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味剂
2.2非营养型: 包括糖精钠、甜蜜素等,其相对甜度均远 高于蔗糖。也称为高甜度低热值甜味剂,也 分天然与合成两类。其主要优势在于提供经 济的甜度,因而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的应 用。 但是其稳定性、味感均低于营养型甜味剂 ,其安全性一直受到质疑,因此,食品安全 中甜味剂的问题主要是这一类非营养型甜味 剂的激食欲,与其 他味有协同效应,咸味是中性盐呈现出的味。 盐类的味是由解离后的离子决定的,盐在水溶 液中离解形成的阳离子和阴离子对咸味的形成 都有影响。 常用的咸味剂有:氯化钠、氯化钾、苹果 酸钠等。
第五节 苦味剂
苦味在使用得当时,可以丰富和改善食品的 风味,满足人们对特殊风味食品的需求,苦味对 味觉感受器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味觉衰退和减弱 的病人,使用苦味物质有恢复味觉的功能。 苦味广泛存在于植物性食物中,构成苦味的 物质有生物碱类、苷类等。 常用的苦味剂:可可碱、咖啡因(茶素)、 啤酒花。 主要应用:焙烤食品、啤酒、乳制品、可乐 、糖果等。
• 蔗糖、葡萄糖、葡萄糖浆等习惯上作为食 品原料而不纳入食品添加剂(甜味剂)的 范围。
二、主要的非营养型甜味剂 1、糖精类:主要是糖精钠(邻苯酰磺酰亚胺) 基本性能:甜度300~500,水溶性好,最早合成、 最价廉的甜味剂。 应用缺点:后苦味和金属味,在酸性条件下加热甜 味消失。 安全性:一度因为发现对实验动物有致膀胱癌的可 能,而受到限制。 使用建议:少用或不用为宜,婴儿食品、病人食品 和大量食用的主食都不许使用。目前主要在酸性饮 料中使用。
第四章 食品呈味剂
呈味即使能赋予食品甜味、酸味、苦味、 咸味、鲜味、麻味、涩味、清凉等特殊味感 的一类食品添加剂。 我国对味觉分为酸、甜、咸、苦、辣、鲜 和涩七种。在生理上只有酸、甜、苦、咸四 种基本味。呈味剂的品种非常多,一般可分 为酸味调节剂、甜味剂、增味剂、咸味剂、 苦味剂。
第一节 酸味调节剂
一、常用的增味剂 1、氨基酸类增味剂:谷氨酸钠(味精)、氨基 乙酸; 2、核苷酸类增味剂:肌苷酸、核糖苷酸、鸟苷 酸、胞苷酸、鸟苷酸等及其钠、钾、钙等盐 类; 代表性产品有: 鸟苷酸二钠(GMP):香菇风味,针对蔬菜类 肌苷酸二钠(IMP):鲜鱼风味,针对肉质类 呈味核苷酸二钠(I+G):荤素一体,使诸味 协调 3、有机酸类增味剂:琥珀酸二钠
甜味剂
环己基氨基磺酸钠 (甜蜜素)
甜味剂 甜味剂
甜叶菊苷 乙酰磺氨酸钾( AK糖、安赛蜜 )
甜味剂
三氯蔗糖
甜味剂
天门冬酰苯丙氨酸 甲酯
三、复合甜味剂 复合甜味剂可符合甜味纯正,高甜度, 低热值,稳定性高,不致龋,价格合理的要 求。 使用商品化的复合甜味剂更能适应生产 的要求。 不同种类的甜味剂有协同效应,不仅可 以消除苦味、涩味,使味道更接近蔗糖,而 且也提高了甜度,还能赋予食品好的质地、 口感。复合甜味剂是甜味剂发展与应用的一 个重要方向。
第二节 甜味剂
一、甜味剂的分类 1、按来源分为:天然甜味剂和人工合成甜 味剂; 2、按营养价值分为:营养型甜味剂和非营 养型甜味剂。 通常所说的甜味剂是非营养型合成甜 味剂、非营养型天然甜味剂、营养型天然 甜味剂和营养型合成甜味剂。
