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超声波的定义及特性

超声波的定义及特性

即声强与该点声压、振速或振动位移的最大值有关。
③ 声强的单位 瓦/厘米2
1瓦=1焦耳/秒
4.声压级和声强级 (1)声强级LI
LI = 10lg(I/I0) 分贝(dB) 称LI为:I相对于I0的声强级,I0为I的参考值。 (2)声压级LP
由I=P2/ρc , I0=P02/ρc可得: LI = 10lg(I/I0) = 10lg(P2/P02) = 20lg(P/P0) 定义: LP = 20lg(P/P0) 分贝(dB) 称LP为:P相对于P0的声压级,P0为P的参考值。
(3)人体组织按声阻抗率大致可分成三类
① 体液及软组织:
Z≈1.5×105
瑞利
② 气体及充气的肺组织:Z≈0.0004-0.26×105 瑞利
③ 骨及钙化了的组织: Z≈5.57-8.3×105 瑞利
(4)关于声阻抗名称
声阻抗是“机-电类比”中,与电阻抗相类比而称的。 “机-电类比”是用电学的理论、手段研究声学问题的方 法。因为许多声学系统与相应的电学系统有相同的微分 方程
重要声速参数
① 人体软组织中: c≈1540 m/S
在人体各种软组织中,声速都很接近,可按此估算。
② 人体骨组织中: c≈4000 m/S ③ 空气(22℃)中: c≈ 345 m/S
2.波长、周期和频率 (1) 波长λ
声波中两个相邻同相位点之间的距离称波长,用λ 表示。
纵波:指两个相邻密集点(或稀疏点)之间的距离。 横波:指两个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 (或:在一个波周期时间内,波所传播的距离称波长。)
a Pr
Pr Pi
a Pt
Pt Pi
a Ir
Ir Ii
a It
It Ii
注意:
这里 均为在 界面上 的波参 数之比
(2)求解思路 根据界面平衡条件:
① 在界面上两边的总压力应该相等; ② 界面上两边质点的速度应该连续。得
Pi Pr Pt
v ico i s v rco r sv tco t s
(1) (2)
又根据声阻抗率定义,Z
P v
,即 v
P Z
(2)式变为 Z P i1coisZ P r1corsZ P t2cots(3)
联解(1)、(3)两式,可求得
aPr , aPt , aIr , aIt
aPr P Pri Z Z2 2c co ossii Z Z1 1c co osstt
aPt P Pti Z2co2sZ 2icoZ s1 ciost
② 平面波声压瞬时值 P=ρcv 式中:ρ—介质密度,c—声速,v—质点振动速度
③ 声压最大值(即振幅) Pm=ρcVm=ρcω0 A
④ 声压有效值 P=Pm/
2
(2)声强I
① 定义
单位时间内通过垂直于传播方向上单位面积的超 声能量称为超声强度。简称声强,用I表示。
② 平面波声强计算式
I=P2/ρc=Pm2/2ρc=PmVm/2 =ρcVm2 /2=ρcω02A2/2
一、按质点振动方向和波传播方向的关系分类
1. 横波 质点振动方向垂直于波的传播方向的波。 由介质的切变弹性引起,亦称切变波。 横波仅在固体中传播。
2. 纵波 质点振动方向平行于波的传播方向的波。 由介质的压缩弹性引起,亦称疏密波或压缩波。 纵波能在固体、液体和气体中传播。
由于人体软组织无切变弹性,横波在人体软组织 中不能传播,而只能以纵波的方式传播,所以纵波是 超声诊断和治疗的常用波型。
(2)周期T
声波传播一个波长距离所需的时间称周期,用T表示。 等于声波中质点在平衡位置往返振动一次所需的时间。
(3)频率f
任一点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波数称频率,用f表示。等 于介质中的质点在单位时间内振动的次数。
(4)波长、周期、频率与声速之间的关系
λ=c/f=cT
T=1/f
(5)单位
声速c的单位为:m/S
这是当f=1kHz时,人耳能听觉的最小声强,国际通用。
5. 声阻抗率Z (1)定义 声场中某点的声压与该质点振动速度之比称声阻抗率 Z=P/v 对于平面波,可求得: Z=P/v=ρc 在水和空气中,还可得:Z=P/v=ρc=(Bρ)1/2 式中:ρ—介质密度,c —声速,B—体积弹性系数 (2)说明 ① Z只与介质本身声学特性有关,又称特性阻抗; ② Z的单位是瑞利,1瑞利=1g/cm2·S; ③ 声阻抗率越大,超声纵波速度越快。
三、超声波(最突出)的特性
1. 方向性好——用于探测、诊断。 2. 能量大 ——用于清洗、灭菌、手术。
第二节 超声波的产生
超声波产生的基本条件:① 振源;② 介质。
一、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的数学描述
