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xiaohaoyu1982@一、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我们周围情境的力量的科学,尤其关注我们是如何看待他人,如何影响他人的。

社会心理学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和群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个体过程== 社会知觉,,社会态度人际过程-----吸引与亲密,,人际交往群体过程==攻击和亲社会行为,,从众与服从社会知觉的内容自我知觉==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吸引的影响因素:个人特质相似性互补性熟悉性接近性亲密的影响因素:依恋公平自我表露沟通攻击行为:任何试图伤害或危害他人的行为亲社会行为:任何自发性地帮助他人或者有意图地帮助他人的行为从众效应是指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而怀疑、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等,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三、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方法重点回答问题观察法描述现象的本质是什么?相关法预测知道了x,能预测y吗?实验法因果变量x是变量y的原因吗?在当代心理学研究中,实证主义的方法因其科学性占据着主要地位。

观察法:描述社会行为观察法:研究者观察人们的行为,并对其测量值或行为印象加以记录的一种方式。

观察法包括参与观察法和档案分析法。

参与观察:观察者与被观察者之间会产生互动并尽量不对情境进行任何改变。

档案分析法:观察法的一种形式,由研究者考察一个文化中所积累的文件记录或档案(如日记、小说、杂志、报纸等)。

观察法的局限1不同的观察者观察到的内容不一样2局限于特定群体、情境或某种特定类型的活动上3只能对行为进行描述,而无法推论因果关系。

4某些特定行为很少发生相关法:预测社会行为相关法:系统地测量两个或多个变量,继而评估其关联性的方法。

调查:相关法常用技术,选取一些人作为样本,询问其态度或者行为的研究方式。

相关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借此可以判断一些难以观察到的变量之间的关系。

可以收集到更多的资料.缺点:相关不等于因果实验法:回答因果问题实验法:将参与者随机分派到不同的情境中,并确保除自变量外其它条件一致,借此探讨自变量所产生效果的一种研究方法。

自变量:研究者操纵或改变的变量,目的是了解其是否会对其它变量产生影响。

因变量:研究者所测量的变量,目的上了解其是否会受到自变量的影响。

实验法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可以探询因果关系缺点:通常使用实验室情境设置社会知觉的含义社会知觉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某个个体或某个群体)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社会特征和社会现象)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的内容1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2自我知觉3 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第一节对他人知觉——印象形成印象形成(impression formation)就是把一个人若干有意义的特征加以综合、概括,形成一个具有结论意义的特性。

一、印象形成过程的要素1、外表2、非言语线索3、行为不同的面部表情情绪类型面部表情愉快笑、嘴朝外上扩展,眼环形皱纹愤怒皱眉,眼睛变狭窄、咬紧牙关,面部发红悲哀哭,眼、眉拱起,嘴朝下,流泪,啜泣恐惧眼睛发愣,脸色苍白,发抖、竖毛姿态表情:除颜面以外身体其他部分的表情动作语调表情:情绪发生时在语言的音调、节奏和速度方面的变化二、印象形成过程中信息加工整合的方式1、安德森的平均模型认为人们把所获得的信息加以平均以获得对他人的总体评价。

2、累加模型指人们对他人片断信息的整合方式是累加的而非加以平均.3、加权平均模型人们形成整体印象的方式是将所有特质加以平均,但对较重要的特质给予较大的权重三、印象形成过程中的心理效应1首因效应2近因效应3晕轮效应4刻板效应5首因效应首因效应是指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第一印象对人的认知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首因效应第一印象比较持久,是最鲜明的、最牢固的。

第一印象不是不可改变的。

局限性:1形成会不同程度地受到周围不同环境或事物的影响2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有可能歪曲被观察对象的印象3会形成“先入为主”的印象如何与陌生人建立良好第一印象?SOLER模式(G Egan艾根)S(squarely): 表示坐姿或站姿要面对别人O (open): 表示姿势要自然开放L (lean):表示身体要微微前倾 E (eye-contact): 表示目光接触R (relax): 表示放松表现“我很尊重你,对你很有兴趣,我内心是接纳你的,我也不紧张,比较轻松”的印象。

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的印象形成起较强作用的现象。

认知者在与陌生人交往时,首因效应起较大作用,而与熟人交往时,近因效应则起较大作用。

对于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有时可起弥补作用。

晕轮效应(光环效应)评价者对一个人多种特质的评价往往受其某一特质高分印象的影响而普遍偏高,就象一个发光物体对周围物体有照明作用一样。

晕轮效应一般产生在不熟悉的人之间或者伴随有严重情感倾向的人之间,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

最能产生晕轮效应的是外表。

晕轮效应是很难避免的,它是人们快速认识他人的一种策略、方式,但有时却可能会产生有害的结果。

平均判刑(年)罪名吸引人的不吸引人的控制组欺诈5.45 4.35 4.35偷窃2.80 5.20 5.10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刻板印象的形成1一是个人的亲身经验:当人们第一次与一个群体接触时,他们与一两个成员的互动就构成了刻板印象形成的基础。

2二是社会学习:从父母、老师、同学、课本及大众媒体习得而来。

四、社会知觉偏差1代表性直觉判断2可得性直觉判断3锚定效应4反事实思维代表性直觉判断代表性直觉判断指人们凭经验已经掌握了一些事物的“代表性特征”,当面对不确定的事件时,我们往往根据其是否出现了某一特定事物的“代表性特征”来进行判断。

