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句丽民族服饰研究

高句丽民族服饰研究

高句丽民族服饰研究摘要:高句丽是汉唐时期建立于我国东北部及西北朝鲜地区的一个地方民族政权。

高句丽历史研究在东北地方史、民族史、汉魏六朝、隋唐史的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

高句丽服饰研究是高句丽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认识高句丽人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

20世纪以来,有关高句丽服饰研究成果日益丰富,中外学者相关论著多达百余篇。

本文将展开对于高句丽民族服饰的研究。

关键词:高句丽民族服饰研究一、服饰的形制类别从过往的文献中的记载来看,高句丽的民族服饰种类是非常繁多的。

被记录的服饰中就已经有很多是具有很高的考古价值的,然而,可以肯定的是那些未被记载的史迹以及其中对于高句丽民族服饰的描述还有更多。

现今人们对于高句丽服饰的了解与分析主要来源于高句丽古墓壁画的发现。

从当下考古学家及相关学着了解到的信息来看,高句丽民族服饰从形制类别上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四种:头衣、体衣、足衣及饰物。

1.头衣头衣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帽子、头巾以及戴在头上的相关衣物。

高句丽的头衣种类很多,见于文献记载的几种常见类型为帻、折风、冠、巾等。

值得注意的是在当时社会,对于不同等级、阶层的人所佩戴的头衣是有不同规定的。

梁元帝《职贡图》有云:“贵者冠帻而无后,以金银为鹿耳,加之帻上;贱者冠折风,穿耳以金环。

”[1]古时佩戴冠巾的通常都是贵族阶层,但戴冠的同时需要留出全发,帻就是用来罩在头上束发的头巾。

折风是用于防止冠物脱落的一种高句丽时代特有的头衣,折风的使用贯穿与高句丽的整个历史以及不同的统治地域,是当时最为普遍也最为常用的一种头衣。

文献中对于高句丽冠的描述的文字最早出于《周书·高丽传》:“其冠曰骨苏,多以紫罗为之,杂以金银为饰;其有官品者,又插二鸟羽于其上,以显异之。

”[2]从这段文献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到当时冠的基本特点以及佩戴方式。

巾也是高句丽时期头衣的常见类型,巾为黑色,多为男子佩戴,从很多高句丽时期的古墓壁画中都能够看到当时的狩猎者会佩戴这种黑色的头巾。

2. 体衣高句丽时期的体衣种类也很多,但总体而言可以大致归为两类:着于上身的通常被称为衣,着于下身的则被称为裳。

体衣中的衣常见类别有襦、半臂、袍等,裳则大致分为裤、裙等。

襦是当时十分常见的一种短衣,长度通常到达臀部,但从很多古墓壁画中我们看到贵族妇女所着的襦通常会更长一些,一般会到达大腿处。

半臂是当时为妇女所穿着的一种短袖襦,在当时并不太常见,倒是到了汉代半臂才更为普及,为很多妇女的普通穿服。

袍一般是指有棉絮的内衣,通常是穿在里面的衣服,在高句丽时期只有女子才会着袍,并且通常都是长袍。

袍的特征也非常明显,大部分都是交领,长度能够到达小腿处。

高句丽时期人们着的裤多为穷裤,所谓穷裤就是一种有前后裆的裤子,这种裤子在当时男女都会穿着。

值得注意的是裤子的宽窄程度通常象征着穿着者身份的高低,贵族所着穷裤裤腿会更为宽大,侍者贱民等的裤腿则要窄的多。

裙是高句丽女子的一种传统服饰,通常男子是不会穿。

在当时裙的款式主要有两种:一种衬于长袍之下,能够看到的只剩下裙下摆,另一种则为与襦搭配的裙,这种裙长通常只到胯部。

3.足衣从文献记载以及相关壁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高句丽时期的足衣大致能够分为如下三种:履、靴和钉履。