2.1营养型甜味剂: 可以提供相当的热值。主要包括各种糖 类(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和糖醇类( 山梨糖醇、木糖醇)。一般其相对甜度低 于蔗糖。根据来源不同,分为天然与合成 两大类。 合成型:主要是具有一些多羟基醇的糖 醇类物质。常用作糖尿病、肥胖病患者、 防止龋齿的甜味剂。因此也称作功能型甜 味剂。如山梨醇、木糖醇。
2、环己基氨基磺酸钠(甜蜜素)
基本性能:甜度30~50,化学性质基本稳定 应用缺点:使用浓度大时,略有苦味 安全性:因为可能产生致癌的化学物质环己胺,经尿 液排出后有致膀胱癌的可能,而受到限制。 使用建议:主要供糖尿病人使用,少用或不用为宜, 婴儿食品、其他病人食品和大量食用的主食都不许使 用。
3、甜叶菊苷——天然甜味剂 俗称甜菊糖 基本性能:甜度100~300,风味接近蔗糖,味清凉甘 甜,持久性长。 应用缺点:甘草味和后苦味,一般只能取代30%的蔗 糖。 安全性:一度因为发现对实验动物有致癌和影响生殖 功能的可能,而受到限制。 使用建议:作为无热量食品的甜味剂,兼有降低血糖 、促进代谢、治疗胃酸过多等作用;常作为甘草苷或 蔗糖的增甜剂。并往往与柠檬酸钠并用,以改进甜味 。主要用于苦味、碳酸饮料、腌渍制品。
一、酸味剂的分类
按其组成分为:有机酸和无机酸。 食品中天然存在的有机酸有柠檬酸、酒石酸、 苹果酸、乳酸等。 无机酸使用较多的仅有磷酸。 酸味具有给人以清凉的感觉,有增进食欲、促 进消化吸收的作用。 温度不同,味觉的感受不同。酸味与甜味、咸 味和苦味相比受温度的影响最少。
二、常见的酸味剂 1、柠檬酸 2、柠檬酸钠 3、乙酸(醋酸) 4、富马酸 5、乳酸 6、苹果酸 7、磷酸
5、三氯蔗糖 基本性能:甜度400~600 味感:在风味、稳定性(甜味刺激强度与速度、 余味持久性)上最接近蔗糖的甜味剂。 安全性:目前无不良反应报道。 使用建议:作为无热量食品的甜味剂,可用于果 汁、饼干、面包、果酱等各类食品。
6、天门冬酰苯丙氨酸甲酯(甜味素、阿斯巴甜) 基本性能:甜度180~220,在酸性条件下稳定,在 加热和碱性条件下易分解。干燥条件下,用于食品 加工的温度不得超过200度。 味感:风味非常接近蔗糖,无金属味和后苦味,并 有清凉感。 安全性:进入人体后迅速代谢生成天门冬氨酸和苯 丙氨酸而被吸收,但是对苯丙酮酸尿症患者不适用 ,故在所用食品中需标明:“甜味素或阿斯巴甜( 含苯丙氨酸)字样”。适合作糖尿病、肥胖症等病 人作甜味剂。
4、乙酰磺胺酸钾(AK糖、安赛蜜) 基本性能:甜度150~200 味感:极轻微后苦味 安全性:不参与任何代谢作用。在动物或人体内很快 被吸收,但很快会通过尿排出体外,不提供热量。 使用建议:可用于果汁(果味)型饮料、冰淇淋、糕 点、糖果、果酱(不含罐头)、酱菜、蜜饯、胶姆糖 等,用量为0.3g/kg;用于餐桌用甜味料(片状、粉 状),40mg/包(或片)。
三、复合增味剂 复合增味剂是指由多种单纯增味剂组合而 成的增味剂复合物。许多天然鲜味提取物和 水解产物都属于复合增味剂。 复合增味剂包括复配型和天然型,天然复 合增味剂包括萃取物和水解物,主要增味物 质是各种氨基酸和核酸。 由此派生出咸味香精、咸味调味品产业。
1、天然复合增味剂 (1)水解动物蛋白 (2)水解植物蛋白 (3)酵母提取物 2、复配型复合增味剂 复配型复合增味剂是由氨基酸、味精、 核苷酸、天然水解物或萃取物、有机酸、 甜味剂、无机盐、香辛料、油脂等各种具 有不同的增味作用的原料经科学方法组合 、调配制作而成的。
二、增味剂的使用 1、合理使用增味剂 (1)溶解性 (2)热稳定性 (3)pH稳定性 (4)化学稳定性
