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博考研学硕名词解释

文博考研学硕名词解释

学硕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6题,每题10分,共60分)07年1、新考古学派(无)2、许家窑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属古人阶段。

生活年代约距今10万年左右。

1974年以后陆续发现于XX阳高县许家窑村梨益沟及其东南紧邻XX阳原县侯家窑。

所发现的化石包括顶骨、枕骨、上颌骨和牙齿等,代表10多个个体。

形态特征较人更为进步,既具备一定的原始性,又接近现代人类。

使用石器、骨器,石器类型以刮削器为最多,石球也大量存在,还有少量尖状器、雕刻器、小石钻和小型砍斫器。

仍用直接法打击石片,但制作技术较前改进,形状更为复杂精巧,许多细小石器的存在与后来发达的细石器文化有着密切联系。

经济生活以狩猎为主,石球的盛行和遗址中共存的哺乳动物化石,说明了当时狩猎业的发达。

3、红山文化:我国北方地区的新石器文化。

1935年,在XX自治区XX市红山后发现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址。

最初称“XX第一期文化”,1954年,定名为“红山文化”。

其基本特征为彩陶、“之”字形纹陶、细石器、及特有的掘土工具。

分布地区为:XX自治区东南部,XX省西部,XX省北部,XX省西北部也有少量发现。

年代约为公元前3500年。

红山文化,与新乐文化、新开流文化、富河文化等的发现,证明北方地区普遍存在新石器文化,并居全国新石器文化之首,其发展进程与黄河流域大体是一致的。

4、列鼎列簋:(只有这一个解释)春秋。

炊器,礼器。

通高67厘米,口径66厘米。

1978年XX省淅川下寺出土。

XX省文物研究所藏。

在西周和春秋时期,贵族在祭祀或宴飨时,用形制相同、大小相次的几个鼎,煮或盛鱼肉,称为列鼎。

列鼎常与簋相配,所用列鼎和簋的多少,标志贵族的不同等级。

根据礼书记载和出土情况看,一般情况下,天子为九鼎八簋,卿大夫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士三鼎二簋。

