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化学能源论文——我国发展新能源

化学能源论文——我国发展新能源

能源化学论文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条件及必要性
院系理学院化学系
年级08化学
班级化学08-2班
姓名吴琳
学号08052222
我国发展新能源的条件及必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日益增强,我国对能源的需求也日趋增大,因此,发展可再生的新能源是十分迫切而有必要的。

能源消耗给我们带来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污染和严峻的健康问题。

在每年GDP增长的假象下掩藏着的是环境的破坏和一系列难以挽回的污染问题。

除此之外,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能源供应国际化所面临的地域政治控制威胁也在加剧。

尤其近几年,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拉动下,我国能源需求增长较快,一些地区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能源紧张局面。

再加上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建设的中期阶段,是世界第二位能源消费大国,能源供应的保障是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因此,我国现有的能源已经不够用了,所以在节约能源的同时,发展新能源是很有必要的。

一、中国能源面临的挑战
1、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根据上图所示,中国现有的能源结构还是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不可再生的能源为主,
总量约占我国能源总消耗量的93%,而其他能源仅占总能源消耗量的7%。

然而,中国从1993起成为石油净进口国,加深了对国外石油的依赖程度。

在1999年,石油总消耗的22%为进口石油,到2010年,该数字预计达到40%。

这样中国就越来越受世界石油市场的不确定性和石油产区政局动荡的影响。

近5年来.我国能源的生产与消费发展很快。

但弹性系数过大.反映了我国能源使用率偏低.高耗能产业比重过大,产业结构不够合理我国能源生产总量由2001年的12.9亿t标煤增加到2006年的22.1亿t标煤,年平均增长率为12.8%。

而我国能源同期消费从2001年的13.09亿t标煤增加到2006年的24.6亿t标煤.年平均增长率为13.4%。

能源消费中缺口有所增大,从1.4亿t标煤增加到2.59亿t标煤,但缺口率基本稳定在l1%左右.其中2001年为10.7%,2006年为l1.7%。

我国同期能源生产与消费的弹性系数偏大且不稳。

2、国际竞争压力
随着中国的对外开放和即将加入世贸组织,国内能源市场将感受到不断攀升的国际竞争压力。

由于设备陈旧、管理不善、政策不一致,中国的能源技术不具有国际竞争力。

目前,国内石油成品的成本高于跨国石油公司,国内炼油厂在成本上不具有竞争力。

对于煤炭工业,中国在资源和廉价劳动力方面有比较大的优势。

但是,该产业的劳动生产力很低。

上述事实表明中国国内能源市场对外开放,外国产品参与竞争,将有可能导致大量裁员和其他后果。

发展可再生能源
产业,采用很多中国现有的技术,将有助于缓解无法避免的冲击。

尽管中国最近几年在节能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中国和国际先进平的差距仍显著。

在1997年,中国的能源加工、转换、传输和终端利用效率只有31.2%,比国际先进水平低10个百分点。

在11个产业的33种产品中,能耗比国际先进水平高46%,多消耗了230Mtce的能源。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的能源国际竞争压力很大。

3、矿物燃料对健康和环境的影响
中国能源产业对环境造成的危害可能是最严重的。

影响范围从室内空气污染(通过燃煤炉灶)到城市大面积空气污染,酸雨对森林和农作物的损害。

农村地区57%的能源来源于薪柴或农作物秸秆。

生物质能消耗使森林植被破坏,水土严重流失。

表、中国和其他国家城市——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
由此看来,能源消耗对中国环境影响是十分严重的。

二、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好处
1、中国可再生能源产业的成长为成千上万的人创造了新的就业机会。

根据一项估计表明,目前总值为100亿元人民币的(12亿美元)的可再生能源工业会提供1百多万个就业岗位。

2、可再生能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将取得比矿物燃料能源产业更大的经济效益。

美国的实践表明,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传统发电方式劳动密集程度高。

即便如此,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总体成本正在迅速下降,根据美国全球观察研究所的一项报告,10亿千瓦时发电量,用煤炭或核燃料只需要100到116个工人,而太阳热能发电站提供了248个工作岗位,风电场提供了542个工作岗位。

考虑到中国劳动力成本比美国低,中国的可再生能源比发达国家更具竞争力。

另外,可再生能源发电站需要的劳动力多,因为不需要煤炭或石油之类的燃料,劳动力成本被相应抵消。

三、我国发展可再生能源现状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披露,目前,中国水力、核电、风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产业均实现了高速增长,风力发电装机容量连续三年翻番,总装机容量已位列世界第四;太阳能光伏产业也实现了高速增长,太阳能发电总量位居世界首位。

到2050年,中国使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比重有望占到能源消费总量的45%。

良好的基础,政策与资金的大力支持,加上大量民营资本的涌
入,多重利好似乎昭示着我国新能源产业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1、风电产业
2009年以来,我国风电产业实现历史上最大幅度发展。

目前,风电整机制造企业累计近80家,总生产规模达到3500万千瓦,全年风力发电总量为269亿Kwh ,同比增长105.86%,占电厂发电总电量的0.75%。

2、光伏产业
2009年,我国光伏产业经历了曲折性发展,但是依然成绩辉煌。

目前,我国共有光伏从业企业360家左右。

产业发展方面,增幅明显。

3、光热产业
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太阳能热利用事业在近期仍实现较快发展。

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国和最大的太阳能热水器市场。

在太阳能热发电等方面,也有较大进步。

皇明集团联合中科院电工所等单位,建设了亚洲第一座大规模的太阳能热发电站—北京延庆太阳能热发电站,实现装机1.5兆瓦,同时还开始了甘肃,江苏等省的光热发电项目的筹备工作。

4. 生物质能产业
我国生物质能源产业,在沼气、生物质致密加工成型燃料、生物质发电以及生物液体燃料等领域,取得了长足发展。

5. 核电产业
2009年是中国核电平稳快速发展的一年。

核电的发电量为70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13%,占全国发电总量的1.95%;核电进一步
加快了立项核准和建设速度。

我国已是世界上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6. 新能源汽车产业
2009年,在密集的扶持政策出台背景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驶入快速发展轨道。

中国研制的镍氢和锂离子两种动力电池在能量密度和功率密度方面有较大提高,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四、我国能源产业发展前景
就中国而言,由于中国新能源等新兴产业方兴未艾,产业前景十分诱人。

我国正在制定的新能源发展规划,将把新能源放在战略地位,加强新能源的技术研发,大力增加对新能源产业的投资,创新体制,促进新能源的发展。

按照规划,2020年,中国在新能源领域的总投资将超过3万亿元。

其中,核电、风电、太阳能发电成为新能源振兴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

到2020年,我国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约8000万千瓦,比原有规划扩大一倍。

依此对照,国内新能源产业发展空间巨大。

参考书目:1、“碧水蓝天:中国新世纪的环境”,世界银行,1997年9月。

2、《中国的真正问题》麦克·赫兹哥德,大西洋月刊,1997年11月。

3、“中国可持续发展能源战略”,中国工程院,1998年12月。

4、“中国煤消费调查和预测的研究”,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与MOCI 联合调查组,1992年。

5、“可再生能源技术对社会、资源和环境影响的评估”张健民,1999年11月
6、《世界能源研究》格里·赫佐格德,太平洋月刊,1999年12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