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C作业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HLSG3-Q00050 版本/次: A/1 页 次: 1 OF 9 日 期: 20100327
修 改 记 录 修改日期 变更编号 变 更 内 容 版本/次 总页数 20100327 D1003056 组织架构变更 A/1 9
会 签 记 录 会签部门 会签姓名 会签意见 ■工程部 同意 ■营业部 同意 ■财务部 同意 ■人力资源部 同意 ■品控部 同意 ■制造部 同意 ■物流部 同意 ■体系办 同意
核准 审核 制定 集团体系办 制作单位 发行章 品控部 SPC作业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HLSG3-Q00050 版本/次: A/1 页 次: 2 OF 9 日 期: 20100327
一、目的: 应用统计方法来分析公司制程能力,使产线始终处于可控状态,提升产品良品率,使产品满足客户要求。 二、适用范围:(适用于常熟泓淋连接技术) 2.1 SPC之运用时机 2.2 SPC管制项目之制定 2.3 SPC管制项目之实施 2.4 CPK值等级评定及接受准则 2.5 制程能力之改善 三、定义: 3.1 SPC:统计制程管制(Statistical Process Control),即在所有生产阶段中,应用管制图、直方图或次数分配图及其它统计技术来分析过程或其输出,以便采取必要的措施达到且维持统计控制状态,并改善过程能力的工作称之。 3.2 Ca:制程准确度(Capability of Accuracy),在于衡量制程之实绩平均值与规格中心值之一致性。 3.3 Cp:制程精密度(Capability of Precision),在于衡量制程之变异宽度与规格公差范围相差之情形。 3.4 Cpk:制程能力指数,综合Ca与Cp两值之指数。 四、职责: 4.1品控部主办,相关单位协办。 五、作业内容: 5.1SPC之运用时机 5.1.1本公司运用SPC之时机为: 5.1.1.1在导入新产品,有必要评估制程能力(如生产机器制造产品之能力)时。 5.1.1.2顾客有要求需作SPC时。 5.1.1.3若客户有要求,且有指定或提供之管制图格式时,则依客户指定或提供之格式实施;若客户没有指定或提供之管制图格式,则依本公司之管制图格式来进行SPC管制。5.2 SPC管制项目之制定。 5.2 SPC管制项目之制定,可由品控部门依照现场实际生产状况,或者其它单位有提出要求来决 SPC作业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HLSG3-Q00050 版本/次: A/1 页 次: 3 OF 9 日 期: 20100327 定。 5.3 SPC管制项目之实施 5.3.1管制图之选用应依其制程之特殊特性来选用合适之管制。 5.3.2品控筛出可实施监控量测之工程(客户要求之产品且生产量相对较大之产品或有必要评估制程能力之新产品),必要评估制程能力之新产品需先由品控作出其初期制程能力规划,确定其产品需做SPC管制之项目(客户制定之特殊特性或由本公司自行决定之特殊特性)、管制图类型、抽样频率等。 5.3.3由现场品控收集数据,且将数据绘入管制图中用于分析该产品需作Cpk研究。然后将所有数据输入管制图中,计算出其Cpk值,以用来分析其制程能力。当所绘之管制图其管制点出现异常时,对其作原因分析并作出相关改善。 5.3.4当管制图实施一段时间后且相关产品之制程能力稳定后,则将之前所做管制图相关数据作分析求出其管制的上下限,作为后续管制图界限用来管制。 CPK值等级评定及接受准则 结果 采取措施
Cpk≧1.33 制程能力足够。
1.0≤Cpk<1.33 制程能力尚可接受,应再努力。 Cpk<1.0 制程能力尚不能满足要求;需作原因分析,且必须对于制程实施改善。
5.4制程能力之改善 5.4.1制程能力在评价后,相关责任单位应主动依评价项目及结果,一一追查其原因,并设法纠正改善。 5.4.2制造单位无法查出原因单独改善能力时,则应主动要求工程或其它单位协助追查之。 5.4.3对计算方法、测量器具、抽样方法进行检讨与复核,看有无太大的误差。 5.4.4利用特性要因图、层别法等查出问题的原因所在,原因不明时,与各相关单位研究后呈经理核准成立专案小组处理。 5.4.5要因查出以后,对其采取对策。 5.4.6对策有效时,应修改原有标准或规格。 5.4.7制程能力无法改善,规格亦不能修改时,则在该工程之后应设定检查站,进行100%检验,避免不良品流入下一工站。 5.4.8各相关单位就相关项目确定改进目标(如本月不良率为50PPM,下月希望降低到30PPM),以利持续改善,持续改善之具体作法依据《资料分析与持续改善管制程序》HLSG2-Q00018办理。
