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际金融复习提纲

国际金融复习提纲

第一章在国际收支理论研究中,所有的交易都可以按照发生的动机分为自主性交易和补偿性交易。

自主性交易是指个人和企业为某种自主性目的(比如追逐利润,旅游,汇编瞻仰亲友等)而从事的交易。

补偿性交易是指为弥补国际收支不平衡而发生的交易(比如为弥补国际收支逆差而向外国政府或国际金融机构借款、动用官方储备等等。

国际收支差额,就是自主性交易的差额。

当这一差额为零时,称为“国际收支平衡”,为正是,是顺差;为负时,是逆差。

(也称为对外不平衡和外部不平衡)国际收支均衡,即国内经济处于充分就业和物价稳定下的自主性国际收支平衡。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口径:1)贸易收支差额:商品进出口收支差额。

2)经常项目收支差额:包括贸易收支,无形收支(即服务和收入)和经常转移收支。

前两项构成经常项目主体。

反映一个国家进出口状况。

3)资本和金融账户差额:通过资本和金融账户余额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开放程度和金融市场的发达程度资本与金融账户和经常账户之间具有融资关系,所以资本与融账户的余额可以折射出已过经常账户的状况和能力。

(余额相加为零)*限制:1、资本和金融账户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受到诸多因素的2、资本和金融账户已经不再是被动地由经常账户决定,并为经常账户提供融资服务了3、资本和金融账户与经常账户的融资关系中,债务和收入因素也会对经常账户产生影响。

4)综合账户差额或总差额:指经常账户与金融账户中的资本转移、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其他投资账户所构成的余额,也就是将国际收支账户中的官方储备账户剔除后的余额。

由于综合差额必然导致官方储备的反方向变动,所以可以用它来衡量国际收支对一国储备造成的压力。

国际收支不平衡的性质:1,临时性不平衡:短期的,由非确定或偶然因素引起的。

程度一般较轻,持续时间不长带有可逆性,可认为是正常现象。

(一般不采取措施)2,结构性不平衡:一国产出结构(主要是指可贸易产品结构)与世界市场需求结构脱节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这种失衡具有长期性质。

3,货币性不平衡:在一定汇率水平下,由于国内货币供应增加,导致国内货币成本(假定商品价值不变,即表示同样的商品价值需要更多的货币)与一般物价上升而引起的出口价格相对昂贵而进口价格相对便宜,进而导致的国际收支失衡。

4,周期性不平衡:经济周期波动引起的国际收支不平衡。

经济衰退、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国际收支盈余;反之,则相反。

其特征是:自动调整。

5,收入性不平衡:国民收入变化(周期性、货币性、经济运行的状态)导致的收入与国内产出之间变化而引起的国际收支失衡。

如国民收入变化相对快速增长导致的进口需求增加进而导致国际收支失衡。

国际收支的自动调节:是指由国际收支失衡引起的国内经济变量变动对国际收支的反作用过程程。

条件:国际收支自动调节只有在纯粹的自由经济中才能产生理论上所描述那些租用,政府的某些宏观经济政策会干扰自动调节过程,使其作用下降扭曲或根本不起作用。

1,货币——价格机制(大卫·休谟)·国际收支逆差—货币外流增加,货币存量减少—国内一般价格水平下降—出口商品出口价格下降,出口增加—贸易收支改善(一般价格)·国际收支逆差—本国货币外流增加,对外货币需求增加—本国货币汇率下降—进口相对昂贵,出口相对便宜—贸易收支改善(相对价格)2,收入机制·收入机制不仅能改善贸易收支,还能改善经常项目收支及资本项目收支,如国民收入下降会使对外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出现不同程度下降,从而改善整个国际收支。

·国际收支逆差—对外支付增加—国民收入下降—社会总需求下降—进口需求下降—贸易收支改善3,利率机制金融资产的需求增加利率下降金融资产的需求减少利率上升金融资产的供应增加利率上升金融资产的供应减少利率下降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下降货币供应减少利率上升·逆差—本国货币存量减少—利率上升—本国金融资产收益率上升—本国金融资产需求上升—对外国金融资产需求相对减少—资金外流减少,内流增加—国际收支改善国际收支的政策调节:政府调节国际收支的政策按照政策工具自身性质分类,可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汇率政策、直接管制和国际储备政策等;按照政策作用于宏观经济的需求面还是供给面,可分为:需求政策、供给政策和中性政策。

1,需求调节政策:支出增减型政策(Expenditure—Changing PoIicy):是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国民经济中支出总水平的政策。

这类政策旨在通过改变社会总需求或总支出水平来改变对外国商品、劳务和金融资产的需求,从而达到调节国际收支的目的。

这类政策主要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支出转换型政策(Expenditure—Switching Policy):是指不改变现有社会总需求和总支出而改变需求和支出方向的政策。

这类政策主要有汇率政策、补贴和关税政策以及直接管制。

所谓改变支出方向,是指将国内支出从外国商品和劳务转移到国内商品和劳务上来。

2,供给调节政策:产业政策、科技政策和制度创新政策。

产业政策和科技政策旨在改善一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增加出口商品和劳务的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以此达到增加社会产品(包括出口产品和进口替代品)的供给,改善国际收支。

