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案

必修四文言文复习教案

注:①长沮,桀溺,都是当时的隐士。耦(ǒu),古代的一种耕作方法,即两个人在一起耕地。②以,与。③耰(yōu),播种以后,用土盖上。④斯人之徒,即人群。
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乃尔是过与?
(2)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
(3)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4)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6)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2)吾恐季孙之忧,,。
(3)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4)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5),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6)剑阁峥嵘而崔嵬,,。
(注:5、6为2012江苏高考语文试题)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刚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2)无失其时()
(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填然鼓之()/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然而不王者()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然而不王者/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而不知发
(2)连词,表并列。固而近于费/不患寡而患不均/而在萧墙之内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4)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2、特殊词义
(1)何以伐为()
(2)盖均无贫()
(3)则修文德以来之()
(4)河内凶()
(5)邻国之民不加少()
(6)数则安之()/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2)名词作动词。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A.是社稷之臣也这
B.则修文德以来之整治
C.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指孔子
D.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主祭蒙山的人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危而不持,颠而不扶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B.后世必为子孙忧何以伐为
C.而在萧墙之内也是社稷之臣也
D.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8)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日:“非我也,兵也。”
【课外拓展】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长沮、桀溺耦而耕①。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弱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②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③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④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教学课题
必修四文言文专题复习学案
教学目标
1.掌握并积累重要的文言文实词和虚词。
2.掌握本文出现的通假字、词类活用和特殊文言句式。
教学重点
掌握文中重要的文言实虚词等文言知识。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教学过程
教师主导活动
学生主体活动
修改、备注
第一课时
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
【名句默写】
(1)危而不持,颠而不扶,?
(4)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
(5)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
(6)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女戴,介词宾语后置)
(7)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8)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课堂演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1)动词,成为。后世必为子孙忧
(2)语气词,表反问。何以伐为
6.也
(1)语气词,表判断。是社稷之臣也
(2)句中语气词。丘也闻有国有家者
(3)句末语气词。今由与求也
7.以
(1)介词,用。何以伐为
(2)连词,表目的,相当于“以便”。则修文德以来之
8.于
(1)介词,对。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2)介词,从。虎兕出于押
(3)介词,在。龟玉毁于椟中
三、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非我也,岁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然而不王者,末之有也(“……者,……也”,表判断)
2.疑问句
(1)求!无乃尔是过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2)何以伐为(疑问代词“何”与句末语气词“为”,表反问)
()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王)则日:“非我也,岁也。”()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2)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寡人之于国也/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3)衬音助词,无义。填然鼓之/树之以桑
⑷代词,作宾语成分申之以孝悌之义(指代百姓)/未之有也(代前面所说的事)/夫子欲之(它)/既来之,则安之(代远人)
4.且
(1)连词,而且,并且。且在邦域之中矣
(2)连词,况且。且尔言过矣
5.为
(3)是谁之过与(疑问代词“谁”与疑问语气词“与”,表疑问)
(4)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疑问代词“何”与“也”连用,表疑问)
(5)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代词“何”与“如”连用,表疑问)
(6)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疑问代词“何”在此表示反问)
3.省略句
(1)省主语:
(3)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语,表修饰。弃甲曳兵而走()
(4)连词,表承接。或百步而后止()
2.其
(1)指示代词,相当于“那”“那里”。则移其民于河东()
(2)代词,作定语成分移其粟于河内(代河东的)/无失其时(它们的)
3.之
(1)助词,的。是社稷之臣也/是谁之过与/吾恐季孙之忧/而在萧墙之内也/察邻国之政/王道之始也
()既来之,则安之。()
(2)省宾语:
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3)省代词: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倒装句
(1)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
(3)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