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2013级)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期中论文题目: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学院:政治与行政学院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师范)班级序号:1班学号:201321011586学生姓名:朱世明论文字数:3700字2015年04月20日法治和善治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影响朱世明201321011586(辽宁师范大学大连 116029)摘要: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到了善治理念,十八届四中全会上党中央提出了依法治国理念,这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积极响应,何为善治?何为法治?对于当代中国社会的政治改革和法治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本文从分析法治和善治基础上研究法治和善治的区别和联系,分析社会主义法治和善治对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意义,同时如何让中国社会从法治走向善治给予积极的意见。
关键字:法治、善治、社会主义、政府当代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发展的上升阶段,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质生活的大大丰富,当然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急待解决,我们的社会两大矛盾依旧存在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然还有物质和精神需要相协调1,社会服务不全面,人民幸福指数有待提高。
这些矛盾和问题的真正解决关系到政府改革的问题,关系到我国社会从法治社会到善治社会的转变,如何真正做到约束政府的权利,务实的简政放权放,建设服务型政府。
这关系到我国政治体制的真正转型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也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民族发展的前途。
法治和善治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也是社会发展的两个不同的阶段,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充分了解法治和善治的真正内涵,在完善法治的基础上,不断推进善治的向前发展,贯彻落实真正以人为本精神,才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活的更加幸福。
一、法治和善治的区别法治和善治都是治国的方式,也是不同时期对于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但是他们也有自己的特点和不同之处。
(一)提出的背景不同法治在我国提出的背景是为了更好地保护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法治的提出是对封建制度下人治的更改,也是新的社会制度下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障,十一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法制化,制度化、。
目前,一个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法律在治理国家和保障人民合法正当权利都发挥着积极和重要的作用。
善治是1990年提出的新概念,20世纪70年代,西方的法治模式开始在世界范围内流行和推广,由于各国经济和现实国情各不相同,法治模式的施行能力和影响也十分有限,于是一个新的概念“善治”被提出,在中国社会也不断完善和发展善治的含义和内涵,用于解决法律无法解决的新的手段。
(二)参照物不同法治的参照物是封建皇帝专制制度,专制和暴政是对民主的践踏,几千年的封建制度让这种所谓的“奴性”深深的埋藏在人民的心中,民主制度的实施是对人民利益的保障,也是解放人民心底奴性的重要措施。
1庄福龄.毛泽东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M] 2010-06 (164)善治的参照物是恶治,是解决不合理,不正确,不科学的政治因素。
地方财政的挥霍,不合理的城市建设,暴力的拆迁,以及地方民警的暴力执法。
只有真正的做到善治以人民利益和权利为重,才可以推动善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三)法治和善治实施方法不同法治是通过国家强制力保证和实施的,是权利实施的最后的底线,也是保证人民利益的最后一道岸堤,执政者本身的善、廉、信这些良好的道德是治国的根本,2面对社会的违法乱纪只有通过国家法律的强制力来解决,同时人民警察,军队,是担任着法律强制力的实施工具,强制力表现在,剥夺人生自由,剥夺个人财产甚至是生命,正因为法律强制力的存在才让人们不断调整主体活动行为,遵守和尊重法律。
善治是一个比较温和的措施,通过社会引导,让人民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主体-人民,充分享有法律范围内的权利,通过更加灵活的政策和手段,增加社会群众的参与度和积极性,当然也需要更高的社会修养道德,更需要交流、协调,体谅等更加温和的方式解决问题。
二、法治和善治联系法治和善治是联系的必不可分的,它们也是缺一不可的,二者相辅相成构建社会的政治与民主,保障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他们是政府的两只手,一只是柔和的善治,一只是公平的法治,二者共同构建了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
(一)法治是善治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障法治对于善治来说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治理的目的是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
