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反复吟诵,体会诗人在诗中蕴含的感情,感受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目标1、2.
教学难点:目标2.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
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他就是陶渊明,今天我们就来品读他的《饮酒》。
二、明确学习目标
三、作者、作品及写作背景介绍:
1、走近作者:○1陶渊明其人: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人。
东晋诗人、辞赋家、散文家,青壮年时,曾做过江州祭酒和参军一类的小官,但时间都很短,后任彭泽县令,终因不满官场黑暗,又不肯迎合权贵,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41岁归隐田园。
他在诗文中着力表现在田园生活的怡然自得之乐,开创了田园诗派,田园诗派创始人,被称为“百世田园之主,千古隐逸之宗”。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陶渊明其事:不为五斗米折腰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陶潜传》:"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
"
主要讲陶渊明任县令时,有一天有个官要来,别人就劝他穿戴整齐,迎接那个官,他本来就是个向往自由随性的人,就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后来辞官,隐居山林,这个词主要是说陶渊明有骨气,不趋炎附势的性格。
2、作品介绍
《饮酒》是陶渊明弃官归隐后陆续写成的一组五言古诗,为酒后即兴所作,大多直抒胸臆,挥洒真情,实际上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这组诗共20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格调最为闲雅有致。
写诗人如何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四、诗韵朗读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注意朗读时的语调、语气、节奏处理)
3、学生朗读、背诵。
五、画面再现——理解诗意
1、结合课前预习,翻译诗句。
2、有疑问之处圈点勾画出小组讨论,然后小组展示。
3、解释加点词语。
①结庐
...世俗往来的纷扰..在人境
..盖房子人世间②而无车马喧
③问君.何能尔.陶渊明自称这样,如此④悠然
..见南山悠闲自得的样子
⑤山气.日夕
..还一起
..佳气象,景色接近黄昏的时候⑥飞鸟相与
⑦欲辨.已忘言辨析
4、翻译诗歌
住在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没有世俗往来的纷扰。
问你怎样能做到这样呢?心高志远,住处自然偏僻宁静。
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悠然自得抬起头看到了南山。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来。
这里边有自然的意趣,想要辨析,却早就忘了该怎样用语言表达。
六、合作探究——品读诗歌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
“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
“而无车马喧”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人,看淡了功名利禄,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
2、“心远地自偏”中的“远”的对象是什么?
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
3、诗人笔下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田园风光?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致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
篱笆、菊、山、鸟、日、人景,由远及近,构成了一幅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的图景,表达诗人回归自然后的悠闲自得的心境。
4、写隐居的闲适生活为何偏采“菊”?“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陶渊明爱菊,寄寓了自己孤芳自赏、高洁傲岸的品格;他也爱采菊悠然自得的生活,包含着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世俗、回归自然的志趣。
5、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字改为“望”字?为什么?
不能。
“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
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思,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6、“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
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7、“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的“真意”是什么?
“真意”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8、结合所学的诗句,说说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①语言朴素自然。
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清新自然。
②情、景、理三者紧密融合。
诗人写了南山幽静秀丽的景,以及自己不受尘俗干扰、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领悟出万物各得其所的自然理趣。
最后用理语作结。
七、小结感悟——领悟诗道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2、千年历史,岁月悠悠,多少帝王将相,零落成泥,唯有那些优美的文字,依旧镌刻人心。
让我们在语文这一方天地中诗意的栖息,像千年前的陶翁去品味人生的悠然!
八、布置作业
1.完成导学案上的练习。
2.背诵并默写《饮酒》其五。
3.有兴趣的同学收集并阅读陶渊明的其他作品,如《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等。
板书设计:
知:背景文意
析、赏:尔心静→境自静
心远——骨气
悠然——飘逸之梦景即情↓
真意——髓(自然)呼吁归隐
评:景、情、意、理合一
闲适、自得(孤傲)
启:有追求、爱自然、回归心灵家园
设计者:侯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