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社团活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十一、足少阳胆经(44穴) 起穴:瞳子髎→侧头→胸胁→下肢外侧中间→止穴: 足窍阴。 本经名穴:瞳子髎、风池、肩井、环跳、悬钟。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十二、足厥阴肝经(14穴) 起穴:大敦→下肢内侧中间→腹→上注于 肺→止穴:期门。 本经名穴:太冲。
大敦——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0.1寸 ,“井穴”。 主治: 闭经,崩漏,阴挺,阴肿。 太冲——足背,第一、二跖骨底之间凹陷中 →肝“原穴”。 主治:头痛,目昏,胁痛。
腧穴的定位方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 骨度分寸定位法 简便取穴法
固定的标志(髂前上棘) 活动标志(下关闭口取)
中指同身寸(直指寸) 拇指同身寸 “一夫法”(横指同身 寸)
十四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 (11穴)
起穴:中府→ 上肢内侧前缘→ 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 缺。
云门(LU2) 中府(LU1)
3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中指)。 ? 2、经外奇穴:又称“奇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
的特点,但尚未列入或不便列入十四经的腧穴。 ? 例如:印堂,在额部,两眉头的正中。 ? 主治痴呆、失眠健忘、头痛眩晕、鼻渊、产后血晕 ? 3、阿是穴:又称“天应穴”、“不定穴”。有无固定
名称、定位和无归经的特点,而是以压痛点或病变部位或 其他反应点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一类腧穴“以痛为腧” 。
? 十二经脉表 里属络关系 :阴经属脏 主里络腑, 阳经属腑主 表络脏,一 脏配一腑, 一阴配一阳 ,构成脏腑 阴阳表里属 络关系
? 十二经脉的 循行走向与 交接规律与 气血循环流 注
奇经八脉:“奇经”,奇经八脉与十二经脉不同,不直接隶属于 十二脏腑,也无阴阳表里属络关系。
“八脉”特点 ①“一源三歧” ——冲、任、督,皆起于胞中,同出会阴,分别 循行与人体的前后正中线和腹部两侧 ② “阴脉之海” ——任脉 ③ “阳脉之纲” ——督脉 ④“十二经脉之海”、“血海” ——冲脉,除带脉横向循行,其 余全部纵向循行 ⑤四海:脑为髓海;胸为气海(膻中);胃为水谷之海;冲为血 海
攒竹2 睛明1
承光6
肾俞23
上髎31 承扶36
委中40 承山57
返回
俞府
足
幽门
少
阴
横骨
肾
经
示
意
阴谷
图
交信
水泉
水泉 涌泉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九、手厥阴心包经( 9穴)
起穴:天池→上肢内侧中间→止穴:中冲。 本经名穴:内关。 曲泽 —— 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 尺侧。 主治:心痛,心悸,热病 。 内关——腕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 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原穴”。 主治:心悸,心痛,呕吐,癫狂。
腧穴
一、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 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 腧穴的发展 160--349--354--359--361 ? 二、腧穴的分类 ? 1、十四经经穴:简称“经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
置、归属十四经的腧穴,有明确的针灸主治。 ? 例如:足三里,足阳明胃经穴。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
尺泽(LU5)
列缺(LU7) 少商(LU11)
返回目录
图意示经肠大明阳手
二、手阳明大肠经(20穴)
肩髃
扶突
曲池
合谷 商阳
迎春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图意示经胃明阳足
三、足阳明胃经(45穴)
头维 下关 颊车
气冲
梁丘 上巨虚
人迎 缺盆 不容 髀关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四、足太阴脾经(21穴)
足 太 阴 脾 经 示 意 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十、手少阳三焦经(23穴)
起穴:关冲→上肢外侧中间→侧头→止穴:丝 竹空。 本经名穴:丝竹空。
外关 ——腕背横纹上2寸,桡骨与尺骨之 间。 主治:热病,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 聋,落枕,胁痛,肘臂屈伸不利,手颤。 天井—— 屈肘,尺骨鹰嘴上1寸凹陷中。 主治:偏头痛,耳鸣,耳聋,瘰疬,癫痫。 翳风 —— 耳垂后方,平耳垂后下缘的凹陷 中。 主治:耳鸣,耳聋,口眼歪斜。
? 3、特殊作用: 双向调整作用:即当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针刺腧
穴可起到相反而有效的治疗作用。
相对特异性:某些腧穴针对某种症状或体征有特殊的作 用
腧穴的主治规律
? 分经主治:是指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 经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经脉所过 ,主治所及)
? 分部主治:是指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 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腧穴的分布主治与腧穴的 位置特点有关)腧穴所在,主治所在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十三、督脉(28穴)
起穴:长强→沿脊柱上行→巅顶→止穴:龈交。 本经名穴:长强、命门、大椎、风府、百会、水沟(人 中)。
长强——尾骨尖下0.5寸。督脉“络穴”。 主治:腰脊痛,便秘,脱肛。 腰阳关 ——第四腰椎棘突下。 主治:月经不调,遗精。 命门——第二腰椎棘突下。 主治: 腰脊痛,阳痿,遗精,带下。 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 主治: 热病,头项强痛。 百会——后发际正中直上7寸(耳尖直上,头顶正中)。 主治: 头痛,目眩,阴挺,脱肛。 人中——人中沟中央近鼻孔处。 主治:昏迷,惊风,癫狂,癫痫。
? 三、学术低谷时期:清代 重药轻针,道光废除太 医院针灸科“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
? 四、学术繁荣时期:新中国成立以后 经络总论
? 经络定义: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的通道,包括经 脉和络脉。“经”,指经脉,有路径的含义,为 直行的主干;“络”指络脉,有网络的含义,为 侧行的分支。
一、经络系统的组成: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 1、近治作用:腧穴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 脏器的病证。
? 2、远治作用:指十四经穴,尤其十二经脉分布在四肢肘 、膝关节以下的五输穴,除具有近治作用外,还能治疗本 经循行所过处远部位的组织、脏器病证。此外,十二经脉 中的腧穴,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太阳 昆 仑配阳谷)
周荣
大横 冲门 血海
三阴交 隐白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五、手少阴心经(9穴)
手 少 阴 心 经 示 意 图
极泉 少海
少冲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六、手太阳小肠经(19穴)
秉风 臑俞
听宫 天窗
小海 养老 少泽
手 太 阳 小 肠 经 示 意 图
返回本节 返回目录
七、足太阳膀胱经(67穴)
足
太
阳
膀
胱
经
示
意
图
至阴67
针灸推拿社团活动
发展简史
针刺疗法产生是在砭石应用以后一个漫长时期 一、理论体系建立 ——《内经》成书为标志 《灵枢》(针经)标志着针灸学理论体系的基本形
成 汉代《难经》,“华佗夹脊穴” 二、学术发展时期: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的针灸
学专著(继内经之后对针灸学的第二次总结)
元—滑伯仁《十四经发挥》 明—杨继洲《针灸大成》,李时珍《奇经八脉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