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无机化学8第七章 锌酶
碳酸酐酶中配位水分子的pKa值大约为 6.8,对催化功能至关重要,如果将水分子 从第四配位点取代,碳酸酐酶的催化活性 会受到抑制。常见的碳酸酐酶抑制剂包括 卤素离子、羧酸根、酚、醇、咪唑、羧酸 酰胺、硫酰胺、硫氰酸根等,这些分子或 离子能不同程度地抑制碳酸酐酶的催化活 性。
第四节
核酸酶
双链DNA中的磷酸二酯键极其稳定,
约含300个氨基酸残基,每个酶分子含有一
个Zn2+作为辅基。羧肽酶A主要催化蛋白质
或多肽的羰基末端肽键的水解反应。除了 脯氨酸之外,羧肽酶A能不同程度地催化具 有各种C末端氨基酸的肽链水解。此外,羧 肽酶A还能催化酯类水解。
X射线结构分析表明,羧肽酶分子呈椭
圆球形,在酶分子中部有一条狭长的空腔,
这是底物结合的位置。底物的C末端沿着这
第三节
碳酸酐酶
在没有催化剂的情况下,CO2和HCO3的转换非常慢,而碳酸酐酶的存在可以使二
氧化碳水合和脱水反应的速度分别加快
13000倍和25000倍。碳酸酐酶是已知金属酶 中催化转换数最高的酶之一,它可以在2 ms 内使95%的CO2转换为HCO3-,即 CO2 + H2O == HCO3- + H+
C为Cys 半胱氨酸 H为His 组氨酸
不同种属中典型锌指的数目和相邻锌
指间连接的长度有很大不同。锌指不仅可 结合于DNA和RNA,还能与DNA-RNA 杂交体和其他锌指蛋白结合,控制生物体 中蛋白的转录和翻译过程。
在锌指蛋白中,锌的地位是不可替代的, 只有锌指蛋白才具有选择结合核酸的能力, 脱锌或用铁、铜、锰、钴、镍等金属离子置 换锌离子都将可能丧失其功能。由于锌提供 的链间交联以及锌结合位点侧面保守的疏水 核使得锌指蛋白能够维持稳定的折叠成螺旋 结构体系。锌离子缺乏会导致锌指结构及其 生理活性丧失。
第五节
锌指蛋白
锌指蛋白是最重要的一类DNA结合蛋
白。一般锌指蛋白含有多个结构域,每个
结构域由30~50个氨基酸组成,并具有多
个半胱氨酸和多个组氨酸残基,它们与锌 离子配位形成类似于手指状结构,称为 “锌指”结构,含有锌指结构的蛋白称为 锌指蛋白。
近20年来,已发现10多种不同种类的
锌指结构,约占人类基因产物的1%。锌 指蛋白存在于动物、植物和真菌中。锌指 结构由多个半胱氨酸和(或)多个组氨酸 组成,通过锌离子形成四面体结构。
核酸酶P1是一种含有三个锌离子的糖
蛋白,其分子质量约为36000 Da,其中碳 水化合物含量大约占17%,酶蛋白部分由
270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富含疏水氨基酸。
核酸酶P1的活性中心存在一个三锌结构,
其中两个Zn(II)通过一个天冬氨酸和一个水
分子桥联在一起,形成一个双核中心(Zn1、
Zn3)。Zn1-Zn3大约相距0.32 nm,而Zn2 -Zn1相距0.58 nm,Zn2-Zn3相距0.47 nm。 两个水分子(W2和W3)与Zn2配位,一个 水分子(W1)桥联Zn1和Zn3。
所有三个Zn(II)在酶中均呈变形的三
角双锥五配位构型,其中单核Zn(II)部位
(Zn2)为酶的催化活性中心,而双核
Zn(II)部位(Zn1、Zn3)为酶的辅助催化 中心,起维持结构功能的作用。水分子 W2在催化过程中可能起亲核试剂的作用。
三锌活性中心处于核酸酶P1中一个
口袋形结构的附近,该结构只允许单链 的RNA或DNA进入,所以核酸酶P1只能 催化单链的核酸,对碱基没有特异性。
在25 ℃、pH为7.0的水溶液中,其半衰期
长达1011 a,因此磷酸二酯键的高度稳定
性被认为是核酸作为遗传物质的重要原因 之一。天然核酸酶能使磷酸二酯键水解速 度加快1012~1017倍: ROPO(OH)OR’ + H2O == ROPO(OH)2 + R’OH
一、碱性磷酸酯酶
碱性磷酸酯酶因为它在pH为8时活性
以通过设计锌指蛋白中的DNA结合区域来识
别特定的DNA序列,如特定基因的启动子序 列。设计的大部分锌指转录因子主要是C2H2 型,因为C2H2型锌指的序列适用于识别很大 范围的特异的DNA序列。
椭球形,分子中部有一个袋形空腔,深约
1.5 nm,腔口宽约2.0 nm,Zn2+就结合在这
个空腔底部。
在碳酸酐酶的活性中心,Zn(II)由三个 组氨酸残基的咪唑氮原子和一个水分子或氢 氧根离子配位,形成一个畸变的四面体结构。 在配位原子附近的一个苏氨酸和一个谷氨酸 组成一个氢键网络稳定His3Zn-OH结构,由 两个缬氨酸、色氨酸和亮氨酸构成一个疏水 口袋,其功能被认为是将CO2固定在该疏水 空腔内,使His3Zn-OH对CO2直接进行亲核 进攻。
2、参与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锌与遗传物质
的相互联系是以蛋白质为基础的,并从不同 层面对基因表达调控起作用。锌可以稳定染 色质的结构,锌可以对DNA的复制、转录进 行调控;
