(“错”通“措”放置)
(2)仓鹰击于殿上(“仓”通“苍”,青色)
(3)岂直五百里哉(“直”通“只”,仅仅)
(4)轻寡人与(“与”通“欤”,表疑问语气词)
(5)寡人谕矣(“谕”通“喻”,知晓,明白)
二、一字多义:
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用)
以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凭借)
3.徒以有先生也(因为)
4.以君为长者(把)
徒 1.亦免冠徒跣(光着,动词)
2.徒以有先生也(只,仅仅,副词)
夫 1.此庸夫之怒也(……的人)
2.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句首发语词,无意义)
怒 1.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发怒)
2.怀怒未发(愤怒,名词)
使 1.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派遣,动词)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两者皆为动词,前“使”:派遣;后“使”:出使)而 1.挺剑而起(表承接,不翻译)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表转折,但是)
之 1.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结构助词,的)
2.愿终守之(代词,指代安陵国土)
3.夫专诸之刺王僚也(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4.长跪而谢之曰(代词,指唐雎)
者 1.以君为长者(……的人)
2.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的原因)
然 1.虽然(这样)
2.秦王怫然怒(...的样子)
虽 1.虽千里不敢易也(转折连词,即使)
2.虽然,受地于先王(假设连词,虽然)
于 1.受地于先王(从)
2.仓鹰击于殿上(到)
3.请广于君(给)
三、古今异义:
1.非若是也(古:这样,如此。
今:今常用作判断词)
2.岂直五百里哉(古:只,仅仅。
今:不弯曲)
3.休祲降于天(古:吉祥。
今:常用作休息)
4.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古:交换。
今:容易,简单)
5.虽然,受地于先王(古:即使这样。
今:连词,用在上半句,下半句多用“但是”、“可是”、“却”等与它呼应,表示承认前边的事,但后边的并不因此而不成立)
6.徒以有先生也(古:只。
今:徒弟)
7.秦王色挠(古:屈服。
今:轻轻地抓)
8.长跪而谢之(古:一种坐姿。
今:双膝着地。
古:道歉。
今:感谢或凋落)
9.以头抢地耳(古:撞。
今:抢夺)
四、词类活用:
“且秦灭韩亡魏”——“灭”和“亡”,也可以理解成使动用法,使韩国和魏国灭亡,灭稍微牵强点,但亡是可以的。
判断使动主要是看这个词是后面的宾语还是前面的主语的性质,这里是魏亡而非秦亡,所以可以理解为使动。
“请广于君”——广,可以看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解释为扩充
“轻寡人与?”——轻,形容词用作动词,此处的意思是轻视。
“虽千里不敢易也”——千里可以理解为数量词活用为名词,千里的土地,但现在我们不这样翻译,其实也理解得通顺
“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因为主语是天子,所以伏尸和流都可以理解为使动,使百万人尸体倒下,使血流千里。
“伏尸二人,流血五步”——伏,使动用法,使……伏流,使动用法,使……流
“天下缟素”——缟素,名词作动词,穿戴丧服
“亦免冠徒跣”——免,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免,脱去。
徒: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徒,光着
“与臣而将四矣”:数词活用做动词,成为四人
五、特殊句式:
“非若是也”: 判断句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判断句。
“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判断句。
六、背诵古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