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年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概述

近年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概述

近年来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研究概述广东省南海市和顺二中(528241)李建光17世纪发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世界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因此,这一事件成为我国中学历史教学中的重点内容之一。

同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史是我国史学界研究较多、分歧也较大的一个问题。

本文试图将国内史学界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中与中学历史教学相关的内容作一概述,以供教学参考。

一、关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保守的问题解放后,我国史学界受苏联史学的影响,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具有浓厚的保守性和不彻底性⑴其理由主要有:1.革命披着宗教外衣;2.在革命中,资产阶级与新贵族结成联盟;3.在土地问题上,革命使大量土地集中到大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手中,未能满足积极参加革命并成为主力军的广大农民的土地要求;4.在政权问题上,资产阶级与新贵族妥协,建立君主立宪制。

80年代以来,我国史学界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致形成以下几种观点: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说一些学者坚持传统观点,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守的。

黄振认为,一切革命的根本任务与最终目的都是摧毁陈旧过时的生产关系,具体到资产阶级革命,在政治上就是要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的统治,消灭封建专制和等级特权,实现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确立资产阶级统治;在经济领域,要取消一切封建义务,消灭封建土地所有制;在意识形态方面,使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占据统治地位。

他认为,衡量一个革命彻底与否就是要看完成这一任务的程度,而实现农民的土地要求以及革命后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是它的重要表现,由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未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因而革命不够彻底⑵。

有学者同意这一观点,认为衡量革命彻底与否,其标准是革命将封建主义摧毁到怎样的程度,是全部还是局部夺取了政权,即革命后所建立的是不是纯粹的资产阶级统治。

新贵族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主导作用,造成了这次革命的不彻底,具体表现为对封建制度的废除是有限度和保守的;资产阶级在国家政权中只是取得了部分权力,处在配角的地位上,革命后的英国社会中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⑶。

李其荣则以英国革命建立君主立宪制而认为英国革命保守,君主立宪制表明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对封建势力的让步,而且革命后在地主和资产阶级联盟中贵族占主导地位⑷。

2.对“保守说”的质疑许多学者对传统的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说提出了质疑。

刘宗绪认为,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是推翻封建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在评价资产阶级革命时,只能用这个标准去衡量。

他认为,多年来史学界以农民是否分到土地为衡量尺度,而不是以是否把封建土地所有制改造为资本主义所有制为解决土地问题的标准,实际上是忽视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任务。

至于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他认为,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都是资产阶级的政权,君主立宪制更符合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当时掌权的金融资产阶级是资产阶级中最成熟的阶层,由它建立统治权是历史的必然⑸。

刘祚昌认为,把光荣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作为立论的根据是站不住脚的,不能认为君主立宪制就一定比共和制保守。

用历史主义分析,君主立宪最符合当时英国历史的发展,正是随着君主立宪制的历史发展,在英国才开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巨大发展与改造⑹。

赵士国等认为,英国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制是历史进行合理选择的后果,是适应历史发展主流的进步事件,君主立宪制和共和制本身无优劣之分,革命后之所以建立君主立宪制,原因在于:a.英国历史上形成的限制王权的传统;b.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和社会阶级结构的特点;c.英国资产阶级同专制王权有过成功合作的历史经验;d.革命中建立共和制的尝试未成功;e. 英国民族心理的二重状况。

英国君主立宪制起了独特的历史作用,它使英国社会得以保持长期稳定,其基本原则也为近代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遵循,因此,不能把英国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制作为英国革命保守的论据。

⑺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保守的学者的一个重要依据是马克思在《评基佐<英国革命为什么会成功?英国革命史讨论>》中的一段评述,朱孝远从对照德文原文入手,指出:马克思并不是说英国革命是保守的,也没有用资产阶级和大土地所有者的“长期联盟”的存在来划分是“彻底革命”还是“保守革命”的意思。

⑻3.保守性与革命性并存有的学者从土地问题入手来论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指出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各个发展阶段,各个阶级集团都想按自身的利益去对待土地问题,但革命最终未能按资产阶级的民主方式去完成废除农民封建义务和实现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的任务,同法国革命相比不彻底。

同时,学者们又指出,尽管英国革命在土地方面较为保守,但也有显著后果:a.尽管革命不是按农民的意志和小私有者的愿望来解决土地问题,而是以土地立法的手段来消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对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这种政策虽具有片面性,但也具有革命性,它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扫清了道路;b.从土地所有权的转移来看,虽不及法国革命彻底,但它越过自由农民土地占有制,直接实现资本主义农场主的大土地占有制,加速了资本主义新方式对农村的渗透,为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土地经营方式具有历史进步性,便于扩大耕种面积,采用新的耕种方式,实现农业技术的变革。

⑼在讨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保守时,无论是承认革命保守的还是否认革命保守的学者都倾向于把英法两国革命相比较。

于是有学者指出,二者发生的时间相差100多年,资产阶级成熟程度不同,所处的历史条件、国内外环境各不相同,它们各自对自己的时代、对自己肩负的任务负责,这两次革命存在的具体差别,都是历史地、不依人们的主观意志而形成的,我们需要的是具体研究这些差别产生的原因和影响,而没有必要去划分孰优孰劣。

