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解析及满分作文

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作文解析及满分作文

2011年湖北省武汉市
中考作文解析及满分作文
筅周立雄
【真题呈现】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50分)
王羲之学“书”,在广袤平原中感受“横”的舒展,在深山古藤上感受“竖”的坚韧。

观察、体验,他的书法已不再是简单的笔画与结构。

孔子学琴,在反复弹奏中思考乐曲的奥妙,在乐声中领悟曲作者高尚的追求。

思考、领悟,他的思想在音乐中升华。

李时珍学医,在质疑声中研读前人书典,在遍尝百草中验证真伪。

质疑、实践,他的仁心已超越医术本身。

……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
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请自拟问题,自选文体(诗歌、戏剧除外),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文中不要出现自己的姓名和校名。

【写作点拨】
1.审读题目,弄清写作话题和文体。

这是一个材料作文题,写作话题(或主旨)应从材料中提炼出来。

本则材料后,命题者给出了总结性的中心句——
—“学习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学习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学习是充满智慧的!”考生要善于抓住这个中心句,并联系前面的材料来分析,明确作文的话题(或主旨)。

本次作文的话题有多个,即“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丰
“充满智慧的学习方法”。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命题者富多彩的学习内容”、
最看重的是“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
“质疑、
“思考、领悟”、
“观察、体验”、
实践”都是学习方式。

命题者认为,几个伟人名人都是靠各自不同的学习方式取得卓越成就的。

因此,考生可以把重点放在此话题上。

当然,这几项
内容是紧密相连的,不能截然分开,以其中一个话题为重点时,肯定也会牵涉到其余话题,这更有利于考生扣题而写。

从“以上材料引起你哪些回忆?引发了你哪些思考?”这一启示语可以看出,本文可以写成回忆性的记叙文(或叙事散文),主要回忆自己是怎样学习的;也可以写成议论文,围绕上面提炼的话题选择一个来阐述观点。

2.缩小话题范围,精心选择素材。

上面几个话题涵盖的范围很宽泛,当然要缩小,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

譬如,从学习内容和方式方面考虑,可以以“大自然,学习的另一课堂”或“这也是课堂”为题来写,反映在大自然中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陶冶了情操。

选材时,宜选取作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历的素材,也可以选取少有人知能吸引人眼球的素材。

因为,这篇作文最易陷入老套,而毛病主要出现在素材的选择上。

3.构思示例:
标题一般思路高分思路
1.真本事是怎样炼成的写成议论文,开头针对很多
同学陷入“书山题海”而获得
高分,究其实没有真本事的
现象提出论点——
—只有采用
科学的学习方式,才能锤炼真
本事。

主体部分分两层展开论
述,先分析出现这种现象的原
因,后论述应采用哪些学习方
式才是科学的,诸如探究性学
习、在实践中学习等。

结尾站
在把我们青少年培养成有用
的人才的高度对教育者和受
教育者提出建议,发出号召。

文中引用古典诗文,以增添
文化底蕴,增强说服力和感
染力。

所引名言和所举事例,
在典型的基础上力求新颖,
并且要展开分析,让这些论
据更有力地证明论点。

2.大自然,学习的另一课堂写成记叙文,叙述到大自然中
的经历,看到各种各样的动物
和植物,丰富了生物知识;听
到大自然各种美妙的天籁之
音,受到了美的熏陶。

开头与
结尾均点题,揭示主旨——
—大
自然是学习的另一课堂。

同样写成记叙文,但不仅仅
限于叙述经历,而是讲述怎
样到大自然中去观察、探究,
获得课本上所学不到的新鲜
知识。

这样,就将话题锁定在
学习方式上,并且说明,到大
自然中去探究,可以真正增
强能力,使主旨更深刻。

4.常见失误
从王羲之、孔子、李时珍的事迹可以看出材料中隐含着这样的信息——
—这些人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学习方法都是主动去获得的,而有的考生写成了一次偶然的机遇学到了知识,培养了能力,这无疑与材料中蕴含的信息相悖。

【相类考题】
1.请以“我的那一片天空”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2011年中考山东滨州卷二选一题)
2.请以“也是一堂语文课”为题,写一篇文章。

(2011年中考江苏南京卷)3.以“我最喜欢的一堂语文课”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2011年中考山东济宁卷)
【考场佳作】
到人群中去学作文
武汉考生
有些同学常常抱怨,作文无话可写。

那是因为,你没有挖掘到作文的源泉。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作文的源头活水在哪里?到人群中去学作文吧,因为,“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在人群中可以采撷到深刻的主题。

带着一双慧眼到人群中去吧,你将探察到深刻的思想,你将体会到真挚的情感,你将感受到人间的温暖,你也将体味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些,无疑会让你的作文立意深刻,不同凡响。

伟大诗人杜甫如果不是长期生活于民间,与底层草根们朝夕相处,他能吟咏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么深刻的诗句吗?
在人群中可以采撷到新鲜的素材。

人不可能第二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你踏进的河流,每时每刻都在变化着,每时每刻都是新的,人们的生活也是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

怀揣一颗善感的心走进人群中去吧,你将采撷到最新鲜的素材,把它们遴选入文,一定会炫亮老师和读者的眼睛。

身为太守(知州)的欧阳修,如果不与老百姓打成一片,能寻觅到《醉翁亭记》中那些亮人眼睛的素材吗?李白如果不与汪伦交往,能吟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样的千古绝唱吗?
在人群中可以采撷到鲜活的语言。

“懒婆娘的裹脚布,又臭又长”、“马克思主义装进电筒,只照别人,不照自己”,身为万众敬仰的领袖,毛泽东能说出这些大众熟悉的口头语,如果不深入大众中,能信手拈来吗?如果换成深奥的成语和典故,普通大众能听懂吗?能有那么大的感染力吗?汉代皇宫在春天时,常派一批人到民间采风,他们不仅采摘到了民歌,采摘到了民风民情,更采摘到了民间鲜活如露珠般闪亮的语言珠玑啊。

课堂上学知识,生活中挖泉源,作文本上练功力,相信你的作文一定会在“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柳暗花明又一村”。

【亮点扫描】
这是一篇观点鲜明的散文化的议论文,有以下亮点:
层次清晰,结构紧凑。

文章分成三部分,引论部分针对同学们平时作
—“到人群中去学作文”,换言之,就是文时的普遍现象,提出中心论点——
到大众的生活中去学作文。

本论部分分成三层,分别从在人群中可以采撷到深刻的主题、新鲜的素材、鲜活的语言等三个方面论述,这三段的开头句(中心句)句式相同,构成排比,使文章层次更加明晰。

第三部分总结全文,延展主旨,指出了写好作文的三个方面。

引用丰富,文化味浓。

文中多处引用诗文名句、歇后语,增添了文章的文化韵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