1. 位移: ξ= Acos(ω0t-φ) 式中:A ——振幅,即最大位移 ω0 =2πf0 ——角频率 f0 ——固有频率 φ——初相角
① aPt aPr 1,即:
② aIt aIr 1,即:
Pt Pr 1 Pi Pi Pt Pr Pi Pt Pi Pr
It Ir 1 Ii Ii It Ir Ii
二、按波阵面的形状分类
1. 波面与波阵面 • 波 面: 波传播时,某一时刻介质中各同相位 振动点组成的面。波面有无数个。 • 波阵面:波传播方向上最前面的那个波面。
2. 按波阵面的形状分类
1) 平面波:波阵面为平面的波。 2) 球面波:波阵面为球面的波。 3) 柱面波:波阵面为柱面的波。 3. 约定 • 为方便,超声在人体内传播,均视为平面波。 • 遇到小障碍物而散射的超声,均视为球面波。
二、声波按频率的分类及医用超声的范围
1. 声波按频率(f)的分类
简单的分类:
f<16 Hz
称:次声波
16 Hz≤f≤20 kHz 称:可听声波
f>20 kHz
称:超声波
2. 医学超声仪的频率范围:200 kHz-40 MHz 3. 超声诊断仪的频率范围: 1 MHz-10 MHz
相应的波长: 1.5mm-0.15mm
aIrIIri P P ri 2Z Z2 2c co oss ii Z Z1 1c co oss tt2
aIt IIti P P ti2Z Z1 2Z2c4 oZ s2Z i1 cZ o1 s2 c osit2
(3)超声波垂直入射界面时的力学特性
介质1 介质2
Pr, Ir Pi, Ii
③、④、⑤式中,第一项x同向波,第二项x反向波, 如无反向波(反射波),则A2=0
P = P0cos(ωt-kx ) = P0cos[ω( t-x/c )] 该式表明:在离声源x处的振动,要在声源振动 的一个时延x/c后才发生。
二、波参数
1. 声速c
声波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称声速,用c表示。 声速c与质点振动速度v是不同的。c与以下因素有关:
第五节 超声波的传播特性
超声波的传播特性有:波的反射、折射、透射、衍射和 散射等。两波相遇时遵循叠加原理。
一、反射和折射
条件及约定: ① 声波类型:平面波 ② 界面条件:光滑平面,且足够大(相对于波长) ③ 字母、下标的意义 P-声压,I-声强,c-声速,Z-声阻抗,θ-夹角 1-介质1,2-介质2, i-入射,r-反射,t-折射 如:Pi-入射声压,Z1-介质1的声阻抗
第一章 医学超声学基础
第一节 超声波的定义及特性
波,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两大类:
波类型 传播条件 传播能量 传播速度
波实例
电磁波 真空、介质 机械波 介质
电磁能 机械能
约3×108 无线电波、光波、
m/s
X、γ射线
几百至几千 水波、地震波、
m/s
声波
一、声波的定义
弹性介质中质点机械振动状态的传播过程。 其实是机械振动能量的传播过程。
1.传播的几何特性
界面
介质1,c1,Z1
介质2,c2,Z2
入射波
Ii,Pi
θi θr
It,Pt θt
反射波
Ir,Pr
折射波
① 反射定律: θi=θr
② 折射定律:
sini c1 sintr c2
与光学定律同, 因声、光同为波
③ 发生全反射的条件 在c1<c2的情况下 当θi=θc=sin-1(c1/c2)时,即sinθi=c1/c2 θt=sin-1((c2/c1)sinθi) =sin-1((c2/c1)·(c1/c2) =90° ———— 折射波沿界面传播
二、机械波产生的过程
连续弹性介质中,某一质点的振动,通过弹 性力的作用,传递给与它相邻的质点,后者也振 动,并继续传递……能量传播,形成机械波。
三、超声波的产生及传播
由超声换能器产生振动,引起接触剂的振动, 接触剂的振动又引起人体皮肤、脂肪及内脏的振 动,超声波能量就这样进入了人体。
第三节 超声波的分类
(3)说明
① 对同一声波量,相对于同一参考声波量,恒有LI = LP ② 超声诊断仪回波信号动态范围LD =10lg(Imax/Imin)>100dB,
即:Imax/Imin=1010(100亿)倍,或Pmax/Pmin=105(10万)倍。 ③ 如未指明参考声强,默认值I0=10-16 W/cm2,
反射波 i r t0
入射波
界面
透射波
aPr
Z2 Z2
Z1 Z1
aPt
2Z2 Z2 Z1
其中: Z2 2c2
2
aI r
Z2 Z2
Z1 Z1
aIt
4Z2Z1 Z2 Z1 2
,Z1 1c1
显然有:① ②

原因是:
a Pt a Pr 1
a It a Ir 1
a Ir
a2 Pr
(1)c与波类型有关。横波c>纵波c。
(2)在流体与气体介质中(平面纵波):c B/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