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工程概况 (2)
二、沉降观测目的 (2)
三、观测依据和一般规定 (2)
四、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3)
五、观测精度 (3)
六、沉降观测频次 (3)
七、观测注意事项: (4)
八、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4)
隧道沉降观测方案
一、工程概况
本标段共有双线隧道2座,全长1191m,其中L≤1km隧道一座,610延米,1km≤L≤2km隧道一座581延米。
隧道设计概况详见表表2-1隧道设计概况。
表2-1 隧道设计概况
级,二次衬砌采用C35钢筋混凝土,仰拱填充采用C25混凝土,初期支护采用C25喷射混凝土,沟槽身采用C30混凝土,盖板采用C35钢筋混凝土。
正洞采用复合式衬砌,初期支护为锚喷结构,软弱围岩采用超前大管棚、小导管预支护、型钢钢架等加强措施,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模筑衬砌。
二、沉降观测目的
通过对隧道工程的沉降观测资料进行分析,预测工后沉降,提出加速路基沉降的措施,确定无砟轨道的铺设时间。
三、观测依据和一般规定
观测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 J962-2009;
《客运专线无碴轨道铁路工程测量暂行规定》铁建设〔2006〕189号。
一般规定:1、无砟轨道铺设前,应对隧道基础沉降作系统的评估,确认工后沉降符合设计要求。
2、隧道主体工程完工后,变形观测期原则上不应少于3个月。
观测
数据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
期。
3、评估师发现异常现象或对原始记录资料存在疑问,应进行必要的
检查。
四、观测点的布置和要求
1、隧道内一般地段沉降观测面的布设根据地质围岩级别确定,一般情况下Ⅲ级围岩每400m、Ⅳ级围岩每300m、Ⅴ级围岩每200m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地应力较大、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和复杂地质区段适当加密布设。
2、隧道洞口至分界里程范围内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3、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应至少布设两个观测断面,观测断面分别位于洞门明洞交界处、明暗交界处、围岩变化段及变形缝位置5m。
4、隧道洞口若有基础换填段落,该段落内至少布设一个观测断面。
5、隧道工程完工后,每个观测断面在相应于两侧边墙处设一对沉降观测点,原则上设于高于盖板0.3m处。
观测点埋设参照图4-1进行。
五、观测精度
沉降水准的测量精度为±1mm,读数取位至0.1mm。
六、沉降观测频次
(1)沉降观测的开始时间是在仰拱施工结束后立即进行,至隧道沉降稳定,进行定期观测并详细记录观测资料、绘制沉降时程曲线。
(2)变形观测一般不少于3个月,当观测数据部不足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适当延长观测期。
沉降观测时间分为二个阶段:
a、第一阶段是隧底工程完成后。
b、第二阶段是无砟轨道铺设后。
每阶段的沉降观测在开始时可一般每周观测一次、以后可根据两次观测的沉降量调整沉降观测的频度,但2两次的观测沉降量不宜大于1mm,具体见表6-1.沉降稳定后可不再进行观测。
表6-1 隧道基础沉降观测频次表
1.每次观测前要对仪器进行检查并作出记录,每次观测尽量使用同一台仪器,固定观测人员,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在基本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观测。
2.各种原始测量记录必须真实可靠,并有可追溯性,计算成果和图表清晰,严格实行签名制度,并妥善保存。
3.参加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方可上岗。
4.在现有二等水准测量的基础上,统筹考虑距离、条件等因素增设水准点,除要求牢固外,前后要闭合在二等网上。
增设的水准基点每个月要和二等水准点校核一次。
5.各项目部、施工架子队要成立专门的观测小组,负责检查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组内要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奖罚分明。
6.人工测量数据,必须在当天输入计算机,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备份。
沉降资料及时输入沉降观测管理信息系统,以保证各相关单位在观测过程时时监控。
八、评估方法及判定标准
(1)观测资料整理
①采用统一的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
②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线。
(2)分析评估前应收集下列资料:
①隧道基础沉降观测资料。
②隧道地段的线路设计纵断面、工程地质纵横断面图、地质勘查报告、设计图纸和说明书、沉降计算报告(包含设计沉降值与实践的曲线关系)等相关设计资料。
③隧道开挖地质描述及开挖围岩分级记录、V级围岩地段基底承载力检测情况、施工监控量测资料、仰拱施工分项工程验收记录等施工资料。
④施工质量控制过程和抽检情况等监理资料。
(3)评估方法与评估标准
①隧道内无砟轨道铺设条件的评估应根据有关设计、施工和监理的资料及交接检验和复检的结果进行综合分析。
②隧道基础的沉降预测评估方法采用曲线回归法,常用方法有:双曲线法、固结度对数配合法(三点法)、抛物线法、指数曲线法、修正指数曲线法、沉降速率法、星野法、泊松曲线法等曲线拟合方法推算工后沉降。
③地质条件较好、沉降趋于稳定且设计实测沉降总量差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无砟轨道铺设条件。
④预测的隧道基础工后沉降值不应大于15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