制度创新政策主要表现为企业制度改革3,资金融通政策:包括官方储备的使用和国际信贷便利的使用。

融资政策与支出政策相互之间具有一定的互补性和替代性。

4,政策搭配:每种国际收支都会对宏观经济带来或多或少的调节成本,所以必须进行相机抉择,搭配使用各种政策,以最小的经济和社会代价达到国际收支平衡或均衡。

※存在以下几类互为替代的搭配:支出增减型与支出转换型支出型与融资型政策支出增减型与供给型政策政策作用支出增减型需求和支出增加支出转换型需求和支出方向转移供给型供给增减融资型中性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制度下,政府只能采用支出增减性政策来调节内外均衡。

在国际收支逆差与通货膨胀并存时,减少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在国际收支顺差与失业增加并存时,扩大总需求可以使二者均衡。

但是,对于既有国际收支顺差又存在通货膨胀,或既有国际收支逆差又存在严重失业问题,就会发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使支出转换政策陷入左右为难的困境。

固定汇率制下内不均衡和外部均衡的搭配矛盾内部经济状况外部经济状况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逆差经济衰退/失业增加国际收支顺差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逆差通货膨胀国际收支顺差(2,3种情况均衡,1,4矛盾)•米德冲突:在固定汇率制下,国际收支顺差、通货膨胀,或国际收支逆差、失业增加这两种特定的内外经济状况组合。

就会发生内部均衡与外部均衡之间的冲突,丁伯根原则:为达到一个经济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一种有效的政策;为达到几个目标,政府至少要运用几个独立、有效的经济政策。

一种工具,实现一种政策目标最有效率,而如果试图用一种工具实现一种以上的政策目标时,便会因目标之间的冲突而降低效率,甚至会背离目标而出现更加失衡的状态,即一种政策工具只能解决一个问题。

实现过程中的特点:1,假定各种政策工具都可以被政策当局集中控制,从而通过各种工具的紧密配合实现政策目标;2,没有明确指出每种工具有无必要在调控中侧重于某一目标的实现。

政策指派: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两个政策目标分别具有不同的影响力,财政政策对实际产出的相对影响力较大,而货币政策对国际收支的相对影响力较大。

因此,以财政政策实现内部均衡目标,以货币政策实现外部均衡目标。

这一主张对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实现内外均衡中的作用进行了重新分配,因而被称为政策指派理论。

有效市场分类:每一个目标应当指派给对这一目标有着相对最大的影响力,因而在影响政策目标上由相对优势的工具。

如果在指派问题上出现错误,则经济会产生不稳定性而距均衡点越来越远。

内外均衡政策搭配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搭配P44!!!2,支出转换政策与支出增减政策的搭配Em=进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Ex=出口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Sm=进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Sx=出口商品供给量的变动率/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率本币贬值调节进出口的机制:贸易逆差→本币贬值→出口价格下降→出口量上升→国际收支改善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Em+Ex>1贬值与时滞反应—J曲线效应:贬值对贸易收支的有利影响要经过一段时滞期后才能反映出来。

J曲线效应产生原因:1、贸易进出口合同均有一定期限,贬值后初期出口商品不可能按新汇率结算,即新汇率不会影响到贬值初期的进出口价格。

2、即使汇率已经使进出口商品价格发生变化,但出口增长仍然要受认识、决策、资源、生产周期等影响。

3、在贬值前已签订的贸易协议仍然按原来的数量和价格执行。

贬值后,凡以外币定价的进口,折成本币后的支付将增加,凡以本币定价的出口,折成外币的收入将减少。

4、若进口商预测汇率会进一步贬值,就会加速商品进口的订货并缩短订货期限,造成短期内进口需求的扩大。

贬值对贸易条件的影响:SxSm>DxDm 贸易条件恶化SxSm=DxDm 贸易条件不变SxSm<DxDm 贸易条件改善缺陷:局部均衡分析法没有考虑资本流动比较静态分析基本表达式的经济含义Y=C+I+G+X-M X-M=Y-(C+I+G)令TB代表贸易差额(X-M),A代表吸收,即国内总支出(C+I+G);则有:TB=Y-A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模型及含义货币分析法认为国际收支不平衡是由货币市场的不平衡所引起的。

如果以MS表示名义货币的供给量,MD表示名义货币需求量,则从长期来看有:MS=MD而一国的货币供给总量为:MS=D+R则有:R = MD - D该公式是货币分析法的基本方程式。

结论1,MD>D 国际收支顺差;MD<D 国际收支逆差。

2,国际收支问题实际上反映的是实际货币余额(货币存量)对名义货币供应量的调整过程。

当国内名义货币供应量与实际经济变量(国民收入、产量等)所决定的实际货币余额需求相一致时,国际收支便处于平衡状态。

对贬值效应的分析•MD=pf(y, i)=Ep* f(y, i)•其中:E—本币衡量的外币价格(直接标价法),p* —国外价格水平本国货币贬值,E值上升,由此引起国内价格p=EP上升,则MD相应地上升,从而使得国际收支发生顺差结论:贬值引起贬值国国内价格上升,实际货币余额减少,从而对经济具有紧缩作用。

货币贬值若要改善国际收支,则在贬值时,国内的名义货币供应不能增加外汇:静态概念:外国货币或以外国货币表示的能用来清算国际收支差额的资产动态概念:指国际汇兑,即人们通过特定的金融机构将一种货币转换成另一种货币,并把它汇寄给国外债权人来了结国际间债权债务关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