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事故预防管理制度

凤庆县桂花树垭口至平河农村公路改造工程第一合同段(K0+000~K21+000)事故预防管理制度编制: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审核:云南云通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批准:凤庆县交通运输局施工单位:云南坤源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日期:二O一四年七月二十日目录一、事故说明 (01)二、事故管理、预防………………………………………………………………01-02三、事故处理与报告………………………………………………………………02-04四、事故责任的划分 (04)五、事故的调查、性质分类及审理结案…………………………………………05-06事故说明一、什么是事故?安全是指不发生伤亡,不发生设备或财产损害和环境危害的状态。

由此可见,安全是一种状态,是一种不发生事故和灾害等危险的状态。

而不安全状态是与事故和危险联系在一起,如在生产过程中发生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中毒、火灾、爆炸、触电等事故,或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各类伤害等,这些都不是人们所期望的。

为了实现安全,就要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

安全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安全,不涉及生活方面或其他方面的安全;危险因素与事故是指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与事故;伤亡事故是指企业职工在生产劳动过程中发生的人身伤害等。

因此,由于生产劳动过程中危险因素的影响而造成的职工伤亡,都可能定为伤亡事故,如职工在生产时受到伤害,上下班厂内通道生产用车辆撞伤或因道路不平而跌伤等。

职工在生产劳动区域以外发生的伤亡,不应作为工伤事故。

关于这些伤亡事故的确定,劳动保护管理部门都有明确的规定。

二、发生伤亡事故造成的伤害伤亡事故造成的各种伤害,按轻重程度可分为以下几种:1.暂时性失能伤害---指导致受伤者及中毒者暂时不能从事原岗位工作的伤害;2.永久性部分失能伤害---指造成受伤者某部分功能不可逆的丧失的伤害;3.永久性全失能伤害---事故中造成受伤者完全残废的伤害;4.死亡---指当场死亡或受伤者在一定时间(如当月)内死亡。

三、事故发生原因怎样分类1.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

如:防护、保险、信号等装置缺乏或缺陷,设备、设施、工具、附件有缺陷,个人防护用品用具缺少或有缺陷,生产施工场地环境不良等。

2.人的不安全行为。

如:操作错误造成安全装置失效,使用不安全设备,手代替工具操作,物体存放不当,冒险进入危险场所,违反操作规定,分散注意力,忽视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不安全装束等。

3.间接原因。

如:技术和设计上有缺陷,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错误,设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制定事故防范措施或虽订有措施但没有认真实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得力等。

事故管理、预防及责任一、什么是事故管理?为实现安全,首先必须防止或消除各种危险因素,预防事故的发生。

一旦发生事故,就要处理好事故,调查分析事故发生的原因,提出安全措施,以防止事故的再次发生。

事故管理是指事故预防,事故处理的一系列管理活动。

事故的管理涉及面广,是政策性、技术性、综合性工作。

做好这项工作,就解决了劳动保护方面的主要问题,有利于稳定生产秩序、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安全生产。

事故的管理也是安全工作方面的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一种管理,它依靠专业管理与群众管理相结合,综合运用管理技术、专业技术和科学方法,平时从预防事故的基础工作做起,发生事故后作好调查、分析、统计、报告、处理等项工作,进一步采取有效的整改措施,达到完善安全系统和实现安全生产的目的。

事故的预防是事故管理的出发点,是带动各项安全工作的首要环节;事故的预防也是事故管理的归宿点,因为处理已发生的事故,最终必然要落实到今后事故的预防。

总之,事故管理要从原来的事后事故调查分析,转到事故的事先控制与预防上来。

二、怎样进行事故的预防事故的发生是5个因素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这5个因素是:人的判断、人的不安全行为、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发生事故、人体受到伤害。

事故起源于人的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就会导致人的不安全行为,不安全行为会触发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引起事故的发生,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如果人的判断不发生错误,就不会发生事故,如果排除了潜在的危险和故障,即使人的判断发生错误,也不会发生事故,不会导致人身受到伤害。

因此,从事故发生的过程看,要预防事故的发生,根本的方法只能是消除潜在的危害因素和人不发生误判断、误操作。

根据这样的原理,对于事故的预防,可采取如下的对策:1.实行机械化、自动化操作。

2.装设安全保险防护装置。

3.进行机械强度试验与电气绝缘检验。

4.加强设备的维护保养和计划检修。

5.作业环境的合理布置与整洁。

6.劳动防护用品的选用。

7.建立建全安全生产、卫生规章制度。

三、事故预防的程序伤亡事故的预防,贯穿于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

第一、要根据建设发展方针,制定事故预防的基本规程。

第二、从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和因素等诸多方面,对危险源或潜在的危险作细致具体分析。

第三、运用安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并加强安全教育,制定消除危险的对策。

这些对策包括消除机械、物质的不安全状态和人的不安全行为两大部分。

前一部分包括从生产的组织、工艺流程对生产危险进行综合预防,加强机械设备的维修保养,预防设备事故发生的危险预防等方面;后一部分主要是对职工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采取一些心理对策,杜绝职工错误操作的产生,引导他们遵守劳动纪律,安全地、正确地进行作业。

第四、将这些对策实施后的情况及时反馈,根据反馈情况,确定新的事故预防对策,对新出现的潜在危险采取新的对策,加以消除。

事故处理及报告一、怎样进行事故的处理与报告事故的处理,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事故的本身处理,二是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

