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贸易学 期末复习整理

国际贸易学 期末复习整理

国际贸易学复习整理考试时间:01-03 上午8:30考试地点:26-205考试题型:一、填空(1*7,共7分)二、名词解释(3*7,共21分)三、选择题(1*5单选+2*6多选,共17分)四、简答题(共36分)五、论述题(共10分)六、图示题(共9分)第一章主要概念一、国际贸易与对外贸易1、概念国际贸易:指世界各国(地区)之间的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地区)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反映世界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对外贸易:指一个国家(地区)与别国(地区)之间商品和服务的交换活动,反映该国(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经贸关系。

2、联系本质一样,出发点不一样;总体与局部关系,其实质内容一致;全球范围来看—国际贸易或世界贸易,一个国家角度来看—对外贸易。

3、国际贸易真正确立阶段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二、国际贸易与国内贸易1、共同点①都属流通范畴,都通过交换来实现生产企业所生产的产品价值,满足消费需求;②在生产与交换关系上,都是生产决定交换,交换对生产的发展起着促进的反作用,即贸易规模都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贸易的发展对一国的生产起着促进的反作用。

2、区别①国内贸易基础是国内的分工和专业化,国际贸易的基础是国际分工;②贸易的环境不同各国货币制度差异各国经济政策差异各国法律差异③贸易风险不同信用风险,双方的资信状况不同商业风险汇率风险三、对外贸易政策1、自由贸易政策: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政府不干预国家之间贸易往来,既不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设置障碍,也不给予各种优惠,而是鼓励和提倡市场自由竞争。

2、保护贸易政策: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国家对进出口贸易施加干预,使用各种措施保护国内市场和生产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对本国的出口商品给予优待和补贴,鼓励扩大出口。

简言之,奖出限入政策。

3、管理贸易政策:介于自由贸易和保护贸易之间的一种对外贸易政策,是一种协调和管理兼顾的国际贸易政策,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发展方向。

美国是奉行管理贸易最为突出的国家,是管理贸易的一个典型范式。

4、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壁垒中非关税壁垒,指一国通过建立技术标准等方式,对外国进口商品制定苛刻繁琐的技术标准,提高进口产品要求,增加进口难度,最终达到限制进口目的。

5、社会壁垒: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而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根源是国际劳工标准在国际贸易领域的应用。

四、贸易保护主义的表现1、金融保护主义,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使全球金融业开放步伐放缓。

2、投资民族主义,限制外资的流入以保护国内企业。

3、歧视移民,限制国际劳动力流动,保护本国公民就业。

五、国际贸易值与国际贸易量1、国际贸易值:指以货币来表示一定时期内各国对外贸易总值,反映出某一时期一国贸易总金额,为避免重复,只统计各国的出口贸易值之和,一般用美元表示。

2、国际贸易量:指以报告期国际贸易值除以基期确定的价格指数,国际贸易量是以不变价格计算的国际贸易值。

计算公式为:国际贸易量=报告期的国际贸易值/以固定年份为基期确定的价格指数六、对外贸易依存度(外贸系数)1、对外贸易依存度:指一国一定时期内对外贸易额在该国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

2、经济学意义:反映了国际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

七、贸易条件1、贸易条件:指一国的出口商品综合价格指数与进口商品综合价格指数的比率。

2、实质:从价格关系上反映一国在对外商品交换上的数量关系,即一个单位的出口商品可以换回多少进口商品。

八、贸易差额、顺差、逆差1、贸易差额: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一个国家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

贸易顺差:出口值大于进口值,收入大于支出。

贸易逆差:出口值小于进口值,支出大于收入。

2、如何评价贸易差额?贸易差额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一般地,贸易顺差表明一国在对外贸易收支中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逆差则处于不利地位。

①单纯从国际收支角度看,当然是顺差比逆差好;②然而,长期保持顺差也不一定是件好事,长期顺差意味大量实物资源出口输往国外,得到的只是资金的积压,巨额顺差往往又使得本币升值,不利于扩大出口,还会削弱货币政策的独立性,造成同其他国家贸易关系紧张;③贸易是顺差还是逆差好,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当一个国家总需求不足,生产能力过剩,顺差能够缓和需求不足矛盾,扩大国内生产,增加就业就会。

当一个国家生产能力低下,引进外部投资增强竞争力是必要,这时会出现贸易逆差。

九、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1、货物贸易:物质商品的进出口,又称为有形贸易。

联合国将物质商品的种类分为10大类:0类食品;1类是饮料、烟类;2类是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有关原料;4动植物油脂;5未列名的化学品;6按原材料分类的制成品;7机械及运输设备;8杂项制品;9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2、服务贸易:服务商品的进出口,以提供活劳动的形式满足他人需要并获取报酬的活动,也被称为无形贸易。

服务贸易分为要素服务贸易和非要素服务贸易:要素服务贸易是一国向他国提供劳动力、资本、技术及土地等生产要素服务,从国外得到报酬的贸易。

非要素服务贸易是狭义的服务贸易:①商业服务;②通讯服务;③教育服务;④金融保险服务⑤旅游服务,运输服务,销售服务。

3、中国的服务贸易发展低下原因:①服务贸易领域的人才紧缺;②服务贸易发展结构失衡;③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水平较低;④国内服务需求程度不高。