履的最为显著特征就是它的鞋尖反翘,鞋底与鞋口边缘会用黄色的线纹加以装饰。

靴与履有着相同之处,同样是呈现出鞋头尖尖的造型并且鞋尖会往上翘,不同的是靴比履的靿,也就是鞋子的鞋筒要高得多。

此外,钉履是高句丽时期很特别的一种足衣类型,它是专门用来在冬季的冰雪天气下穿着的。

这种足衣没有鞋面,只是在鞋底上装有铜质的鞋钉,鞋尖同样会微微上翘。

钉履特别适用于冰雪气候在深山老林中行走,会给行路过程带来很多便利。

4.饰物据有关史实记载,高句丽人民很早就懂得开采金矿和制造金器的技术,并且高句丽时期是盛产金银的。

正是因为如此,当地人民一直以来都有以金银为饰物的习俗,以此来装饰自己的冠帽及服饰。

针对高句丽时期发掘出土的大量的金银饰物,其中有当时的耳环、头饰、手镯戒指等,其中坠饰物是最为常见的,并且样式繁多。

从这些出土的饰物中可以充分反应出当时的人民已经很娴熟的掌握了金器的切割、加工、焊接等基本技术,并且能够熟练的展开实际应用。

除了金银饰物这些常见的饰品外,玉器、玛瑙、水晶等也是高句丽民族较为常用的饰物,从有些出土文物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一些玛瑙珠饰物不仅样式非常别致,制作手工也很精良,这能够一定程度显示出当时的人民的手工艺是很不错的。

二、高句丽服饰的身份特征高句丽社会等级差别是很明显的,人物的身份及地位的差异在服饰上就能够很直观的得到反应。

不同身份的人,无论是服饰的款式上、饰物的类型及颜色上等等都有着明显的差异。

本部分内容将从品官服饰、平民服饰及军戎服饰三个方面具体来谈谈其中的差别。

1. 品官服饰1)高句丽王——作为一个政权的君王,高句丽王的服饰无论在色彩的运用上以及服饰与饰品的搭配与选择上都要凸显出君王的至高无上的地位。

君王的服饰与大臣们相比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只有王的服饰能够“咸以金饰”,其余的王公大臣的服饰上只能够“杂以金银为饰”。

2)大加——大加是指高句丽政权中的上层统治者,作为大加其服饰设计及搭配上也是颇为讲究的,其与普通阶层的民众的服饰上主要存在两个明显的差异。

一方面大加的头衣的款式及颜色等与普通民众相比是很不一样的,另一方面大加佩戴的饰物通常以金银为主。

3)小加——那些官职较小、地位较低的官吏通常被称为小加,这部分人群的衣着服饰特征也有着一定的特色。

早期的小加们通常头戴折风、身著裤褶、足登短靴,到后来随着折风在庶民中的使用越来越普遍,为了与其做区分,小加一般会在自己的折风上插上鸟羽以显示自己的身份。

2.平民服饰1)男子服饰——高句丽男子最基本的服饰为上短襦下穷裤,上身的短襦一般为交领简袖,腰身会以细带作为腰束。

男子穿的穷裤一般裤筒都很宽松,裤脚会扎起来,足衣为靴前尖上翘的白底黑色靴子。

男子服饰颜色一般为黑、白、蓝、绿、红、橙等色彩,衣物上可能会有几何或点状条纹,头上会佩戴黑色头巾,这样的一身就是很典型的高句丽男子服饰。

2)女子服饰——从很多出图的文物及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高句丽女子服饰最常见的配型有三种。

第一种为长袍配褶裙,这样的搭配中长袍通常比较长,只会露出褶裙内衬的一小段裙摆。

第二种为短襦配长裤,这种类型与男子服饰很相似,通常都是一些底层的劳动阶层妇女会穿戴。

第三种则为长襦配褶裙,这样的褶裙更长,裙长及地,往往褶裙能够遮盖住足履。

3)乐舞服饰——史书中关于高丽乐舞服饰的特点有着较为详细的记载:“高丽乐,工人紫罗帽,饰以鸟羽,黄大袖,紫罗带,大口裤,赤皮靴,五色縚绳。

舞者,四人椎髻于后,以绛抹额,饰以金珰;二人黄裙襦,赤黄袴,极长其袖,乌皮靴;双双并立舞”[1]。

从这一段的描述中可以很清晰的向我们呈现出当时的乐舞者衣着的特征,可以看出那个时候的乐舞者对于服饰的选择和搭配上已经较为讲解。

4)僧侣服饰——作为高句丽的国教,佛教自公元4世纪传入高句丽后很快便得到非常广泛的传播。

目前能够看到的关于高句丽僧侣服饰的记载及考古壁画都还较为有限,从这些有限的资源中能够让相关研究人员清楚了解到的就是当时的僧人一般会外披红色条纹的袈裟,内穿黑色长袍。