可得性直觉判断可得性直觉判断是指人们在形成判断的过程中往往会根据可记忆的、明显的和常见的例子和证据进行判断,即使是在他们拥有有关的信息的情况下也是如此。

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评估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初始参照值,这个初始参照值像锚一样制约着评估结果。

反事实思维个体对不真实的条件或可能性进行替换的一种思维过程。

结果的接近性:指个体在事后知觉到的实现某一目标的难易程度。

第二节自我知觉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

一、自我概念——我是谁?生理自我:自己的生理状况,如身高、体重、相貌、年龄等心理自我:自己的心理特征,如气质、性格、能力、情绪、兴趣爱好、人生观等社会自我:自己的社会状况,如在团体中的角色、地位、权利、义务等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自我认识的途径)1他人的反馈2反射性评价3自我观察和内省4社会比较二、自我知觉的偏差——自我服务偏差1对积极和消极事件的解释把成功归结于自己的才能和努力,却把失败归咎于诸如“运气不佳”“问题本身就无法解决”这样的外部因素。

2与他人相比,认为自己更好在多数方面,大部分人都觉得自己比平均水平更高。

伦理道德:大多数生意人认为自己比一般生意人更道德(1968和1977)。

工作能力:大多数外科医生认为自己患者的死亡率要低于平均水平。

驾驶技术:多数司机——甚至大部分曾因车祸而住院的司机——都认为自己比一般司机驾车更安全且更熟练3盲目乐观对未来的生活事件盲目乐观开车人都知道酒后开车很危险,但大多数的人都觉得别人酒后开车可能会出车祸,但是自己喝了酒以后却是可以控制住的。

多数美国的大学生认为他们将比保险公司预测的死亡年龄多活十年左右。

4虚假同感效应高估与你的行为及态度有相同特点的人数的倾向性三、自我展示人们有一种自我表达的动机,即人们试图通过自己的行动来表达与反映自己对自己认识1虚伪的谦逊(自我贬低)人们对外的自我展示和他们的自我感觉是不同的2自我妨碍有时人们通过设置障碍来阻挠自己获得成功。

这种行为决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己的行为。

而恰恰是为了达到保护自己的目的。

3印象管理个体以一定方式去影响他人对自己的印象,即个体进行自我形象的控制,使他人对自己的印象符合个体期待。

第三节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归因就是人们利用信息对自己及他人行为的原因加以推断的过程。

一、何时归因1、当出乎意料的、不寻常的事发生时2、负性的事件二、归因理论我们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时,通常会判断行为是出自个人的内在原因还是外在的环境因素。

内因—个体自身的原因如人格、品质、动机、态度、情绪、能力、努力等。

外因—个体自身之外的原因如环境因素、运气、任务难度、他人帮忙等。

凯利的三维理论要找出行为的原因,主要使用三种信息:此人行动的一贯性:是不是总是表現出这样的行為。

多数人行动的一致性:不同的人在相同的情境下都有相同的行为或反应。

行动的独特性:对其他对象是否也以同样的方式做出反应。

一贯性:小花平时从不缺课。

一致性:清明节放假的前一天,班上有一半以上的同學逃课。

独特性:小花只有语文课缺课,其他课都照常上了。

三、归因偏差基本归因错误我们在判断他人行为时,往往会低估外在环境的影响,而高估内在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行动者与观察者的归因分歧观察者倾向于做内部归因,强调行动者内在特征的作用;行动者倾向于做情境归因,强调情境的作用。

社会态度一、态度的定义态度的概念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

态度的成份A、态度的情感成分人们对态度对象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以及由此引发的情绪情感,情感因素是态度的核心与关键。

B、态度的行为意向人们对态度对象所预备采取的反应,具有准备性质。

C、态度的认知成分是指对外界对象的心理印象,包含有关的事实、知识和信念。

二、特殊的态度——偏见偏见的定义偏见是一种态度,是人们依据有错误的和不全面的信息概括而来的、针对某个特定群体的否定的态度。

偏见的认知成分——刻板印象偏见的情感成分——傲慢或敌意等偏见的行为意向——歧视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

常见的偏见涉及到性别和种族等.偏见的影响刻板印象威胁当你置身于别人都预期你会表现得很差的情境当中,你的焦虑可能会使你证实这一信念。

媒体也能激起刻板印象威胁。

偏见的影响影响他人的行为——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的偏见也影响他人实际的行为表现,使对方按照自己的偏见去表现行为。

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从一个小学的几个班里随机选择了一些学生,告诉他们的老师说,这几个学生智商很高,很聪明。

几个月后,这几个学生的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老师对他们的品行方面也做了比较好的评价。

减少偏见和歧视的方法1对抗刻板印象2平等接触3创造消除偏见的环境三、态度与行为的关系1、态度对行为的影响1形成新的行为2改变旧行为3预测人的行为态度在下列情况下更能预测我们的行为:1如果把“其他因素的影响”最小化2如果态度与预测的行为紧密相关3如果态度是强有力的2、行为对态度的影响登门槛技巧当个体接受了一个小的要求后,为保持形象的一致,他更可能接受一项重大、更不合意的要求,这叫做登门槛效应,又称得寸进尺效应接受小的要求改变了个体对自己的态度低价技术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很好的条件,人们对此做出决定后再把原本好的条件拿走,人们还是会坚持先前的决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