⑽返回本页页首二、新贵族的定义问题新贵族问题是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否保守这一问题相关联的,也是中学历史教学中需要廓清的一个概念。

我国史学界传统观点认为:新贵族是资本主义关系深入到英国各个部门的结果,是从封建贵族中分化出来的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经营农场的资产阶级化地主⑾。

顾晓鸣不同意这种观点,他认为新贵族的来源并不是从贵族中分化出来的,而主要是进入贵族阵营中的非贵族人物,新贵族只是一种“社会称呼”,他们实际上是一种多样成份的复合体。

⑿过去,史学界把英国绅士、骑士称为小贵族,而把有爵位的达官显贵称为大贵族。

侯建新认为,这与事实不符,骑士、乡绅、绅士与贵族有着完全不同的来源、发展过程、历史作用和历史命运⒀。

赵占伟认为,在英国,贵族的称号是不分等级、出身的,特别是亨利二世后,每个自由的土地所有者,每年收入20镑的,都必须接受骑士称号而进入贵族行列⒁。

还有人认为,新贵族就是有爵位和没爵位的资产阶级化的大土地占有者,它是英国历史上特定时期所特有的名称,是指15—17世纪资产阶级化的贵族,以区别于封建贵族,英国革命后,旧贵族事实上已消灭。

⒂返回本页页首三、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对其评价问题也是史学界关注的热点之一,我国史学界大致形成以下几种观点:1.否定说:蒋孟引先生认为,克伦威尔残杀国王并不是为了废除君主专制,而是要取而代之;对于议会和军队,他则使其成为自己的驯服工具;对人民则欺骗、控制和镇压,他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浪潮中固然起过积极的作用,但并没有真心实意满足当时的社会需要,最终导致了封建王朝的复辟,他并不是一个真正的革命者⒃。

王觉非认为,克伦威尔代表中等贵族和资产阶级的利益,一直对激进的民主主义纲领和共和制十分敌视,宁愿保存更多的像君主制等的封建残余,1649年把国王送上断头台等行动是与其一贯的政治信念相违背的。

⒄2.基本肯定说:有学者认为,17世纪英国革命的任务是扫清、摈弃并破坏封建社会的一切桎梏,建立资本主义和加速资本主义的发展,在这一新旧交替的动荡过程中,克伦威尔是新贵族和资产阶级意志的贯彻者和取得革命胜利的奠基者,他通过立法摧毁了封建土地所有制和传统的封建农业关系,从根本上破坏了英国的封建生产关系,促进了资本主义大农业经济的发展,也为工业革命准备了大前提,并且,他处死了查理一世,宣布共和,并利用手中的政权和有利时态,把革命扭回到君主立宪的轨道上来。

⒅3.有功有过,但功大于过:陈利今等认为,作为资产阶级革命家,克伦威尔坚持不懈地同反动势力作斗争,为英国革命的胜利立下了不朽功勋,作为革命元戎,他功不可没;但掌权之后,他镇压人民、入侵爱尔兰,使军队成为其独裁统治的工具,于是失去了人民的支持,为封建势力的复辟开辟了道路,因此,他镇压人民难辞其咎。

但总体说来,功大于过,瑕难掩瑜。

⒆还有人主张分段评价克伦威尔。

克伦威尔处于新旧交替的政治激荡中,对过去来说,他是激进的,要求改革,不是保守的封建王权论者;对未来,他是保守的,主张王权,不是激进的共和主义者。

他是一个历史矛盾性的人物。

⒇参考文献:陈祖洲:《回顾与展望:中国英国史研究十年(1981- 1990)》载《世界史研究动态》,1991年第10期。

注释:⑴林举岱:《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及其意义》,载《历史教学》1956年第8期;《英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特点》,载《历史教学》1979年第9期。

⑵黄振:《关于衡量资产阶级革命彻底性的标准的几个问题》,载《华中师范学院学报》1982年第2期。

⑶严钟奎:《也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载《暨南学报》1983年第1期。

⑷李其荣:《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看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性》,载《世界历史》1982年第4期。

⑸刘宗绪:《欧洲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几个问题》,载《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1年第5期。

⑹刘祚昌:《世界近代史若干问题》,载《山东师范学院学报》1981年第2期。

⑺赵士国、丁笃本:《英国确立君主制异议》,载《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⑻朱孝远:《马克思认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是保守的吗?》,载《世界历史》1981年第4期。

⑼关勋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土地问题》,载《史学月刊》1984年第4期。

⑽刘宗绪上引文;金重远:《论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的“保守”和“彻底”》,载《复旦学报》1981年第5期。

⑾北大历史系编《简明世界史》近代部分,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在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中亦有类似观点。

⑿顾晓鸣:《略论17世纪革命中的新贵族》,载《复旦学报》1988年第1期。

⒀候建新:《英国的骑士、乡绅和绅士都不是贵族》,载《历史教学》1988年第3期。

⒁赵占伟:《略论英国自耕农和新贵族的产生及其社会作用》,载《洛阳师专学报》1988年第1期。

⒂徐志超、顾复:《论英国的新贵族及其历史演变》,载《苏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4期。

⒃蒋孟引:《论克伦威尔》,载《南京大学学报》1982年第2期。

⒄王觉非:《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转折时期的政治斗争(1646-1648)》,载《英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2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