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光弹性实验报告

光弹性实验报告

光弹性实验报告一、 实验目的1. 了解光弹性仪各部分的名称和作用,掌握光弹性仪的使用方 法。

2. 观察光弹性模型受力后在偏振光场中的光学效应。

3. 掌握平面偏正光场和圆偏振光场的形成原理, 和调整镜片(起 偏镜、检偏镜、1/4波片)的方法。

4. 通过圆盘对径受压测量材料条纹级数 f ,并通过实验求出两 端受压方片中心截面上的应力。

5. 用理论公式计算出方片中心截面上的应力,并与实验得出的 数据相比对,判断实验数据的准确性。

二、 实验原理和方法首先引入偏振光的概念,如光波在垂直于传播方向的平面内只在 某一个方向上振动,且光波沿传播方向上所有点的振动均在同一个平 面内,则此种光波称为平面偏振光。

双折射:当光波入射到各向异性的晶体如方解石、云母等时,一 般会分解为两束折射光线,这种现象称为双折射。

从一块双折射晶体上,平行于其光轴方向切出一片薄片,将一束 平面偏振光垂直入射到这薄片上,光波即被分解为两束振动方向互相 垂直的平面偏振光,其中一束比另一束较快地通过晶体。

于是,射出 薄片时,两束光波产生了一个相位差。

这两束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平 面偏振光,其传播方向一致,频率相等,而振幅可以改变。

设这两束 平面偏振光为:u 1 a 〔sin ( t ) ( 1) u 2 a 2sin ( t )(2)式中 a i a 2 —振幅—两束光波的相位差将上述两方程(1)(2)合并,消去时间t ,即得到光路上一点的 合成光矢量末端的运动轨迹方程式,此方程式在一般的情况下是一个 椭圆方程,如果31 a 2 a ,-,则方程式成为圆的方程:2U 2u f a 2(3)光路上任一点合成光矢量末端轨迹符合此方程的偏振光称为圆 偏振光,在光路各点上,合成光矢量末端的轨迹是一条螺旋线。

因此要产生圆偏振光,必须有两束振动平面互相垂直的平面偏振光,并且频率相同;振幅相等;相位差为n /2。

如平面偏振光入射到具有双折射特性的薄片上时,将分解为振动方向互相垂直的两束平面偏振光。

当使入射的平面偏振光的振动方向与这两束平面偏振光的方向各成45°时,则分解后的两束平面偏振光振幅相等。

由于这两束光在薄片中的传播速度不同,通过薄片后,就产生一个相位差。

只要适当选择薄片的厚度,使相位差为n /2,就满足了组成圆偏振光的条件。

由于相位差n /2相当于光程差入/4(入一一波长),故称此薄片为四分之一波片。

波片上,平行于行进速度较快的那束偏振片振动平面的方向线称为快轴,与快轴垂直的方向线称为慢轴。

平面偏振布置中的光弹性效应:光弹性法的实质,是利用光弹性仪测量光程差的大小,然后根据应力一一光学定律(式4)确定主应力差。

Ch(i 2)(4)如图1所示,用符号P和A分别代表起偏镜和检偏镜的偏振轴。

把受有平面应力的模型放在两镜片之间,以单色光为光源,光线垂直通过模型。

设模型上o点的主应力。

i与偏振轴P之间的夹角为® (图2)。

图1受力模型在正交平面偏振布置中图2偏振轴与应力主轴的相对位置圆偏振布置中的光弹性效应:在平面偏振布置中,如采用单色光作光源,则受力模型中同时出现两种性质的黑线,即等倾线和等差线, 这两种黑线同时产生,互相影响。

为了消除等倾线,得到清晰的等差线图案,以提高实验精度,在光弹性实验中经常采用双正交的圆偏振布置,各镜轴及应力主轴的相对位置如图(3)所示。

图3受力模型在双正交圆偏正布置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发生消光(即I 0)的条件为光程差是波长的整数倍,故产生的黑色等差线为整数级,即分别为0级、1级、2级、……。

而平面元偏振布置发生消光的条件为光程差是半波长的奇数倍,故产生的黑色等差线为半数级,即分为0.5级、1.5 级、2.5 级、........... 。

等差线条纹级素的确定: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受力模型呈现以暗场为为背景的等差线图,各条纹的级数为整数级,即N=0,1,2…. 首先确定N=0的点(或线)。

属于N=0的点称为各向同性点,是模型上主应力差等于零(即。

1=0 2或。

1= (T 2=0)的点,这些点的光程差△ =0,因此对任何波长的光均放生消光而形成黑点,与此对应的条纹级数为零级。

只要模型形状不变,载荷作用点及方向不变,这些黑点或黑线所在的位置不随外载荷的大小的改变而改变。

零级条纹的判定方法有:1)采用白光光源,在双正交圆偏振布置中模型上出现的黑色条纹(点或线),属于零级条纹。

因其光程差为零,对于任何波长的光均发生消光,故形成黑条纹。

其他非零级条纹(N工0),其光程差不等于零,所以均为彩色。

2)模型自由方角上,因。

1=0, 0 2=0,所以对应的条纹级数N=0。

3)拉应力和压应力的过渡处必有一个零级条纹。

因应力分布具有连续性,在拉应力过渡到压应力之间,必存在应力为零的区域,其条纹级数N=0.确定了零级条纹,其他条纹级数可根据应力分布的连续性依次数出。

条纹级数的递增方向(或递减方向),可采用白色光源,观察其等色线的颜色变化而定,当颜色的变化为黄、红、蓝、绿,则为级数增加的方向,反之为级数减少的方向。

三、实验设备及模型1.实验设备本次实验我们使用的是平行光式光弹性仪,如图4所示图4•平行光式光弹性仪光路图1――光源 2、6——透镜 3 ——起偏镜 4——模型 5――检偏镜7――光屏 8、9――四分之一波片在使用光弹性仪以前,必须检查和调整各镜片的位置,以满足实验要求,调整步骤如下:(一)调整光源及各镜片和透镜的高度,使他们的中心线在同一条水平线上。

