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口江滩(一期)夜景规划设计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the matter-scape pattern that is “five points, four ties, three districts and two clusters” about the waterfront nightscape of HanKou (the first period of time) is introduced. And three parts which are “light gavels sky, water beats the drum”, “light inverts the sun and the moon, water touches the state”, “light dances in heaven and earth, water fiddles with the string” form one music movement which is “a brilliance symphony---the spirit of Yangtse Rive and the verve of Chu ”. Keywords: Matter-scape, Culture landscape,Nightscape, Urban landscape
1.背景介绍
汉口江滩是武汉市防洪建设的大手笔,江滩工程所构筑的防洪体系将使汉口沿江草木皆兵的防汛景观成为历史;代之而起的是,长江洪水惊涛拍岸而沿江的人们确闲庭信步。
该工程的建设还将彻底改变武汉临江不见江的状况,使长江之美尽收眼底。
以充分体现景之“观”;该工程也将使过去杂乱的江滩变成一幅优美的画卷,一首可解读武汉的诗,一部反映武汉进步与发展的时代交响,这是我们可观之“景”。
世界上有很多城市因滨水有一亮丽的夜景而成为游客的“必修”,象纽约曼哈顿、芝加哥、东京、香港、上海等。
如东京的夜景宛如星河泻地,银灿灿一望无际;纽约曼哈顿则如硕大无朋的彩画,与港湾的水体相呼应幻成一片金光闪耀,璀璨夺目;香港的夜景却以城市及海湾
的妩媚风采夺人等。
城市夜景观已成为一个城市国际化的象征。
它使城市突破时间的限制来展示自身的形象与活力,使城市在吸引外资、发展旅游观光以至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均有积极意义。
2.光亮的物质景观格局
按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规划,江滩一期的总体布局为“三区四带”。
其夜景观必须与此有密切配合,以体现景观本体的本质美。
夜景观是景观的再创造,一方面,在反映人们对景观面貌多样化的同时体现本体景观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延伸;另一方面,在突出景观本体优势的同时还能通过光亮的变化弥补其不足。
为此我们对江滩夜景观作出“五点、四带、三区、两簇”的空间安排。
2.1五点:我们根据本体景观特征确定了五个表达重点,即天津路入口广场、凭江观景台、露天剧场、主广场、以及水上乐园。
五个亮点的设置使江滩夜景观主次分明,“重音”突出。
2.2四带:即滨江特色带、游憩林荫带、堤防观景带、以及堤外车行带。
亮带是各亮区、亮点的联系纽带。
他们共同反映了夜景观点、线、面的关系,使夜景观明暗中有主次、变化中有统一。
为使江滩夜景层次更为分明,我们重点突出了滨江特色带,选用直接发光型灯具和绚丽夺目的高科技灯具,使光亮对江景空间产生更大影
响。
2.3三区:夜景观是亮与暗的空间艺术,而分区则使对象的形态结构通过明与暗的配合得到整体体现,因此我们以武汉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的“三区”结构为基础,对三区进行了升华,并赋予不同的文化主题。
2.4两簇:除了点线面的分级我们还在临江索膜与露天茶座两处使用了两组向空中发射的灯光以使夜景观对江滩整体产生软制空,并丰富竖向、控制空间,从而构成了多级综合的夜景观体系。