5.5 建立管制图之步骤: SPC作业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HLSG3-Q00050 版本/次: A/1 页 次: 4 OF 9 日 期: 20100327 5.5.1 建立解析用管制图: 5.5.1.1选定管制项目:依照规范或本办法要求选择对产品质量特性有重要影响之要因或重要质量特性作为管制项目。 5.5.1.2搜集数据:搜集最近之数据至少25组且100个数据以上,对这些数据之来源应充分了解,并要求以后之制程其情况须与搜集数据时相同。 5.5.1.3 按产品生产之顺序或测定顺序排列数据。 5.5.1.4数据分组:每组所含之样本个数称为样本数,以n表示。样本之组数以K表示。分组法与层别有关,普通按时间顺序或测定顺序分组,使组内不含异质数据,并使n=2~5之间最为适当。 5.5.1.5将分组之数据记入数据记录表。 5.5.1.6计算平均值Xbar=(X1+X2+…+Xn)/n(每一组) 5.5.1.7计算全距R=X最大值-X最小值(每一组) 5.5.1.8 计算总平均值CLXbar= (Xbar)bar = (Xbar1+Xbar2+…+Xbarn)/K(Xbar管制图管制中心线) 5.5.1.9计算全距之平均值CLR=Rbar= (R1+…+Rn)/K(Rbar管制图管制中心线) 5.5.1.10计算管制界限 UCLXbar= (Xbar)bar + A2Rbar(Xbar管制图管制上限) LCLXbar= (Xbar)bar - A2Rbar (Xbar管制图管制下限) UCLR= D4Rbar (Rbar管制图管制上限) UCLR= D3Rbar (Rbar管制图管制下限) Note:当n=5时,A2=0.577,D3=0,D4=2.114,d2=2.326 5.5.1.11绘管制界限:X管制图在上,R管制图在下,将前面计算所得之管制界限数据绘入管制图表上。 5.5.1.12将5.5.1.6及5.5.1.7所计算得之X及R数据,点绘在适当位置,并在相邻两点间以直线连接。 5.5.2管制界限之检讨 5.5.2.1如所有之点全部在界限内且随机散布着,则可以用作制程管制 。 5.5.2.2如有点超出管制界限,则应调查原因,并加以消除。然后去除这些点之数据,在用剩下来之数据,重新计算管制界限。 5.5.2.3与产品规格的比较 SPC作业管理办法 文件编号: HLSG3-Q00050 版本/次: A/1 页 次: 5 OF 9 日 期: 20100327 a如产品界限(即制程分配范围)在规格界限范围内,且在产品规格中心值附近,即表示制程能力能满足规格要求,并可延长做为管制用的管制图。 b产品界限之宽度比规格界限之宽度为窄,但由于中心离开规格中心偏向一方,致使产品上限或下限超出规格界限,此时宜调整制程平均值,使与规格中心一致(或接近)后,方可延长做为管制用管制图之界限。 c如产品界限之宽度比规格界限之宽度为宽时,表示制程能力不足,对原数据应按原料别,时间别,操作人员别等加以分层(如果原数据不够,则应加抽样本),分别检讨其分配之情况,找出变异较大之处,应用工程技术知识加以改善,此称为制程能力改善。如果目前情况下,由于技术或经济之限制无法改善制程能力,则应检讨界限规格是否可以放宽,以获得较经济之生产,如无法改善制程能力又无法改变规格时,则应行全数检查。 d如无规格界限时,可直接延长使用,而由最后成品之质量特性,是否能满足成品规格来检讨。 5.5.3建立管制用管制图 5.5.3.1经解析用管制对制程解析后,确定制程能力满足规格需要,且将来系统此种同样条件(Conditions)继续生产时,可以延长管制界限以管制制程。 5.5.3.2建立管制用管制图之程序如下: a. 数据的搜集:由制造单位指定人员搜集。 b. 记入必要事项:将产品名称,管制特性,测定者,规格,机台编号等数据填入管制图要求内容,这些数据如果完整,以后用管制图之数据来研究制程,才不会发生问题。 c. 作管制界限:将经解析用管制图决定之管制界限绘入管制图。 d. 点图:与解析用管制图同样方法,由制程抽取样本,测定其特性值,获得记录,算得数(X,R),按时间顺序点入管制图内。 e. 稳定状态之判定:点入图内之点,如在管制界限内,并且符合管制图判定规则,则判定制程稳定,可继续生产下去。如有点超出管制界限时或违反管制图判定规则,则判定制程有不正常原因侵入。 f. 采取措施 f1. 制程有不正常原因存在时,应该调查原因,加以处置。 f2. X管制图上有点超出管制界限时,则表示制程变异增大。 f3. R管制图上有点超出管制界限时,则表示制程变异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