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的功能①养育功能②承载功能③仓储功能④景观功能土地利用信息系统的功能①数据输入和检查②空间数据的处理城镇布局理论p229 反磁力吸引体系理论、门槛理论、带形城市理论居民点规模具有人口规模、用地规模、活动规模和辐射规模。
P234居民点布局的形式①卫星式②带状式③多边形式④自由式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特点整体性、长期性、战略性、控制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程序主要经过准备、编制和审批三个阶段。
粮食需求量一般包括口粮、饲料粮、种子用粮、酿造及其他工业用粮等项消费量。
土地的特性①土地物质的自然性;②土地数量的有限性;③土地质量的差异性;④土地利用的持续性;⑤土地位置的空间性;⑥土地属性的两重性土地利用规划原则⑴维护社会主义土地公有制原则⑵因地制宜原则⑶综合效益原则⑷逐级控制原则⑸动态平衡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⑴土地利用现状分析⑵土地供给量预测⑶土地需求量预测⑷确定规划目标和任务⑸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⑹土地利用分区⑺制定实施规划的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原则⑴针对性原则⑵永续利用原则⑶效益原则⑷因地制宜原则⑸综合性原则⑹当前适宜性与潜在适宜性兼顾原则。
土地利用结构规划的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原则②统筹兼顾原则③因地制宜原则④三效益统一原则⑤公众参与原则居民点用地选址的要求⑴组织生产和生活的要求;⑵建筑要求:地形朝向、水文和水文地质条件、土质条件、安全条件和节约用地条件;⑶卫生保健要求;⑷兽医防疫要求工业用地选址要求①厂址应选择产品到达消费地的完全计划费用最小的地点②在布局和选址时,必须因地制宜,发挥优势③符合生产和建筑的要求④护生态系统平衡的要求基本农田规划原则①切实保护耕地的原则:“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②综合协调的原则③双规并行的原则④区划完整性的原则居民点布局的原则⑴服务半径合理,区域布局完整;⑵利于生产和生活;⑶合理利用土地,尽量少占耕地公路选线原则①是要适应远景交通流向和运输量的需要②是因地制宜③是要根据城镇和农村居民点的布局状况④是要与其他交通线路布局协调统一⑤是要经济合理。
公路跨河主要有三种形式⑴在支河口直跨;⑵向支河上游绕进一定距离后跨越;⑶在S形河湾跨河时,桥位应设在S形河湾的腰部港址选择的要求①船舶能安全方便地出入②进港航道和水域必须稳定③满足水深和作业要求④有足够的陆域⑤有方便的陆上交通耕作田块配置要求①耕作田块的长度②耕作田块的宽度③耕作田块的规模④耕作田块的外形⑤耕作田块的方向⑥耕作田块的质量组成土地利用的总目标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土地利用方式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明显改善,土地产出率和综合利用效率有比较明显的提高,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土地保障。
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⑴农用地特别是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综合整治⑵在保障重点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用地的前提下,建设用地总量得到有效控制⑶土地整理全面展开,未利用土地得以适度开发⑷土地生态环境有比较明显的改善。
土地整理的规划运作程序的五个步骤:①选择土地整理单元②编制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③审批土地整理规划方案④组织土地整理实施⑤土地整理成果检查验收交通运输方式的优缺点比较:⑴铁路运输的特点是载运量大,行驶速度快,运行一般不受气候条件的影响,连续性强。
缺点是铁路的造价高,消耗金属材料多,占地面积大,短途运输成本高,只适合长途大宗货物运输。
⑵水路运输的特点是载运量大,耗能少、成本低。
水运的缺点是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大,连续性差,速度慢,转运条件更差。
水路运输只适合对速度要求不高的货物运输。
⑶公路运输的优点是对不同的自然条件适应性强,机动灵活,空间活动范围大,可以直接深入广大的中小城镇和偏僻的山区农村,实行门对门的直接运输,减少转运环节,而且投资较铁路少,速度快,在短途及某些货物的中途运输中具有明显的优势,又能与其他运输方式配合,承担客货的集散。
缺点是装运量小,能耗大,成本高,劳动生产率低,而且占用土地多,对环境有较强的污染性。
⑷航空运输的特点是速度快,而且航程长,能够达到地面运输方式难以达到的地区。
缺点是载运量小,投资大,成本高。
⑸管道运输的优点是连续性强,货物在运输过程中损耗少,没有运输设备的空间问题,运输成本地,安全可靠,管理和使用简单,而且不占用土地,也没有污染。
缺点是一次性投资大,消耗钢材较多,而且运输对象限制较大,只适宜于液体(原油)、气体(煤气)等流体货物。
土地区位理论P36 ⑴杜能的农业区位论: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土地的自然特性,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市场)的距离。
杜能从农业土地利用角度阐述了对农业生产的区位选择问题。
在此基础上,杜能为了阐述农产品生产地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对土地利用类型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模式,证明市场(城市)周围土地的利用类型以及农业集约化程度(方式)都是以一个距离带一个距离带地发生变化,围绕消费中心形成一系列的同心圆,称作“杜能圈”,距城市最近的郊区为高度集约经营区。
随着刀消费地距离的增加,土地经营愈益粗放,即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
