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性善恶学说辩难

人性善恶学说辩难

党政干部学刊!""#年第$期理论前沿人性之善恶,乃是人类思想的大问题。

因而不论古今中外,人们围绕它一直争论不已。

不过,这些争论能够形成各种系统的人性善恶学说并且世代相沿两千多年,却是西方绝无而仅为中国哲学所特有。

这些构成中国哲学一大特色的人性善恶之学说。

众所周知,可以归结为四种:性无善恶论、性善论、性恶论、性有善有恶论。

究竟谁是谁非?细究起来,人性善恶学说之是非,显然一方面取决于人性之界说,取决于人性所指称的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善恶的标准之确定,取决于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究竟是什么。

如果对这两方面或其一的见地不同,那么对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观点便会不同———如果对这两方面的认识皆为真理,那么,关于人性善恶的评价必为真理;只要其中之一错误,那么,关于人性善恶的评价必错。

一、性无善恶论性无善恶论是认为人性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理论。

告子,如所周知,是性无善恶论的代表。

在告子看来,人性的具体所指,无非人的食欲和性欲:“食色性也。

”食欲和性欲显然是人生而固有、不学而能的本性。

所以,人性便是人生而固有、不学而能的本性:“生之谓性”。

人性既然是人生而固有、不学而能的本性,是天生的、天然的、自然的、本能的东西,因而也就与一切自然物不可言善恶一样,是无所谓道德善恶的,是不可言道德善恶的:“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

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告子此见合乎常识,最似真理,以致冯友兰也同样把食色诸欲当作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欲”不可言善恶的结论:“我以为欲是一个天然的事物,他本来无所谓善恶,他自是那个样子。

他之不可谓为善或恶,正如山水之不可谓为善或恶一样。

”张岱年也说:“如果所谓性指生而具有无待学习的本能,那么,应该说性是无善无恶的。

在这个意义上,告子所谓‘性无善无不善也’是正确的。

”牟宗三亦如此评论告子的人性论:“此完全是就人的自然生命、乃至凡有生者之自然生命之实然而说性。

在此,就其为材质之自然而本然言,当然是中性无记者,是‘无分于善不善’者。

”但是,告子的性无善恶论和冯友兰、张岱年以及牟宗三的推论都是不能成立的:它们究竟错在哪里?所谓人性,确实是人生而固有、不学而能的本性。

因为人性无疑是一切人普遍具有的属性,因而意味着:一个人,只要是人,则不论他是多么小,哪怕他只是个呱呱坠地的婴儿,他也与其他人同样具有人性,人性是呱呱坠地的婴儿与行将就木的老人共同具有的属性。

由是观之,人性必是生而固有的,而不是后天习得的。

否则,如果人性是后天习得的,那么,呱呱坠地的婴儿就不具有人性了。

于是,所谓人性,说到底,也就是一切人与生俱来、生而固有的普遍本性,这就是作为一般科学术语的人性概念。

它依其可否言道德善恶的性质而分为两类:一类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的本性,如同情心和妒嫉心等等,是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伦理学所研究的人性,是作为伦理学对象的人性,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另一类是不能言道德善恶的,亦即伦理行为之外的人性,如知情意、眼鼻耳等等,是心理学等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心理学等科学所研究的人性,是作为心理学等科学对象的人性,是心理学等科学的人性概念。

由是观之,如果告子所说的人性,是一般的人性概念,那么,告子断言人性不可言道德善恶,显系以偏概全。

如果告子所说的人性,是伦理学的人性概念———实际正是如此———那么,告子就更加错了。

诚然,伦理学的人性概念———亦即人的伦理行为事实如何之本性———也是人生而固有、不学而能的本性,是人的天生的、天然的、自然的、本能的东西。

但是,这种人人性善恶学说辩难王海明(北京大学,北京!""#$!)%摘要&人性善恶学说之是非,一方面取决于人性之界说,取决于人性所指称的究竟是什么;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善恶的标准之确定,取决于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究竟是什么。

如果对这两方面或其一的见地不同,那么对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观点便会不同:如果对这两方面的认识皆为真理,那么,关于人性善恶的评价必为真理;只要其中之一错误,那么,关于人性善恶的评价必错。

%关键词&人性;人之所以为人者;道德终极标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作者简介&王海明(!./"+),男,吉林白城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伦理学研究。

$党政干部学刊!""#年第$期性却不属于自然界范畴,而属于人的行为范畴。

因为这种人性不是人的行为之外的自然物,不是人的意志不可支配的自然的属性;而是人的行为所自然固有的属性,就其量的多少来说,是受人的意志自由支配的,是可以自由选择的。

就拿告子所说的食色两大人性来说。

食色与同情、嫉妒、爱恨等人性一样,都是人生而固有、不学而能的本性,是人的天生的、天然的、自然的、本能的东西。

但是,食色、爱恨、同情、嫉妒等等人性却不属于自然物而属于人的行为范畴:它们都属于行为心理范畴,是行为的内在动因、内在因素。

这些行为的内在因素,就其量的多少来说,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支配的:可以压抑、升华而变弱变少;也可以发展、放纵而变强变多。