3对于人性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有善与恶的两面,法律在此就起着监督恶的一面,如果没有法治社会秩序将会被恶势力占据,正义和善良也会变得沦落,正因为有了法律的监督和警醒,才让恶的一面不断地缩小,最终善的一面成为社会的主流,成为社会主义道德的方向标,没有了法律的监督,善治就无法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下实施、推广、完善,正是因为法律的强制力不断发挥着作用,在恶势力面前善良才会变得勇敢和纯洁,因为法律最终会声张正义,惩罚恶势力。
因而善治的落实,需要法治真的井然有序的保障,社会一旦脱离了法治,善治的建设也是徒劳无功的。
(二)善治是法治必然选择仅仅只有国家强制力也是不够的,善治是对法治权利的补充,善治具有良好的道德作为基础,是实现政府权利的过渡,建设小政府,大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方面提高了社会参与度,社会环境也更加和谐与人性,让政府的权利和人民群众的参与达到了良好的协调状态,另一方面也更加高效与合理的,成为一种主动自发的社会治理,这种和谐的环境会减少政府和人民的矛盾,推动社会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让人民的政治参与更加主动,形成了社会的良性运转。
三、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向善治国家措施如何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不断推进民主进程的过程中,让我国的法治和善治协调发展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发挥着积极意义,最终让我国社会走向一条善治与法治相结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道路。
(一)完善社会主义法治基础2王天旺.德治、法治、善治的区别与联系.[J]领导科学2011-6(2)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领导科学2011-6(38)要建设社会主义善治民主必须不段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基础完善,一方面要补充社会主义现存民主制度的空白和缺失的部分,提高立法的效率和质量。
完善我国的法治全面覆盖,涉及到社会各个领域。
让我国社会主义法治更加全面更加完善,另一方面,要积极对我国现存法律进行补充和纠正,改正部分法律中不适应我国现存经济社会的需要,只有这样才可以让法律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发挥法律的积极作用维护社会正义和公平。
第三方面加强社会法律落实状况,目前,我国许多地方政府和公安机关存在着职权滥用,不是真正服务人民,而是成为地方发展的蛀虫,他们拿着国家和人民群众给的工资,却没有做到自己的职责,公车配置,中饱私囊。
因而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律的内容作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从而推动民主制度的向前进步,减少社会中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协调的现状。
(二)积极提高社会主义公民的道德素质有人评价希腊的民主制度是“民主制度下的暴政”。
在当时被认为世界上最民主的公民制度下,处死了民主人士苏格拉底,我认为这样的悲剧之所以发生的原因是因为公民素质较低,才导致了民主制度无法在公平的制度下实施,从而影响了民主制度的进程,影响真正的民主。
因而提高公民素质,也是保证民主实施的重要举措。
善治的实施需要这样的公民素质,不断提升社会每一个公民的素质,才能真正推动善治的发展,促进民主制度的发展,没有公民素质的提高,对于社会民主制度只是错觉。
推动善治的实施需要健全的法治,需要较高公民素质作为社会民主的基础。
社会主义社会要想从法制走向善治,必须要加强公民素质的培养,通过教育不断增强社会公民的个人素质,不断走向善治社会。
促进社会教育不断走向更高的层次,培养出更多有利于社会民主人士是社会主义善治社会必须要经历的阶段,我国当前教育制度相对西方还处于较落后的阶段,因而要推动民主社会,必须要加强社会教育的基础性作用。
(三)法治和善治相结合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前面已经提到善治和法治的关系,法治和善治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关系。
只有让法治和善治相结合,才能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法治是善治的必由之路和重要保障,善治是法治的必然选择。
只有结合法治和善治的社会属性才会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更加健康的向善治社会过渡和发展。
(四)政府体制不断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有人说要把政府的权利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建设服务型政府,就必须约束政府的不当行为,让政府的权利在民主监督之下,在人民的眼皮之下。
让权利沦为社会的奴隶,让政府成为人民的政府,而不是与人民对抗的工具。
政府部门不能什么都管,也不能什么都不管,权限过高的政府最终将沦为少数人的政府,成为社会腐败的根源。
权限过少的政府最终也会成为社会摆设,发挥不了政府社会的真正作用。
政府是人民的公仆,是服务于人民群众的政府,而我国现在多少地方政府真正做到服务于人民,他们与农民争着土地的承包,限制农民生产资料的自由购买,强制征地,强行拆迁,地方政府阻止人民群众上访,这样的“服务”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
当然,这些现象存在少数地方。
民主政治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经过时间和实践的不断检验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好发展的过程,不断在提高公民素质的基础上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才是法治社会向善治社会的真正转变。
参考文献:1.庄福龄.毛泽东概论.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M] 2010-06 (164)2.王天旺.德治、法治、善治的区别与联系.[J]领导科学2011-6(2)3.俞可平.治理和善治引论.[J]领导科学201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