3.文化景观结构:“三部一曲”
本规划设计除按上述空间原则安排了一物理线索外还贯穿着一条反映武汉时代性与地域特点的文化线索。
从而形成了“三部一曲”的音乐篇章。
这才是江滩夜景观的灵魂。
3.1一曲:光辉交响江魂楚魄
江之魂:中华民族的智慧与中华文化的灵魂。
楚之魄:领风气之先的气度与一鸣惊人的大手笔。
我们的设计创意是用一曲文化赞歌来突出江与滩的关系,并结合光和灯具的特性加以组合,使之构成一个以城市为背景,大地江河为舞台的景观交响。
这首交响中既有中华民族的强音,又有楚地文化之和弦,还时代的伴奏。
3.2第一部曲:“光槌九霄江击健鼓” 该夜景观曲核心为临江的一组索膜,共九个。
其中八个用“城市之光”作彩色变幻。
最大的索膜,采用幻灯在其上形成投影。
该投影既可为楚文化高唱赞
歌,也可为商业广告展示舞台。
公益与效益的结合使亮化具有两个文明特征。
九个索膜随机布置了56组频闪灯,寓意我国56个民族。
九为阳之极数,隐寓九头鸟。
还寓意中华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独领风骚。
这些频闪灯通过智能化控制作随机闪烁,似光之槌在九霄中挥舞,而江中的倒影又好似江击健鼓。
3.3第二部曲:“光邀日月江汇乾坤” 主广场区是整个江滩夜景的核心,我们专门设计了大型主灯“擎天梅”和灯光隧道,使之形成从入口到观江平台的一系列的光空间变幻,营造出一种“光邀日月,江汇乾坤”的磅礴气势。
而具有地域特色的灯具——大型标志灯“擎天梅”和荷叶组灯等则向四方来宾展示了武汉人民广交朋友,热情好客的坦荡情怀。
3.4第三部曲:“光舞天地江抚柔琴”
激光灯具向空中发射了九束光线,智能化控制系统使光色不断变幻,犹如光舞于天地之间,其临江倒影又似江抚柔琴。
每一柱光都如丝丝琴弦,为滔滔长江所拨,天籁之音由衷而生。
不仅丰富了江滩立面,而且从文化上影寓了“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琴意”。
光舞天地的气势是楚文化开拓、进取与浪漫气质的综合体现。
光辉交响的音乐化结构,使夜景观刚柔相济、鼓瑟共音。
实现了高科技的声光电动与武汉地域文化的零距离,也使江与滩相互照应。
4.灯具选型
夜景观的灯光、灯色有软质景观特点,而灯具却为硬质景观构成。
因
此夜景观规划设计必须“软硬皆施”。
我们在灯具选型方面注重灯具造型与武汉的地域文化特点的结合,并强调灯具的艺术性、趣味性和参与性。
4.1“汛息万变”,用于天津路入口广场,采用高科技LED数码变色技术,突出环境的特殊性,形象的表现了长江水位变化。
4.2“扬帆起航”,用于观景平台,帆为张膜,寓意一种对未来的展望。
4.3“红火一生”,用SMT柔光照明技术反映了武汉人民的生活红红火火,渲染了露天剧场的欢快的气氛。
4.4“擎天梅”高杆标志灯,用于主广场中央,其灯型取意市花光线明亮,数里可见。
作为整个广场的空间标志,与水平方向的灯景交相辉映。
4.5“蒸蒸日上”,用于主广场,反射板梯次安装,象芝麻开花节节高,象征武汉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蒸蒸日上。
4.6荷叶灯,布置在白鳍豚雕塑旁。
意在用荷叶造型反映武汉多湖多水,人杰地灵的地方特色。
4.7“万众一心”,用于堤防观景步道,沿防洪大堤一字排开,充分体现了江城人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的抗洪精神,好似用一道灯光铜墙铁壁。
4.8“九头鸟”,突出灯具造型对江景作用,反映汉派文化。
4.9 “托盘水仙”,取意于杂技中的“转碟”,这项杂技由武汉演员最早在国际上获得大奖,为武汉争得荣誉。
4.10 “中国结”灯光雕塑,取自数学拓扑中的悖论原理,其圆环虽是
立体空间的造型,但却由一个面构成。
他象征中国人民团结一心,也代表了华人世界的凝聚。
中国结用300间隔的不锈钢网络体形成一空间结构,霓虹灯随网络体分布。
自动控制系统使灯光在一个面上流动,循环往复、首尾相衔。
文化性、趣味性及科普性均在此得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