对职工伤亡事故的处理,必须切实做到"三不放过"。

对于事故责任者的处理,一定要严肃认真,根据事故的原因和情节轻重,进行批评教育或予以必要的处分。

对于不服管理、违反规章制度,或者强令工人违章冒险作业,因而造成重大伤亡事故,后果严重构成犯罪的责任者,应报请检察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发生伤亡事故,负伤者或最先发现的人必须立即报告领导等有关人员;有关领导应根据情况逐级上报,或直接报告;经理接到事故报告后,除轻伤事故外,均应立即将事故情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伤亡者姓名、性别、年龄、工种、工龄、伤害程度、以及事故简要经过)和发生事故的原因,用电话或其他快速办法报告企业主管部门、当地劳动部门。

如有隐瞒、虚报或者故意延迟不报的,除责成补报外,要对责任者给予纪律处分,情节严重的要追究法律责任。

二、发生事故后如何做好"三不放过"发生事故后,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必须坚持做到"三不放过":1.事故原因与分析不清不放过。

每一件事故的发生都各有原因,不查清原因就不能处理好事故,就不能杜绝事故重复发生的可能性。

因此,在处理事故的过程中,要认真分析事故原因,从直接原因着手,逐步深入到间接原因,从而掌握事故的原因,为处理事故和吸取教训提供足够的证据。

2.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

事故虽已发生,但亡羊补牢还是需要的。

常言道:前车之辙,后车之鉴。

通过事故教训,教育责任者和群众,可以避免类似事故发生。

因此,事故分析宜细不宜粗,一定要使群众和责任者真正受到教育,引以为戒。

3.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

事故发生后,必然会暴露出设备、管理、人员等方面的漏洞,倘不果断采取措施,无异于养痈胎患,后患无穷。

所以,一定要从加强防范措施入手,杜绝后患。

三、如何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运用"确定事故责任者"的原则,便于在事故分析中确定并追查责任,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1.如因设计上有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设计者负责。

2.如因施工、制造、安装及检修的错误和缺陷引起的,由施工、制造、安装、检修、检验者负责。

3.如因工艺操作确定上的缺陷和错误引起的,由工艺操作条件确定者负责。

4.如因官僚主义错误决定,瞎指挥引起的,由指挥者负责。

5.重复事故由有关领导负责。

6.违章作业由违章作业本人负责。

7.无章可循或操作人员未经培训的,由指派者负责。

8.随意拆除防护装置而造成事故,由拆除者负责。

9.对已发现的重大隐患,部门能解决而未解决,因而造成事故,由部门主管领导负责。

10.部门无力解决且巳呈报有关部门仍未解决而造成事故,由胎误部门的领导负责。

四、发生事故要及时报告1.发生伤亡事故后,负伤人员或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应立即报告领导。

对受伤人员事故,要填写伤亡事故登记表并应及时上报。

2.发生重伤和重大伤亡事故,必须立即将事故概况(包括伤亡人数、发生事故的时间、地点、原因)等,用快速方法分别报告企业主管部门、行业安全管理部门和当地劳动、公安部门。

3.对于事故的调查处理,必须坚持事故原因不清不放过,事故责任者和群众没有受到教育不放过,没有防范措施不放过的“三不放过”原则进行。

4.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的领导,应立即赶赴事故现场组织抢救,并迅速组织有关人员组织调查组开展调查工作。

五、事故发生后要抢救伤员并保护事故现场1.事故发生后,要有组织、有指挥,首先抢救伤员和排除险情,制止事故蔓延扩大。

同时,为了事故调查分析需要,都有责任保护好事故现场。

因抢救伤员和排险,而必须移动现场物件时,要做出标记。

因为事故现场是提供有关物证的主要场所,是调查事故原因不可缺少的客观条件,所以要严加保护。

要求现场各种物件等尽可能保持事故结束时的原来状态。

必须采取可能的措施,防止人为或自然因素的破坏。

2.清理事故现场应在调查组确认取证完毕,并充分记录后方可进行。

不得借口恢复生产,擅自清理现场。

事故责任的划分一、怎样确定事故的责任发生伤亡事故后,必须对事故发生的原因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分析,确定事故的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

事故的直接原因是指机械、物质或环境的不安全状态以及人的不安全行为,如防护、保险装置失灵,缺少个人防护用品,生产场地环境不良,操作错误,使用不安全设备等等。

而事故的间接原因包括技术和设计上的缺陷,安全操作技术的教育、培训不够,劳动组织不合理,对现场工作缺乏检查或指导发生错误,没有安全操作规程或规程不健全,没有或不认真实施事故预防措施,对事故隐患整改不力等等。

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和直接原因,间接原因的分析,确定事故中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在直接责任者和领导责任者中,根据其在事故发生过程中的作用,确定主要责任者;根据事故后果和事故责任者应负的责任提出处理意见。

二、如何区分直接责任、主要责任和领导责任处理事故时,与事故发生有必然因果关系的人,应确定为直接责任者。

在事故责任者中,对事故发生居主要地位和起了主要作用的为主要责任者。

忽视安全,管理混乱,规章制度不健全,违章指挥,冒险蛮干,对职工不认真履行安全教育,对新工人不进行三纵安全教育,不执行"五同时"规定,不认真消除事故隐患等,造成事故时或事故后仍不采取措施,致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者,应由领导负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