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量培训资料
17
三、计量标准器具
简称计量标准,指准确度低于计量基准,用 于检定或校准其他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计 量器具。计量标准按法律地位、作用和管辖范围 的不同,分为社会公用计量标准、部门或企事业 单位使用的计量标准 ☺ 社会公用计量标准:指政府计量行政主管 部门组织或授权建立的作为统一本地区量值的依 据,在社会上实施计量监督具有公证作用的计量 标准。 ☺ 部门或企事业单位的计量标准:部门或企 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建立。
6
☺ 1977年5月我国正式加入国际米制公约组织,开 展国际计量技术交流与合作,参加国家计量基准 的国际比对。 ☺ 1977年5月27日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 量管理条例],计量工作全面整顿。 ☺ 1984年2月27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实 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 ☺ 1985年9月6日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将 计量事业推向新的发展阶段。计量法于1986年7 月1日实施。
计 量工作
基 础 知 识
计 量 监 督 处
二 零 零 四 . 七
1
内容目录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第四节 第五节 第六节 概述 法定计量单位 计量器具 量值传递量值溯源体系 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 商品量和社会公正计量行站的 计量监督 第七节 计量监督体制 第八节 工业计量
2
第一节. 概 述
一、计量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22
☺ 计量检定与校准的比较 a 计量检定是进行量值传递的重要途径,自上 而下,带有强制性,必须执行检定规程。校准是 自下而上,用户根据需要自主溯源,执行校准规 范。 b 计量检定的目的是确定计量器具是否符合法 定要求,校准的目的是确定计量器具(测量设备) 的示值误差。 c 计量检定的结果是要给出计量器具是否合格 的结论,出具检定证书或检定结果通知书,校准 是给出计量器具(测量设备)的误差,记录在校 准证书或校准报告上。
8
五、计量工作的发展趋势
☺ ☺ ☺ ☺ 科学计量向高度发展 法制计量向广度发展 工业计量向深度发展 深化量传体制的改革,建立健全量值 溯源体系,适应国家经济建设和全球 贸易的发展需要。
9
第二节.法 定 计 量 单 位
一、基本概念
☺ 计量单位(测量单位):为定量表示同种 量的大小而约定的定义和采用的特定量。 具有约定的赋予的名称和符号。
☺ 溯源性:通过一条具有规定不确定度的不间 断的比较链,使测量结果或测量标准的值能够与 规定的参考标准,通常是与国家测量标准或国际 测量标准联系起来的特性 。
21
二、计量检定与校准
☺ 计量检定:查明和确认计量器具是否符 合法定要求的程序。它包括检查、加标记 和(或)出具检定证书。
☺ 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测量仪器 或测量系统所指示的量值,或实物量具或 参考物质所代表的量值,与对应的由标准 所复现的量值之间关系的一组操作。
13
☺ 非SI单位(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 例:时间:分、时、天 长度:海里 速度:节 面积:公顷 质量: 吨
14
三、法定计量单位的推行
实行法定计量单位是统一我国计量制 度的重要决策。 1984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在我国统一 实行法定计量单位的命令],1995年颁布 [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经过二十年的 努力,我国在国民经济和科学技术各领域 普遍废除了市制、旧杂制、限制了英制单 位的使用,基本完成了国务院对推行法定 计量单位工作提出的目标和要求。 要继续作好法定计量单位的推行工作, 巩固成绩,稳步推进。
5
三、我国计量发展的沿革
☺ 1949年10月成立中央技术管理局内设度量衡处, 负责全国的度量衡管理工作。 ☺ 1955年1月成立国家计量局,直属国务院,全国 计量工作逐步开展。 ☺ 1959年6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 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我国的基本计量制度并 建立国家各种计量基、标准和计量机构 ☺ 1965年国家科委批准成立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 负责计量科研和量值传递工作。
18
四、标准物质
标准物质是已确定其中一种或几种特性量 值用于校准计量器具、评价测量方法或确定材料 特性量值 的物质。 按量值的定值准确度的高低分为一级和二级 标准物质;按其被定值的特性可分为化学成分标 准物质、物理或物理化学特性标准物质和工程特 性标准物质。 制造标准物质向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 申请办理制造计量器具许可证。
比对指在规定条件下,对相同准确度等级的 同类计量基准、计量标准或工作计量器具的量值 进行的相互比较。也指由两个或多个实验室,按 照规定的条件,对相同或相似的物品或材料在实 验室之间所进行的组份、性能和评价的测试的相 互比较。 通过比对来统一量值,是使测量结果趋向一 致的重要手段。 国际间国家计量基、标准进行比对,目的是 确定并互相承认国家计量标准的等效度,进而承 认各签署国家标准证书的有效性。