⑵韦伯的工业区位论:1909年韦伯的“论工业的区位”的发表,标志着工业区位论的问世。
韦伯首次引用了“区位因素”,即指一个地理点上能对工业生产起积极作用和吸引作用的因素。
韦伯工业区位论中排除了社会文化方面区位因素,只考虑原材料、劳动力和运费,甚至把原材料费用及其地区差异纳入运费之中,因此,“孤立的工业生产”的趣味就取决于运输费用和劳动费用,并从两项因素的相互作用分析中,推导出工业区位分布的基础网,继而把集聚因素,对基础网作进一步的位置变换。
韦伯认为,当劳动力费用(表现为工资)在特定的区位对配置企业有利时,这样可能使一个工厂离开或者放弃运费最小的地点,而移向有廉价劳动力的地区,条件是原材料和成品的追加费小于节省下来的劳动力费用,从而使韦伯的区位图形产生“第一次变形”。
当一个工厂如果集聚所节省的费用大于因离开运费最小或劳动力费用最小的位置需追加的费用,则其区位由集聚因素定向。
韦伯在以上分析中首次运用等费线(费用等值线)方法进行分析。
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论:克里斯塔勒吸取杜能、韦伯区位理论的基本特点,于20世纪30年代初提出“中心地理论”,即“城市区位论”,深刻地揭示了城市、中心居民点发展的区域基础及等级与规模的空间关系,为城市规划和区域规划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依据。
克里斯塔勒认为,空间中的事物从中心向外扩散,区域的中心地点即区域核心,就是城镇,大多数情况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如果从大到小对城市进行分级,各种等级城市均有,规模最小的那一级城镇的数量最大,等级越高,数量越少。
公式:土地垦殖率(A1)=耕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利用率(A2)=已利用土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农业利用率(A3)=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土地建设利用率(A4)=建设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耕地复种指数(A5)=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耕地总面积×100%;建筑密度(A10)=建筑物基底面积/用地总面积×100%;建筑容积率(A11)=建筑总面积//用地总面积×100%;耕地灌溉率(B2)=有效灌溉面积/耕地面积/×100%;单位土地资金集约度(B6)=土地总投资/土地总面积单位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产量(或产值)(C1)=作物总产量(或总产值)/作物总播种面积(或收获面积);粮食耕地年单产(C2)=粮食总产量/(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复种指数)人口自然估算法:P t=P t0(1+K)t-t0+(c-d) 劳动平衡法:P=A/(1-(B+C))国民生产总值预测法:y=40.551lgx-74.96 (x为该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单位:美元/人)恩格尔系数法预测法:Y=(P(1-E))/P×100%年平均增长率法:a n=a0(1+r)n预测作物单产水平28需求推算法:H=(N/P-F0)×n/2×d×e 推算农民建房需新增用地面积29估算水库库容:V=HBL/K 预测昼夜平均交通量:A=2N/dp蔬菜地配置要求:P168由于蔬菜含水分多,脆弱柔嫩,一般不耐储藏或不宜储藏和运输,因此,应尽可能把蔬菜地配置在居民点和畜牧场附近。
蔬菜地要求土壤肥沃,土地平整,水源充足,水质良好。
缓坡下部、河滩和湖滨滩地是配置蔬菜地的好地方,应充分利用老菜园地。
有一些蔬菜要先育苗,后栽培,蔬菜露地栽培地应尽可能靠近温床、温室,以便减少幼苗的运输量。
就地形而言,蔬菜地不宜过于平坦或坡度过大,以免积水和不利灌溉。
蔬菜地最好配置在南坡和西南坡上。
蔬菜地要求外形规整,以便于蔬菜地内部规划和机械作业。
大田作物用地的配置要求:P169①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和水源充足②地形坡度条件便于耕作③土地集中连片,外形规整,以便发挥机械作用和便于其内部规划设计。
茶园配置的要求:P170茶园应选择背风向阳,靠近水源,土层深厚,土壤酸性的南北坡,这种地形所形成的小气候环境有利于茶树生长和安全越冬。
公路选线的原则:①应贯彻工程经济与运营经济相结合的原则;②充分利用现有道路及其各种附属建筑物;③道路与林带结合布置时,应把道路设在林带南面、西面或东南面;④主干道最大纵坡不应大于8%,最小平曲线半径在平原微丘区不应小于50m,山岭。
重山区不应小于15m;⑤主干道路应远离人口密集的居民点和大型畜牧场,以保证居民区的安静、卫生条件和牧畜的兽医防疫条件。
确定土地利用基本方针的依据包括:①“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②“一要吃饭,二要建设,三要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③本地区土地资源的优势和土地利用上存在的主要问题④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制约。
田间灌排渠系配置的一般要求:1.要与其他有关规划项目紧密配合,要结合田块、林带、道路的配置综合考虑一般应将田间沟、渠沿田块界线配置,做到田块规整,便于耕作和灌排;2.要考虑地形条件和机耕要求,尽量利用田间原有工程设施,以减少工程量和财力消耗;3.布置田间渠时英注意与上一级渠道的水位衔接,以利灌溉和排水。
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特点和存在问题:⑴土地资源的绝对数量大,相对量小⑵土地垦殖系数低,地区分布不均衡⑶林地面积极少,森林覆盖率极低⑷农业用地质量退化,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①根底质量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土地沙漠化严重⑸建设用地不断增加,根底面积逐渐减少地租是土地上生产的农作物所得的剩余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