十、贸易竞争力指数贸易竞争力指数:指一个国家某类商品的贸易差额与该国该类商品的贸易总额之比,表明一个国家是i类产品的主要输出国还是输入国。

越接近0,越接近于平均水平;等于1,完全出口专业化;等于-1,完全进口专业化。

十一、加工贸易和一般贸易1、加工贸易是以加工为特征的再出口业务:①进料加工。

指用外汇购入国外的原材料,利用本国的技术加工成成品后,销往国外市场。

②来料加工。

指由国外另一方提供原料,加工一方按照协议加工为成品,交给对方销售,自己收取加工费。

③协作生产。

指一方提供部分配件,由另一方利用本国生产其他配件组装成一件产品出口。

④补偿贸易(产品返销)。

指出口一方作为贷方对另一方提供一笔长期贷款,用以从贷方进口专利成套设备,进口方作为借方要在一定期限内以进口设备生产出产品,抵付进口设备技术的价款及利息。

2、一般贸易指使用本国资源和材料进行生产和出口的贸易方式。

在出口创汇方面,一般贸易要比加工贸易强的多,一般贸易多以自主品牌为主。

十二、贸易便利化和投资便利化贸易便利化是对国际贸易程序的简化和协调,降低国际贸易交易成本,主要研究管理制度建设与完善,贸易依赖的基础设施完善等。

投资便利化,对国际投资程序的简化和协调,主要研究贸易投资促进的相关活动、通关便利化、商品检验检疫、电子商务、法律法规建设等方面。

第二章国际价值和国际分工一、国际分工影响因素①社会生产力;②自然条件;③政府政策;④国际生产关系。

二、国际分工类型1、垂直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差悬殊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2、水平型国际分工,经济技术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的国际分工。

水平分工可分为产业内与产业间水平分。

3、混合型国际分工,把垂直型和水平型结合起来的国际分工方式。

第三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自由贸易利润←价格差←成本差一、亚当.斯密-绝对技术差异理论1、观点:在两个国家两种产品一种要素条件下(2-2-1模型),每一国只生产其中劳动效率较高、成本较便宜的产品,然后进行彼此交换,则对两国都是有利的。

2、意义:抨击重商主义,主张自由经济,为自由贸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创了国际贸易的经济分析。

3、缺点:无法解释当一个国家在所有部门的生产成本上都处于绝对劣势情况。

二、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1、观点:在国际贸易中,起决定作用的不是绝对利益,而是比较利益,应本着“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分工和贸易原则进行,即在国际商品生产分工中,各种商品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商品,放弃优势相对小的商品生产;而在各种商品生产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的商品,放弃劣势相对较大的商品生产;然后通过国际贸易,使贸易双方获利。

2、进步意义:①比较利益理论使绝对利益理论得到拓展,对当时国际贸易及其理论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绝对利益理论更具有普遍性,更坚定了推行自由贸易的立场;②比较利益理论在历史上曾促进资本主义资本积累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不足:①没有从根本上揭示出国际分工形成发展原因,片面地认为成本差异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根本原因。

事实上,成本差异对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主要的、根本的,社会生产力才是国际分工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另外,李嘉图虽然解释了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如何引起国际贸易,但没有进一步解释造成各国劳动生产差异的原因;②与现实的国际贸易不相符合。

首先,按照这一理论,比较利益越大,则发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从这一点出发,贸易最容易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而现实中,国际贸易最主要的还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

其次,按照这一理论,在自由贸易条件下,参加贸易的双方均可获利,因而世界各国为获得贸易的比较利益都应该自觉地实行自由贸易,但在现实的国际贸易中,不论什么样的国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实行了某种贸易保护政策。

3、穆勒-相互需求理论①国际交换比例范围由两国国内交换比例决定,国际交换比例只能在由两国的国内交换比例所构成的特定的范围之内变动;②贸易利益的分配取决于国际交换比例的大小,国际交换比例越靠近国内交换比例,对本国贸易越不利,相反,则对本国越有利;③国际交换比例大小由两国的相互需求决定,一国对另一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强,而另一国对该国出口商品的需求越弱,则贸易条件对该国愈不利,该国的贸易利得就越小,反之,该国的贸易利得就愈大。

4、呢绒和葡萄酒的例子英国把全部资源用于生产某一种产品,则可以生产100单位呢绒或90单位的酒;葡萄牙把全部资源用于生产某一种产品,则可以生产120单位的呢绒或100单位的酒。

处于绝对优势(说明生产成本低)。

①呢绒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 L/Q1呢÷L/Q2酒=90酒/100呢绒=0.9葡萄牙=100酒/120呢绒=0.83通过比较,葡萄牙在呢绒的生产上相对成本较低,葡萄牙可以完全专业化生产呢绒,生产数量是120单位。

②酒的相对生产成本:英国= L/Q1酒÷L/Q2呢=100/90酒=1.11葡萄牙=120/100酒=1.2通过比较,英国在酒的生产上相对成本较低,英国可以完全专业化生产酒,生产的数量是90单位。

③呢绒的相对生产成本:1单位呢绒英国= 90酒/100呢绒=0.9酒葡=100酒/120呢绒=0.83酒④酒的相对生产成本:1单位酒英国= 100/90酒=1.11呢绒葡=120/100酒=1.2呢绒总结:若1单位酒可交换到的呢绒大于1.11个单位,英国愿意出口酒进口呢绒。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