因此,一个人的食色、爱恨、同情心妒嫉心等人性与不受他自由支配的他身上的那些自然物———如眼睛大小、鼻子高低———不同,是可以言善恶的。

就拿爱与恨以及同情心与嫉妒心来说,爱和同情心显然有利社会和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符合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因而是善的;恨和妒嫉心显然有害社会和每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违背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因而是恶的。

可见,人性———食色、同情、嫉妒、爱恨等等———虽然是人生而自然固有的本性,却不属于自然物而属于人的伦理行为范畴,是伦理行为的心理因素:就其量的多少来说,是每个人都能够自由选择的,因而是可以言道德善恶的。

告子性无善恶论以及张岱年和牟宗三的推论的错误,就在于把人生而自然固有的人性,当作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结论说:生而自然固有的人性无所谓善恶。

冯友兰的错误,则在于不懂得食色等等人生而自然固有的欲望,乃是伦理行为的心理因素,却把它们当作自然界之事物,因而由自然物不可言善恶而得出结论说:欲无所谓善恶。

二、性善论性善论是认为人性是善的而不是恶的理论。

孟子,如所周知,是这种理论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人物。

孟子亦云:人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这就是说,人性是人生而固有的本性。

但是,反过来说,人生而固有的本性并不都是人性,人性乃是人生而固有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的特性。

所以,张岱年写道:“孟子所谓性者,正指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之特殊性征。

人之所以同于禽兽者,不可谓为人之性。

”可是,为什么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的特性?因为人性与犬性、牛性是不同的。

孟子曰:“‘生之谓性也,犹白之谓白与?’曰:‘然。

’‘白羽之白也,犹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犹白玉之白与?’曰:‘然。

’‘然则犬之性犹牛之性,牛之性犹人之性与?’”可见,人性与犬性、牛性是不同的:人性就是人不同于犬、牛的人之特性。

那么,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究竟是什么呢?孟子答曰: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

因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四心若无其一,即非人,因而四心便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便是人性。

可是,人性或四心,究竟是善的还是恶的?孟子是道义论者,因而把完善每个人的品德、实现人之所以为人者———最终将无私利他———奉为评价一切伦理行为善恶的道德终极标准。

准此观之,人性或四心便因其恰恰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者而完全符合道德终极标准,于是也就完全是善的。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恭敬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这就是性善论的基本内容。

性善论认为人性是善的而不是恶的论点之真正依据,显然不是它的道义论,而是它的人性界说:人性是人之所以异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者。

因为,如果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亦即所谓四心),那么,不论按照道义论的道德终极标准(完善每个人的品德)还是功利论的道德终极标准(增进每个人利益)来衡量,人性显然都是与其相符的,因而便都是善的,而不是恶的。

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者的界说,初看起来,似能成立。

因为人性显然是与犬性、牛性不同的,人性就是人不同于犬、牛的人之特性。

但是,细究起来,却大谬不然。

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完全不同的。

人性与犬性、牛性不可能完全不同。

人性与犬性、牛性既有不同的一面,亦即人之所以为人者的特性;又有与犬性、牛性相同的一面,亦即人的动物性。

性善论的主要错误,就在于只看到人性与犬性、牛性不同的一面,而抹煞人性与犬性、牛性相同的一面,将人性与人性的一部分———亦即人的特性———等同起来,因而片面断言:人性只是人性区别于犬性、牛性的人之所以为人者的特性。

三、性恶论性恶论的代表,如所周知,是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然而,人性为什么是恶的?人们大都以为,这是由于荀子与孟子对于人性概念的界定不同。

“荀子所谓性,与孟子所谓性,实截然两事。

”其实,孟荀对于人性的界定是相同的,人性是人生而固有本性。

荀子曰:“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孟子也认为恻隐之心等人性“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所以,傅斯年说:“荀子所谓性恶者,即谓生来本恶也。

孟子所谓性善者,亦谓生来本善也。

”只是当进一步辨别人生而固有的什么东西是人性时,孟荀才分道扬镳的。

孟子认为人生而固有四心,四心就是人性,人性就是四心,因而人性是善的。

反之,荀子则认为孟子所谓的四心并不是人性,而是人伪。

因为四心既然仅仅是四端,仅仅是一点点萌芽,尚须扩充而后才能完成,于是便不是生而固有的,而是“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谓之伪。

”那么,人生而固有的人性究竟是什么呢?是利己心、妒嫉心、好声、好色、好愉佚:“若夫目好色,耳好声,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

夫感而不能然,必且待事而后然者,谓之生于伪。

”从人性亦即自爱利己的具体内容出发,荀子进而得出人性是恶的结论:“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

然则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

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用此观之,然则人之性恶明矣。

其善者伪也。

”不难看出,性恶论是不能成立的。

因为不论一个人多么坏,不论他的爱人之心、同情心和报恩心是多么微弱,他也不可能完全丧失爱人之心、同情心和报恩心。

他能一点都不爱和同情他的儿女、他的情人、他的父母吗?人人皆生而固有爱人之心、同情心和报恩心,只不过有些人较多,有些人较少罢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