28
二、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制度
☺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实行许可证制度是政 府监控计量器具产品质量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制造、修理计量器具许可证制度包括申请、 受理、考核和发证以及随后的监督管理。 ☺ 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 1999年2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发文[政发41 号]发布首批重点管理的计量器具目录。其制造 许可证的申请、考核和发证工作国家局有具体规 定。 目录:电能表、水表、煤气表、衡器(不含 杆秤)加油机(含加油机税控装臵)、出租汽车 计价器。
定的一组基本单位和导出单位。
☺ 国际单位制:由国际计量大会采用和推
荐的一种一贯单位制。“SI” 是国际单 位 制的国际通用符号。
☺ 法定计量单位:由国家法律承认、具有 法定地位的计量单位。
11
二、我国的法定计量单位
☺ 计量法规定,国际单位制计量单位 (SI单位)和国家选定的其他计量单位 (非SI单位)为法定计量单位。非法定 计量单位应当废除。
15
第三节. 计 量 器 具
一、计量器具
☺a 单独地或连同辅助设备一起用以进行测量的器 具。见[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JJF1001-1998 6.1 b 计量器具是指能用以直接或间接测出被测对象量 值的装臵、仪器仪表、量具和用于统一量值的标 准物质,包括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工作计量器具。
见[中华人民共和国计量法实施细则] 第六十一条
例:长度单位 米 符号:m 定义:光在真空中于(1/299792458)s时间间 隔内所经路径的长度。这是1983年召开的第十七 届国际计量大会正式通过的 ,由于采用的是激光 稳频技术,米的复现准确度提高到10-10 — 10-11 甚至达到10-12量级。
10
☺ 计量单位制:为给定量制按给定规则确
31
四、计量器具的检定
☺ 检定分首次检定和后续检定二类。
a 首次检定是对未曾检定过的新计量 器具进行的一种检定。
b 后续检定是指首次检定后的任何一 种检定。
32
☺计量器具的检定分强制检定和非强制检 定 a 强制检定: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社 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 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 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 测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 实行强制检定。
23
三、计量检定机构
指从事计量检定工作的技术机构。计 量检定机构按照其职责和法律地位的不同 分为法定计量检定机构和一般计量检定机 构。 ☺ 法定计量检定机构:为实施计量监督 管理提供技术保证的技术机构。 ☺ 一般计量检定机构:指其他部门或企 事业单位根据需要建立的计量检定机构。
24
四、量值统一与比对
26
☺ 溯源等级图:一种代表等级顺序的框图, 用以表明计量器具的计量特性与给定量的 基准之间的关系。溯源等级图是对给定量 或给定型号计量器具所用的比较链的一种 说明,以此作为其溯源性的证据。
☺ 国家溯源等级图:在一个国家内对给定 量的计量器具有效的一种溯源等级图,它 包括推荐(或允许)的比较方法和手段。
注:有时也称国家计量检定系统表。
27
第五节 计量器具的监督管理
对计量器具的制造、销售、检定和使 用依法进行监督管理是计量立法的基本内 容和国家法制部门的主要职责。
一、计量器具新产品的型式批准和样机试验 计量器具新产品的型式批准和样机试 验是从设计环节开始进行质量监控的制度, 对避免产品先天不足具有重要意义。
19
五、工作计量器具
相对于标准计量器具而言,指直接用 于测量而不用于计量检定或校准的计量 器具。
20
第四节 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体系
一、量值传递与量值溯源
量值传递指通过对计量器具的检定、校准 或其他方式,将国家计量基准所复现的计量单位 量值由各级计量标准逐级传递到工作计量器具的 活动。量值溯源与量值传递互为逆过程。
25
五、计量检定系统表与“国家溯源等级图”
☺ 计量检定系统表指从计量基准到各等级计量 标准直到工作计量器具的检定程序(量值传递程 序)所作的技术规定,是计量技术文件。 计量检定系统表是建立国家计量基准和各等 级的计量标准,开展计量检定和校准,制定计量 检定规程和校准规范,组织量值传递和溯源的重 要技术依据。
☺ 计量是实现单位统一、量值准确可靠 的活动.
见:JJF-1001-1998通用计量术语及定义4.2
☺ ☺
计量的基本特征: 准确性、一致性、 溯源性、社会性、法制性 计量学:有关测量的科学。
注:1、计量学涵盖有关测量的理论和实践各个 方面。 2、计量学有时简称计量。 3、计量学曾称度量衡学或权度学。
☺ 测量设备:实现测量过程所必需的测量仪器、软件、 测量标准、标准样品(标准物质)或辅助设备或他 们的组合。 见[测量管理体系 测量过程和测量设备的要
求] GB/T 19022-2003/ISO 10012:2003 3.3
16
二、计量基准器具
简称计量基准,是在特定领域内复 现和保存计量单位量值,并具有最高计 量学特性,经国家鉴定、批准作为统一 全国量值最高依据的测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