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柴油的研究进
2020/4/29
2.2.3 油脂加氢脱氧异构 油脂加氢脱氧异构是动植物油为原料,经过加氢脱氧
和临氢异构化两步法制备生物柴油。加氢脱氧过程与油脂 直接加氢脱氧条件相近,异构化是在Pt/ZSM- 22/ Al2O3 或Pt/SAPO- 11/SiO2 等催化剂作用下,将正构烷烃进行 异构化制的异构化烷烃,从而提高产品的低温流动性。
➢ 全细胞法 直接利用微生物胞内脂肪酶作为催化剂利于反应后产
物的分离及细胞的回用,但存在传质阻力的问题。因为在 脂肪酶不泄漏到胞外的情况下,反应底物需要通过细胞壁 进入细胞内与酶结合,因此细胞的通透性是影响传质阻力 的主要因素。
2020/4/29
1.2.3 超临界法
当流体的温度和压力处于临界温度和压力时,气态和 液态将无法区分,物质处于施加任何压力都不会凝聚的流 动状态,那么流体就是处于超临界状态。在超临界状态下, 植物油与甲醇相溶性提高,反应在近似均相的条件下进行 酯化交换。超临界法反应速率较快,不使用催化剂,不污 染环境,但反应条件苛刻。
2020/4/29
➢ 液体脂肪酶法 液体脂肪酶通过催化双相( 油相/ 水相) 体系界面的转
酯/ 酯化反应而制备生物柴油。基于双相体系、油水界面 活化效应的特点,液体酶法催化制备生物柴油的反应速率 较快,不受底物、产物的扩散限制,产物、副产物易分离。 另外,液体脂肪酶生产工艺简单, 成本低廉。
2020/4/29
2020/4/29
➢ 加氢异构催化剂 正构烷烃的加氢异构降凝过程使用的催化剂是双功能
催化剂,既具有加氢-脱氢活性又有酸性活性。具有加氢脱氢活性的金属组分一般选自元素周期表中Ⅷ族和ⅥB族 元素,可分为贵金属和非贵金属,贵金属以铂和钯等为主, 多以金属单质形式使用;非贵金属主要有钼、镍、钴和钨 等,多以相互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的硫化物形态使用,这样能够提高催化 剂的活性和稳定性。在加氢异构化反应中,加氢-脱氢反 应在金属活性中心上进行。
➢ 固定化脂肪酶法 利用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制备生物柴油是非水酶学理论
应用于实践的典型实例,也正因为如此,固定化脂肪酶催 化制备生物柴油具备非水介质中酶催化的优势: 可防止冻 干的酶粉在反应过程中发生聚集从而增大酶与底物的接触 面积;产物容易纯化;有利于酶的回收和连续化生产;酶 的热稳定性及对甲醇等短链醇的耐受性显著提高;利用溶 剂工程可提高酶与底物油脂、甲醇的接触频率,从而提高 反应速率等。
1.2.2 酶催化法
酶催化剂是一种由活细胞生产的大分子,酶催化工艺 通常是多个顺序水解和酯化过程,即在酶催化环境下,三 甘酯先水解成二甘酯和脂肪酸,脂肪酸再和短链醇酯化合 成脂肪酸烷基酯,然后二甘酯再水解,再酯化直到完全酯 化成脂肪酸烷基酯。酶催化法生成生物柴油条件温和、醇 用量少、无污染等优点。
高的催化活性、对环境影响小,是碱金属氧化物中应用较 多的固体碱催化剂。
在常用的固体碱催化剂中,由于负载型固体碱有制备 简单、比表面积大、孔径均匀、碱性强等优点,使它成为 最受关注的一种催化剂。负载型固体碱的载体主要有分子 筛和氧化物。
分子筛是一种常用的固体碱催化剂载体;
以氧化物为载体的固体催化剂中,主要是以CaO、 Al2O3 和MgO 等为载体。
其活性中心具有极强的供电子或接受质子的能力,它有一
个表面阴离子空穴,即自由电子中心由表面O2- 或O2-- OH 组成。碱强度函数H0>26时称为固体超强碱。固体碱催化
剂可分为负载型固体碱和非负载型固体碱。非负载型固体 碱主要包括金属氧化、碱性离子交换树脂、粘土矿物等。
金属氧化物主要包括CaO、MgO 和氧化锶等,CaO 具有较
生物柴油的研究进展
什么是生物柴油??