2、增味剂的配合使用 (1)增味剂与食盐的配合使用; (2)增味剂与其他氨基酸配合使用; (3)核苷酸类增味剂的配合使用; (4)增味剂与其他有机酸配合使用; (5)氨基酸类增味剂与核苷酸类增味剂配合 使用。
• • • • • • • • • • • •
举例: 1.牛肉方便面调料 水解植物蛋白粉44.7% 牛肉提取物4.4 牛脂肪提取物3.3 酵母抽提物4.4 食盐20.1 白糖13.1 洋葱粉7.2 芹菜粉1.3 辣椒粉0.06 焦糖粉1.4
• • • • • • • •
鸡精: 鸡粉10%~30% 盐 50%~70% 味精10%~20% 砂糖或葡萄糖10%~25% I+G 0.5%~1% 酵母精 香辛料
3、酸味剂在使用时必须掌握的正确用量和 方法: (1)改善食品的风味,调整糖酸比 (2)产品酸味的调整 (3)螯合作用 (4)杀菌防腐
4、使用酸味剂应注意的事项: (1)酸味剂大都电离出H+,可以影响食品的加 工条件,需要关注被加工食品允许的pH范 围; (2)使用固体酸味剂时,应考虑它的吸湿性 和溶解性; (3)阴离子除影响酸味剂的风味外,还能影 响食品的风味; (4)酸味剂有一定的刺激性,能引起消化功 能疾病。
甜味剂
糖精钠
饮料、雪糕、冰淇淋、面包、糕点 瓜子 话梅、陈皮、芒果干、甘草橄榄 酱菜、调味酱汁、配制酒、雪糕 瓜子 蜜饯 糖果、糕点、饮料、调味料、瓜子 饮料、冰淇淋、糕点、糖果、果酱、 酱菜、蜜饯、果冻、面包 无糖口香糖 调味料 饮料、冰淇淋、糕点、面包、不加糖 的罐头 固体饮料、浓缩果汁、色拉酱 各类食品(罐头食品除外)
以赋予食品酸味为主要目的的食品添加 剂是酸味剂。其作用机理是舌粘膜受氢离子 刺激即引起酸味感觉,所以能在溶液中离解 出氢离子的酸类都能产生酸味。其作用除了 赋予食品酸味外,还有调节食品的pH、用作 抗氧化剂的增效剂防止食品酸败或褐变、抑 制微生物生长及防止食品腐败等作用,它还 有增加焙烤食品的柔软度的作用,与碳酸氢 钠复配成为疏松剂。
7、L-天门冬酰-D-丙氨酰胺(阿力甜) 基本性能:甜度2000,是已在应用的甜度最高的甜 味剂。化学性质稳定。 味感:风味非常接近蔗糖,无金属味和后苦味,并 有清凉感 安全性:代谢产生天门冬氨酸和丙氨酸而被吸收。
类别
食品添加剂名称
使用范围
最大使用 量 /(g/kg) 0.15 1.2 5.0 0.65 2.0 1.0 GMP 0.3 0.4 0.5 0.25 1.25 GMP
三、酸味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1、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按其口感不同分为: (1)具有令人愉快感的酸味剂; (2)伴有苦味的酸味剂; (3)伴有涩味的酸味剂; (4)有刺激性气味的酸味剂; (5)有鲜味的酸味剂; (6)有异味的酸味剂。
2、酸味剂与其它调味剂的相互作用: (1)酸味剂与甜味剂之间有消杀现象,两者易 互相抵消。所以食品加工中需要控制一定的 糖酸比。 (2)酸味一般与苦味、咸味无消杀现象。 (3)酸味剂与涩味物质混合,会使酸味增强。 但一般这样的搭配产生不太愉悦的风味。
四、甜味剂使用中的主要问题 1、超范围、超标使用甜味剂 2、使用方法不正确 3、复配甜味剂(蛋白糖)中的违规现象 (蜜饯、广式凉果) 4、原因分析 经济利益的驱动 甜味剂使用规定的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