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生产力要素不断重新配置和合理组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在农村。
因此,搞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把农民有效地从土地经营上解放出来,降低土地经营成本,增加农民收入,是农民奔小康的根本问题。
在未来一个时期,我市经济发展是否能实现跨跃式发展,是否有一个稳定社会形势,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就业增收问题是一个关键,而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都是非农产业发展的过程,是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减少的过程,是城市化的过程。
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农村剩余劳动力多途径地向外转移在我国建设全面小康,实施第三步发展战略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当前,“三农”问题深为各级领导所重视,新一届青岛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是解决农民问题,桥梁则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
一、我市农村劳动力基本状况城乡人口与农村劳动力。
青岛市目前有720万人人口,非农人口240万人,占全部人口的34.3%;农村人口480万人,占65.7%。
农村劳动力254.08万人(男/女劳动力比例为63.7:46.3),约占全部劳动力的61%。
农村人口和农村劳动力的就业与生活状况,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全面小康进程。
农村劳动力产业分布与就业结构: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村劳动力119.98 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47.2%。
其中,从事农业的劳动力99.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9.2%。
第二产业从业劳动力80.18万人,所占比重为31.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53.92万人,所占比重为21.2%。
农村劳动力剩余。
2002年末,青岛市拥有耕地面积681.75万亩,农村劳动力人均耕地面积为2.68亩,远低于全国农村劳动力人均4.2亩的耕地面积。
在现有生产力水平下,若按一个农村劳动力可耕种10亩地计算,大量农村劳动力沉淀于耕地上。
通过对我市产业结构效益指数测算,目前全市农村剩余劳动力约有50万人。
二、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农村劳动力转移总的趋势是一个由低收入行业、产业向高收入行业、产业转移,由乡村向城镇转移,由经济落后地区向经济发达地区转移的过程。
我市近几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呈现如下特点:(一)转移速度逐年加快。
近几年,我市外出打工从事非农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呈逐年增加之势。
据统计: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人数分别是8.2万人、10万人、12.48万人。
主观上是因为我市农业生产收入水平与经营效益处于比较劣势,农业生产对农民吸引力逐渐减少;客观原因是农村非农产业、园区经济等发展较快,失地农民增多被动性转移力度加大。
(二)劳动力转移区域特点明显。
从目前农村劳力转移流动的范围看,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大部分还是在较小范围内低层次的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半径偏小,出省就业的比重较低。
2002年我市在外打工的农村劳动力121万人,九成在青岛辖区内。
据抽样调查,2002年转移的农业劳力中,在本乡镇范围内就业的人数约占75.9%;在乡镇以外就业的占24.1%左右。
其中,17.9%在县市内,5.7%在地级市内,出省的仅占0.05%。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我市经济相对发达,特别是近几年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对农村劳动力吸纳力度加大;另一方面是因为我市农民尚存有小富即安的小农意识,农民恋土恋乡的观念、意识需要进一步更新。
(三)外出就业劳动力日趋稳定。
近几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在第一产业从业的比重基本稳定在50%左右,在本县以外就业的人数,每年则基本稳定在13万人的规模上;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劳动力虽有增加,但变化不大,表明农村劳动力就业在一定时期内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四)转移劳动力集中在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和零售、餐饮服务业。
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总的来说是利用优势、开发资源,多业并举,全面转移。
具体讲,第三产业发展最快,转入的劳力最大;第二产业中,建筑业转入的劳力较多,出县、出省的主要是从事建筑业,其次是商业、饮服业三个行业。
转移农村劳动力从事兼业经营,保留了责任田或口粮田占相当一部分。
2002年,我市转移劳动力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占62.1%。
其中,工业的人员占47.2%,从事建筑业的人员占14.9%。
从事第三产业人员占37.8%。
其中,从事交通运输业的人员7.9%,从事零售贸易、餐饮业人员占18.2%。
(五)转移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相对较高,中青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
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高低与其能否较快转移有着密切关系,外出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农村劳动力整体水平,文化素质越高,转移的比重越大,流动的区域越广。
从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调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早晚和比重依次为:一是手工匠人、二是村组干部、三是复退军人、四是有文化的一般农民。
在外出打工的农村劳动力中,中青年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体,据抽样调查,各年龄段转移劳力的比重是:16-30岁占40.2%;31-40岁占35.9%;41-55岁占22.1%;55岁以上占1.8%。
中青年身体素质好、思想开放,实现自身价值的愿望强烈,敢于冒风险、走出去,成为转移农村劳动力的主要力量。
三、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性与必要性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收入的主要途径;做好农村劳动力有效转移对于稳定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对于实现青岛经济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性与必要性。