3.军戎服饰1)古墓壁画中的军戎服饰——作为一个尚武的民族,高句丽人民非常擅长山林骑射,高句丽军队也是一支训练有素、能攻善守的北方劲旅。

从古墓壁画中看到的军戎服饰中,盔甲是很有特色的。

头盔上有着双角状的饰物,盔甲的领高高翘起,下身铠甲呈长裤状,通常会着钉履。

从壁画中看到的军戎服饰中已经能够让人感受到当时的高句丽民族对于征战的看重,正是因为如此在盔甲的设计上才会颇为考究。

2)考古出土的实物——在很多遗址和墓葬中出土了高句丽民族军戎服饰中一些零散的铁甲片,大体来看这些物件与古墓壁画中显示的高句丽军戎服饰是完全相同的。

出土的大量铁甲片中大部分都为长方形,边角为缓圆形。

不同地区出土的铁甲片的大小也有着较大差异,但总体而言铁甲的形状及相关特征是颇为一致的。

出土的很多实物中,无论是铁甲片、铁钉履还是当时军戎服饰中常见的鎏金铜钉鞋等,这些物品的特征和壁画中的描绘都是非常接近的。

三、高句丽服饰的地域差异及沿革变迁1. 高句丽服饰的地域差异1)集安、平壤两地服饰的差异——高句丽服饰的地域差异反应最为明显的就是在集安和平壤这两个地区,差别主要可以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头衣的差别主要体现为,集安地区男子冠帽通常为帻和折风,这是最普遍的男子头衣样式,其上再配以鸟羽来表面穿戴者的身份。

平壤地区则不一样,通常上层阶级的男子在头衣上与当时的中原王朝很接近。

体衣上也存在着明显差异,集安地区沿袭了高句丽民族固有的服饰风格,通常为上下分开式的裤褶服饰,平壤地区则不一样,在体衣上也和中原王朝很相像,为上下相连的深衣式。

足衣方面集安地区由于气候原因通常会穿戴他们特有的钉履,平壤地区地处平原一般不会这样穿戴。

2)集安、平壤两地服饰差异形成的原因——集安、平壤两地服饰差异形成的原因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看。

首先,从历史因素上来分析,“平壤附近是汉代文化原封移植的地区”[3],他们在文化上受当时的中原王朝影响是非常直接的,这一点在服饰上当然也会有很直观的体现。

从地域及民族因素上来看,平壤地区地处朝鲜半岛北部的近海平原,与大陆隔海相望,陆路水路都十分通畅,与辽东、中原地带一直以来都有着较为密切的往来[4]。

在这个过程中自然会有贸易往来及文化交流,这一方面会造成这些地区文化的交融,民族服饰也会很直接的受到异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在贸易过程中很可能也会存在服饰贸易,这也就造成了不同民族间服饰的融通。

2. 高句丽服饰的沿革变迁1)两汉、魏、西晋时期——这个阶段高句丽民族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整体而言民族势力较小,也仍然受到中原王朝的控制。

在这个阶段高句丽的民族固有服饰形制是绝对的主流,服饰的形式、类别也没有那么繁多。

2)东晋、南北朝时期——这个阶段是典型的高句丽民族固有服饰与乐浪汉晋服饰交融并存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由于中原割据混战,高句丽民族也伺机不断扩张自己的民族势力,并且逐渐摆脱了中原王朝的控制[5]。

在这个时期由于战乱有大批的北方居民向南迁徙,南北两地自然会发生文化习俗的碰撞,过程中服饰文化也会相互沟通,这也是使得这个时期高句丽民族的服饰颇为复杂的直接原因。

3)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中原文化非常强大,高句丽民族在服饰上也深受其影响,这个阶段高句丽服饰自身的特点已经逐渐趋于成熟稳定,他们慢慢接受了中原的服饰制度,也有了礼服、朝服和常服之分。

结语:高句丽服饰研究是高句丽社会文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全面认识高句丽人的生产、生活,乃至社会发展。

20世纪以来,有关高句丽服饰研究成果日益丰富,本文对于已有的研究成果作出了初步的归纳整理及分析,从中可以一定程度让人们更为清晰的了解高句丽民族的文化特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