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曾国藩

览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曾国藩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藩便是其中之一。

被称为“修身齐家治国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1811-1872年),湖南双峰县人,初名子城,字伯涵,字涤生,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素有湘军之父之称。

清朝军事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

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他的人生,他的智慧,他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几代中国人,以至他虽已去世一百余年,提起曾国藩,人们仍然津津乐道。

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览一之修身
曾国藩他克已唯严,少年便立下远大志向,6岁时入塾读书,勤奋好学,坚持不懈。

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道光十八年(1838),虚岁28岁时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步地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

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这样坚韧不拔地沿着这条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

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当然他依然奉行自己所“忍”以自勉,他曾夜读《荀子》三篇,四时即醒,又作一联“天下无易境天下无难境,终生有乐处终生有忧处”至五更,又改作二联,一云“取人为善与人为善,乐以终生忧以终生。

”一云“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

曾国藩的日课十三条
一、主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

无事时,心在腔子里;应事时,专一不杂)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片刻,来复仁心,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点完,断不看他书。

东翻西阅,都是徇外为人)
五、读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欲、节劳、节饮食)
九、写日记(须端楷,凡日间身过、心过、口过,皆一一记出,终身不间断)
十、日知所亡(每日记茶余偶谈一则,分德行门、学问门、经济门、艺术门)
十一、月无忘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二、作字(早饭后作字。

凡笔墨应酬,当作自己功课)
十三、夜不出门(旷功疲神,切戒切戒)
览二之齐家
曾国藩齐家集中表现在他对家人的《家书》中,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

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

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象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曾昭抡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览三之治国平天下
清朝中末期,社会动荡不安外有各帝国主义侵虐者的虐夺内有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起义,清廷统治岌岌可危,然曾临危受命为苟延残喘的清廷延续了寿命,咸丰二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

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

因此,清政府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革命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

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政府给予寻求力量镇压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后称为湘军。

湘军将帅之廉勇,军纪之严明,是其勇猛善战的重要原因,亦使湘军威震天下。

由此,战乱各省纷纷赴湖南募勇招兵,蔚然成风,后人有“天下无湘不成军”之说。

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

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曾国藩知人善用,并以身作则遵守军纪,大军所到之处百姓皆“各行其是”,八本之一的“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便可能总结于湘军剿灭太平天国这一时期。

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国军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

曾国藩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1864年,湘军在其弟曾国荃的率领下攻下天京,成为镇压太平天国的功臣。

后世之评
曾“匡救时弊”、整肃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我的老师实在厉害,我拜过的老师很多,没有一个像他这样善于教导人的,随时、随地、随事都能有所指示。

---李鸿章
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有办事之人,有传教之人。

前如诸葛武侯,后如孔、孟、朱、陆、王阳明等是也。

宋韩、范并称,清曾、左并称。

然韩、左办事之人也,范、曾办事而兼传教之人也。

------毛泽东
蔡锷将军对曾氏以爱兵来打造仁义之师的治兵思想推崇备至:“带兵如带子弟一语,最为慈仁贴切。

能以此存心,则古今带兵格言,千言万语皆付之一炬。


蒋介石多次告诫他的子弟僚属:“应多看曾文正,胡林翼等书版及书礼”,“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他审订《曾胡治兵语录注释》时说:曾氏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在黄埔军校,他以曾国藩的《爱民歌》训导学生。

他说我认为曾、左能打败洪、杨是他们的道德学问、精神与信心胜过敌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