生物柴油的主要成分 脂肪酸甲酯(FAME),是以可 再生资源(如油菜籽油、大 豆油、玉米油、棉籽油、 花生油、葵花子油、棕榈 油、椰子油、回收烹饪油 及动物油等)为原料而制成, 具备与石油柴油相近的性 能。
2020/4/29
生物柴油的化学组成
2020/4/29
2020/4/29
目前的柴油加氢降凝技术,比较成熟的技术有Exxon Mobil 的MIDW 技术和UPO的MQDUnionfining 技术中的异 构脱蜡技术,此外还有Shell 公司的SOD 技术,在国内, 抚顺石油化工研究院对加氢异构的研究比较成熟。
芬兰能源公司在2003年提出了通过脂肪酸加氢脱氧和 临氢异构化制备生物柴油的方法,该方法被称为 NExBTL(NextGeneration Biomass to Liquid)工艺。该 工艺工业生产装置于2007 年5月在芬兰南部建成投产,生 产能力达每年17 万t。用这种技术生产的生物柴油,与化 石柴油相比减少40%~60%的温室气体排放。
2020/4/29
2020/4/29
2020/4/29
3.2 制备方法 3.2.1 以微生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
微生物油脂又称为单细胞油脂,是由酵母、霉菌、细 菌和藻类等微生物在一定条件下,利用碳水化合物、碳氢 化合物和普通油脂作为碳源,在菌体内产生油脂。大部分 微生物油脂的脂肪酸组成和一般植物油相近, 以C16和C18 系脂肪酸为主。
与由石油制备的普通柴 油相比,生物柴油是一种 清洁的可再生资源,它有 高十六烷值;硫和芳烃含 量低,污染少;分子中还 含有氧,有助于燃烧,降 低了CO 的排放量;还具有 较高的闪点,使用较安全; 具有较好的低温启动性。
2020/4/29
2020/4/29
可再生资源原料
2020/4/29
2009 – 2022 指令需求
目前,能源问题已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生 物柴油作为一种可再生,对环境友好的清洁燃料,必将成 为石化燃料的理想替代能源。
从二十世纪70年代至今对生物柴油的探索,已经出现 了多种制备工艺。第一代生物柴油工艺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第二代生物柴油技术已经投入到工业生产。但是生物柴油 的需求量不断增长,使用动植物油制备生物柴油与人类生 活用油相竞争,所以我们开始研究廉价的原料。目前,各 国开始研究第三代生物柴油,从而解决生物柴油的局限性, 降低生物柴油的制备成本。
2.2.2 油脂直接加氢脱氧 油脂直接加氢脱氧是在高温高压下油脂深度加氢过程,
羧基中的氧原子与氢结合成水分子,而自身还原成烃,使 用的催化剂是经过硫化处理的负载型Co-Mo和Ni-Mo加氢催 化剂。
加氢脱羧工艺是另一种机理的油脂的加氢脱氧过程。 油脂或其衍生物脂肪酸、脂肪酸酯等能在适当的条件下脱 去羧基,避免大量的氢气消耗,得到的脂肪烃减少一个碳 原子。
2020/4/29
生物柴油的分类