3、锌对细胞凋亡具有双重作用,既可以抑
制细胞凋亡,又能够诱导细胞凋亡。
三、锌酶
在六大类金属酶(氧化酶、转移酶、 水解酶、裂合酶、异构酶、合成酶)中, 都包含有含锌酶,但以水解酶为主。
碳酸酐酶广泛分布在动物的上皮细胞、
胃黏膜、胰腺、红细胞和中枢神经等组织中,
在植物、微生物体内也存在,是最早发现的
锌酶。碳酸酐酶在红细胞中的含量仅次于血
红蛋白。在哺乳动物的碳酸酐酶中,以人碳
酸酐酶II、III和牛碳酸酐酶II研究较多。
碳酸酐酶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催化二氧
化碳的水合作用。在人和动物体内,由碳酸
分子多肽。嗜热菌蛋白酶的肽链上有316个 氨基酸残基,含有一个Zn2+和四个Ca2+。分 子中部有一条口袋形空腔,Zn2+就位于这个 空腔内。
晶体结构表明,Zn2+处于四配位状态, 与两个组氨酸的咪唑氮原子、一个谷氨酸的 羧基氧原子及一个水分子配位,这与羧肽酶 A中Zn2+的配位状态十分相似。四个Ca2+中有 两个相距0.38 nm,另外两个则距离较远。嗜 热菌蛋白酶的热稳定性非常好,在80 ℃加热 一小时仍然保持一半活性,Ca2+是嗜热菌蛋 白酶具有较高热稳定性的因素之一。
锌指能识别DNA主要是由于它的三维
结构,锌指的DNA结合区域有着与DNA双 螺旋结构互补的特殊的表面结构,通常包 含一个α螺旋,能够与DNA的主要沟槽相 吻合。
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是锌指蛋白
Zif268与DNA双螺旋的结合。Zif268蛋白含
有3个锌指结构单元,每一个锌指形成两个
β折叠和一个α螺旋,锌指之间由接头连接, β折叠和α螺旋以及接头内的氨基酸具有保 守性。3个锌指在蛋白内串联排列,并且具 有相同的跨度与间隔。
第一节 第二节
概述 锌肽酶
第三节
第四节
碳酸酐酶
核酸酶
第五节
第六节
锌指蛋白
锌与健康
第一节
一、锌的化学功能
概述
Zn2+在锌酶或锌蛋白中主要发挥催化和
结构调控功能:
1、直接催化功能,这是Zn2+在锌酶中发挥 的最重要的功能,Zn2+可以催化酯键、肽键 等底物的水解;
2、间接催化功能,Zn2+活化与之配位的水 分子去质子,由配位的氢氧根对底物进行亲 核进攻; 3、共催化功能,酶的每个亚基中含有两个 或三个Zn2+,其中一个发挥催化功能,而另 一个发挥活性调节功能;
核酸酶P1具有两种酶的活性:
一是磷酸二酯酶活性,作用于RNA或DNA
单链中的3’,5’-磷酸二酯键,生成5’,2-核苷
酸; 二是3’,2-磷酸单酯酶活性,分解单核苷酸 或寡聚核苷酸中的3’,2-磷酸单酯键。
影响核酸酶P1催化活性的因素很多,
主要有温度、pH、金属离子和一些有机试 剂。总的来说,核酸酶P1的稳定适用范围 比较广,是一种热稳定酶,在45~75℃都 有催化活性。核酸酶P1的最适合pH因底物 而异,一般在pH 5~8都有较强的活性,而 且与溶液中的离子种类和离子强度有关。
一、锌指蛋白的分类与结构特征
根据锌指结构序列和功能的不同
可以分为9大类。C2H2型锌指是目前研
究最多的锌指结构。
锌指蛋白有不同的分类方法,下图显
示的是根据锌指的空间结构不同所分成的 8组不同的折叠群。每一个锌指蛋白都应 该能够从中找到相应的归类,其中前三个 组群包含了大多数的锌指。
二、与DNA、RNA的结合
Zif268蛋白的3个锌指均结合到DNA双
螺旋的“大沟”内,通过氢键与核苷酸的
磷酸骨架结合包绕在DNA外围,而DNA的
构象介于B型与A型之间,大沟依旧较宽并 变深。由于一次螺旋运动可使一个锌指挪 动3个碱基,使得相邻锌指以此形式叠加, 从而导致相邻锌指间相隔3个碱基对的距离。
TF-IIIA是第一个被发现的不仅能与
第七章
含锌酶和含锌蛋白
锌是生物体中第二丰富的过渡金属,在
生物学中的重要性仅次于铁,在生物体内几
乎都以Zn2+形式存在。Zn2+具有较强的吸引
电子的能力,是强的Lewis酸,可广泛地与 蛋白质中的某些氨基酸残基的咪唑氮原子、 巯基硫原子、羧基氧原子等配位生成配位数 低的键合中心。
在生理条件下,Zn2+不会被氧化或还原, 能在生物介质中始终保持二价离子态。与其 他金属离子相比,Zn2+的毒性非常低,并且 生物体对Zn2+摄入、排出与体内分配的调节 机制非常有效,很少出现锌中毒现象。由于 锌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因此广泛地参与了蛋 白质、酶、核酸、糖类、脂类的代谢与基因 转录的调控等最基本、最重要的生化过程。
氨酸和一个天冬氨酸配位,而另一个锌离子 与一个组氨酸和两个天冬氨酸配位。
双核锌单元构成了碱性磷酸酯酶的催化
活性位点,直接与底物的末端磷酸根基团结
合。碱性磷酸酯酶的底物通常是一个单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