(一)优化农业资源,解决失地农民问题的关键所在从全国看,我国有5亿农村劳动力,19.3亿亩耕地,专家估计,目前每个农民约可耕种10亩耕地,在土地上闲置下来的农村劳动力约有3亿。
农村劳动力经过多年的转移,其中约有2亿农村转移到非农产业,则目前全国存在1亿隐性失业的农村劳动力。
从我市看,近几年随着园区经济的发展,耕地逐年减少,2000年、2001年、2002年我市耕地面积分别为:716.25万亩、701.1万亩、681.75万亩,农村劳动力人均占有耕地2.85亩、2.76亩、2.68亩。
我市约有50万农村劳动力闲置,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成为劳动就业压力的总根源,如不能有效地转移到非农产业,农民增收目标就难以实现。
因此,妥善地解决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方向问题,有效地化解随着失地农民增多加大的农村劳动力就业潜在压力,将对全市经济工作和社会稳定产生重要的影响。
(二)全面建设小康,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近几年,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逐步拉大。
1998-2002年,我市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1%。
2002年我市农民人均纯收入4195元,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8721元,城乡居民的收入比扩大到2.1:1。
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呈逐渐拉大趋势。
一方面,农业对农民增收的贡献在逐渐减少。
1998-2002年我市农民从第一产业得到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0.9%、58.5%、57.6%、54.8%、49.9%。
现阶段尽管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已不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
另一方面,农产品提价的空间越来越小。
改革开放以来农民收入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靠农产品提价来实现,而目前我国除花生、大豆价格与国际市场接近外,小麦、棉花、禽肉、菜籽油和豆油都高于国际市场价格,今后农民靠财政补贴农产品提价增收的可能性不大。
(三)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人多地少是我国的国情,在较少的土地上投入大量的劳动力是我国农产品缺乏国际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有资料统计表明:目前我国农作物生产的平均耕地经营规模仅为0.4公顷,与世界上主要出口国(如美国和加拿大)耕地经营规模(从几百到上千公顷)相差甚远。
这意味着世界农产品主要出口国生产的农产品的劳动成本(一般占总成本的10%左右)大大低于中国的劳动成本(占总成本的40%-60%)。
显然,在物化生产成本(如化肥和农药等)相同的情况下,我国农产品明显缺乏竞争力。
要提高种植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除了通过科技提高产量外,还需要使农业劳动力大规模转移,以扩大土地经营规模,降低产品生产成本。
如果农业劳动力不能有效转移出去,入关后在农产品逐步开放的情况下,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
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瓶颈与亟待解决的问题大批农村劳动力快速向中心城市、向非农领域转移,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我市农村劳动力经过近十年的转移,农村劳动力配置不合理和浪费的现象得到好转,但转移中还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
两方面原因:主观上是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实行的是城乡二元就业政策,将劳动力人为地分割为城乡两部分,对农民向非农领域就业增加了许多限制条件,过高的门槛影响了全社会公平、公正就业,导致农村劳动力在向非农业转移过程、特别是向城镇转移过程中出现一些社会问题。
客观上我们认为,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还存在这样几个问题:(一)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土地的单位收益需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但随着近几年农村大量劳动力的转移,农村接受中、高等教育后的人员难返乡,留在土地上的农民文化素质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农村人才匮乏。
据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20.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8.57%,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74%,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5.31%。
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着农业科技的推广普及,制约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二)转移就业存在着盲目性。
从调查情况看,我市农村劳动力就业选择主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实现,一是自发式选择就业;二是通过中介组织介绍就业;三是通过亲友介绍就业;四是通过政府和有关部门组织就业。
2002年农村剩余劳动力通过政府或有关部门有组织方式转移的仅占1.14%,比例偏低;通过亲友介绍方式进行转移的占10.33%;通过中价组织介绍的占转移劳动力的15.59%;以自发方式转移的比重在72.85%以上。
表明当前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转移的无序性和就业的不稳定性。
(三)职业素质偏低成为制约农村转移劳力的主要障碍。
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影响了农村劳动力的就业意识和择业观点;而缺乏职业则直接影响了劳动力转移。
在当今世界科技发展迅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不断涌现,如不具备一定的专业技能就不能适应工作的需要。
抽样调查,2002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受过各种专业技能培训的人数仅占30%左右。
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的高低与转移有着密切的联系,转移劳动力的收入多少与文化程度的高低有着密切的联系。
从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和收入构成看:2002年我市转移劳动力中,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转移劳动力人均收入为1790元;初中文化程度转移劳动力人均收入为2362元;高中文化程度转移劳动力人均收入为2578元;中专文化程度转移劳动力人均收入为3736元;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转移劳动力人均收入为515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