目前,生物柴油主要是通过酯交换法生产第一代生物 柴油,即通过植物油、动物油脂、餐饮废弃的地沟油等原 料中的脂肪酸甘油三脂与低分子的醇发生酯交换反应,生 成脂肪酸单质。第二代生物柴油即通过动植物油脂为原料 通过催化加氢工艺生产的非脂肪酸甲酯生物柴油。第二代 生物柴油结构与石化柴油更加接近,而且具有优异的调和 性能,较低的密度和黏度,并且具有高的十六烷值和更低 的浊点。因为二代生物柴油制备的材料仅限于油脂,研究 者又对非油脂类和微生物油脂进行试验并成功研制了生物 柴油,这被称作第三代生物柴油。
2020/4/29
2020/4/29
第二代生物柴油、第一代生物柴油和0#柴油主要性能对比
2020/4/29
第三代生物柴油
3.1 定义 对非油脂类和微生物油脂进行试验并成功研制了生物
柴油,这被称作第三代生物柴油。
从原料方面看, 第二代生物柴油较第一代生物柴油没 有明显进步, 但第三代生物柴油拓展了原料的选择范围。 第三代生物柴油从原来的棕榈油、大豆油等油脂拓展到高 纤维含量的非油脂类生物质和微生物油脂。目前,主要有 两种技术:(1)以微生物油脂生产生物柴油,(2)生物 质气化合成生物柴油。
2020/4/29
➢ 加氢脱氧催化剂 油品的加氢脱氧反应使用的催化剂大多为贵金属催化
剂,如Pt、Pd 和Rh 等,但是由于加氢脱氧的大规模工业 化要求,所以使用贵金属作为催化剂是不经济的。
加氢脱氧催化反应与加氢脱硫反应的机制相似,硫化 的Ni-Mo/Al2O3和Co-Mo/Al2O3催化剂在加氢脱氧的催化过 程中也得到了多方面的关注。目前的加氢脱氧催化剂很大 程度上就是在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2020/4/29
主要内容
1.第一代生物柴油 1.1 定义; 1.2 制备方法:酸碱催化法、酶催化法和超临界法;
2.第二代生物柴油 1.1 定义; 1.2 制备方法:掺炼法、加氢直接脱氧法和加氢脱氧异 构法;
3.第三代生物柴油 3.1 定义 3.2 制备方法:微生物油脂法、生物质气化合成法。
4.展望
2020/4/29
第二代生物柴油
2.1 定义
通过动植物油脂为原 料通过催化加氢艺生产的 非脂肪酸甲酯生工物柴油。
第二代生物柴油是以动植物油脂为原料,通过催化加 氢技术作加氢处理,从而得到类似柴油组分的烷烃。动植 物油脂主要是脂肪酸三甘酯,脂肪酸链长度一般是C12~24 以C16~C18 居多。油脂中典型的脂肪酸包括饱和酸(棕榈 酸)、一元不饱和酸(油酸)和多元不饱和酸(亚油酸), 不饱和脂肪酸多为一烯酸和二烯酸。
15
固体酸是有给出质子和接受电子对的固体,它的活性
中心是Bronsted 酸活性中心和Lewis 酸活性中心。对于 特定的化学反应有的是B酸中心起主要作用,有的是L酸起 主要作用,或者是二者协同作用。固体酸催化剂按照其组 成可分为:杂多酸型、复合固体酸、沸石分子筛固体酸、 无机酸盐和树脂型固体酸。目前在固体酸中研究较多的是 无机酸盐类的超强酸催化剂,尤其是硫酸盐水合物。SO42(S2O82-)/MxOy型固体超强酸主要包括:SO42- /ZrO2、 SO42-/TiO2 等。
➢ 碱催化剂
传统的酯交换反应常使用均相碱催化剂,均相碱催化 剂主要包括甲醇钠、NaOH、KOH、Na2CO3 和K2CO3 等,该方法 主要影响因素是醇油比、温度及催化剂的用量等。使用均 相碱催化剂可以缩短反应时间,较低的反应温度,催化剂 有较好的活性,而且转化率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