(二)正交平面偏正布置的调整:首先,卸下两块四分之一波片,旋转一个偏振片,使呈现暗场,表示它们的偏振轴互相正交。

然后, 开启白光光源,将一个标准试件放在加载架上,使试件平面与光路垂 直,并使其承受铅垂方向的径向压力。

同步旋转起偏镜和检偏镜,直 至圆盘模型上出现正交黑十字形。

这表明两个镜片的偏振轴不仅正 交,而且一个偏振轴是在水平位置,另一个是在垂直位置,这时俩镜 片的指示刻度分别是0和90度。

(三)双正交圆偏振布置的调整:在调整好的正交平面偏振布置 中,先装入一块四分之一波片,将它旋转,使检偏镜后看到的光场最 黑,这时表示四分之一波片的快、慢轴分别与起偏镜和检偏镜的偏振 轴相平行。

然后将四分之一波片向任意方向转动 45度角,再把第二 块四分之一波片装入,将它旋转,使光场再次最黑。

这时,两块四分 之一波片的轴是互相正交的,四块镜片构成所谓双正交圆偏振布置。

此时四分之一波片的指示刻度应为 45度。

2. 实验模型模型材料为聚碳酸脂,模型为开孔方片,如图5所示从光弹性实验的等差线图上,测得圆心处的条纹级数 N ,算出材' -出、图5实验模型四、实验步骤1.模型条纹值的测定1)径向受压圆盘测定f 原理几何尺寸如图6所示。

由弹性力学知,圆盘中心处的应力为式(5)2P1Dh1 26P 8P(5)Dh料条纹值为式(6)2)实验步骤及计算a ) 依次给模型加上不同的但相邻差值为 9.5N 的载荷,观察在 不同载荷下圆心处的条纹级数,记录数据。

(重复多次)b ) 求出△ N ,△ N=0.8125 级。

c ) 测量模型的直径 D 和厚度h 值,D=44mm,h=5mm 。

d ) 将式(6)改写为式(7),将数值带入式(7)后得f =0.667N/mm ?级。

2.获测量模型等差线图1) 将测量模型固定在实验仪器中,对测量模型加上280N 的载荷 2) 模型上出现等差线图,用相机拍下此图,如图7。

8P (6)DN图6圆盘几何尺寸五、实验计算1.在模型中间的横截面上,只受拉压应力和弯曲应力,所以中间横截面上的应力是两者之和。

拉压应力计算公式如式(8)所示,弯 曲应力计算公式如式(9)所示My ~TZ F N ~A晰看见, 不受力时中性层与实际中性层相距 4.06mm 。

在实际中性 层处= F Nm + n =0N/mm 2On=1 77N/mm 2,所以 m =-i.77 N/mm 2。

A4.通过mMybh 3计算弯矩, y =4.06mm, I Z ==1575.8mm ,所以 M =0.69N?m 。

I z12六、理论计算先根据理论公式计算方片中心截面的弯矩图7模型等差线图(8)2.根据等差线图,画出截面上部分点上的级数,最后根据这些点拟图9示意模型解:沿水平直径将方片切开。

由载荷的对称性质,可知截面上的剪力等于零,只有轴力F N和弯矩M。

利用平衡条件容易求出F N -,故2只有M。

为多余约束力,把它记为X i。

方片垂直方向与水平方向都是对称的,可以只研究方片的四分之一(如图9所示)。

由于对称截面A和B的转角皆等于零,这样,可以把A截面作为固定端,而把截面B的转角为零作为变形协调条件,并写成ii Xi IF0(10)式中IF是在基本静定系上只作用F N -P时,截面B的转角,11是令X i 1,且单独作用时,截面B的转角。

现在计算1F和11。

根据图乘法11单独作用F N下的弯矩图1彳12 L2II 1-11M x M (x)dx wMc1Fi EI EI21 1L2 PL2 12EI22=PL;4EI2M x M x dx WM c1W2M c2单位力偶矩下的弯矩图EI EI1 EI2(11)L1 L2EI1 EI2(12)最后得到X PL ;X i 34 L i -h ; L 2h l带入参数计算P 280N L 1 39.74mm L ; 33.71mmh 15.58mm h 2 20.52mm b=5mm最后得中间截面还受到压应力,所以中性层偏移一定距离, 理论方法计算出中性层的位置。

计算压应力F F PcA bh 1 2bh 1Myc 711所以中性层离中点的距离y 』4.43mm 。

M七、实验评价计算误差值:|y 实-y 理|m 4理 100% 8.35%y 理所以 式中 PL 2 X 1 1F11 4EI 2PL 2I 1 L 1 L2 EI 1 EI 24 L 1I 2 L 2 I 1.bh 3 1 12 ,I 2 bh ;72"M X i 0.6389 N m(13) (14) (15) 现在我们用 (16) (17) (18)|M实M理1(19)M理100% 7.99%求的误差在10%以内,实验结果满足要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