这墓出土列鼎一套,计九件,此为其中最大一件。

鼎侈口,方唇,圆腹束腰,平底,三粗短饕餮蹄足,口沿上有两个外撇出器身的竖耳,盖微鼓,中央有半环钮,钮外铸窃曲纹两周。

腹周附六条龙形怪兽,作探水状。

器表满饰细密的半浮雕夔龙、窃曲纹和云纹。

蹄足上部纹饰与扉棱也作浮雕状。

出土时鼎内尚存牛骨多块,鼎盖置铜匕一件。

整器气魄雄伟,结构复杂,装饰精美,为春秋青铜器之珍品。

内腹与盖上均铸铭文。

盖上铭文一行四字:倗乍(作) 鼎。

腹内铭文14行,共84字。

铭文大意是,王子午(即令尹子庚)用好铜铸造了这件祭祀祖先文王的鼎,用来祈求长寿和福泽,永远恭敬和小心地进行盟祀。

自己要以身作则作出表率,希望子孙后代要记住这些。

王子午,见于《左传》,即觛,也即子庚,楚庄王子。

康王时为楚令尹,卒于康王八年(公元前552年)。

此鼎在下寺楚墓群出土器物中有确切的人名和年代可考,是研究楚文化的珍贵资料。

5、云梦秦简:出土于云梦睡虎地秦墓中的木简。

总数1100多枚。

经整理编纂,分为9种。

其中《编年记》为秦昭王元年至秦始皇30年间的大事年表,可据此核校《史记·六国年表》和深入研究秦代傅籍制度、服兵役制度、地方官吏制度以及历法、记时制度等。

《语书》为秦始皇二十年四月南郡守腾颁发给所属县、道啬夫的文书。

《秦律十八种》、《效律》、《秦律杂抄》、《法律答问》和《封诊式》为秦法律文书,是中国时代最早、保存条目最多、内容最丰富而又有系统的定型成文法律。

是研究战国历史和社会性质、秦国各种制度及中国古代法制的重要资料。

6、唐三彩:(书上有)唐代低温铅釉陶器的总称。

在陶器表面施以黄、绿、白、蓝、赭、紫等彩釉,而以黄、绿、白三色为主,故称为“唐三彩”。

由汉代的低温釉陶工艺发展而来,艺人们创造性地运用氧化铁和氧化铜的呈色原理,使几种简单的釉色呈现出鲜艳明朗、华贵富丽的效果,极大丰富了瓷器的装饰方法。

唐三彩盛行于唐高宗至唐玄宗天宝年间,包括日用品、陈设品及殉葬的明器。

所塑造的人物、动物,形态逼真、姿势优美、比例恰当,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为后世宋三彩、辽三彩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08试题:一、名词解释(共8题,任选6题,每题10分,共60分)08年1、金石学:研究古代铜器和刻石的学问。

是中国考古学的前身。

形成于北宋时期,清代金石学家王昶提出命名。

北宋金石学偏重于以三代钟鼎彝器和秦汉刻石进行著录和考证文字,以达到证经补史之目的。

X敞的《先秦古器记》一书开金石著作之始,之后,吕大临的《考古图》和宫廷内府编修的《宣和博古图》掀起了金石研究的热潮。

清代是金石学鼎盛时期,研究X围更加扩大,内容更加深入,由铜器、刻石扩大到钱币、玺印乃至玉器、镜鉴、兵符、砖瓦、封泥等,清末的三大发现(殷墟卜辞;敦煌石室文书、经卷;长城烽遂汉筒)更加扩大了金石学的眼界,造就了罗振玉、王国维、孙诒让等一批卓有成绩的金石学大家。

金石学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收集、整理、鉴别、考订、刊布金石器物方面建立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中国考古学的形成有着很大影响。

但金石学只是孤立地对器物和文字进行考证,没有深入研究器物的形制及花纹,更没有器物出土的地层依据,这些局限性使它无法形成科学的研究体系。

2、山顶洞人:晚期智人或新人。

1933年发现于XX店龙骨山山顶洞里,计有三个头骨和一些破碎的其他骨骼,至少代表八个男女个体。

体质特征与现代人基本相似,脑容量达1300—1500毫升,在现代人变异X围之内。

体型具有原始黄种人的特征。

同时出土的文化遗物十分丰富,除石器外,有磨光鹿角、骨针和石珠、石坠、穿孔兽牙、海蚶等装饰品。

从生产技术看,已掌握了磨制与钻孔技术。

装饰品的出现也反映了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美的追求。

墓葬的存在表明了原始XX的萌芽和成员之间的互相关怀,他们已进入了母系氏族社会。

3、夏家店下层文化:北方地区的一种青铜器时代文化。

因1960年在今XXXX夏家店发掘确认而得名。

分布在XX、XX、XX之间,西拉木伦河以南、辽河以西及XX北部一带。

其年代大致相当夏、商时期,碳-14法测定年代有约公元前2400年、前1900年等。

发现有刀、镞、耳环等小件青铜器及铸X,并有金耳环出现。

陶器多夹砂,多为手制,也有应用轮制的。

器表多饰绳纹,也有篦点纹、划纹及附加堆纹等。

器形有盂、鼎、鬲、甗、豆、鬶、爵、尊、盆、罐、盘等,有些与中原地区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商文化相似。

还有彩绘陶器,花纹很像后来的青铜容器。

经济以农业为主,发现铲、锄、镰等石制农具较多,且有稷、粟等谷物。

房基发现较多,主要为半地穴式,多有二道围墙,外用石、内用土坯,个别以夯土筑成,无围墙房则以坑壁为墙。

墓葬大小及随葬品有差别,反映墓主贫富不同。

使用卜骨的习俗较为普遍。

这一文化对研究北方及东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特别是同商文化的互相影响有很大意义。

4、居延汉简:汉简的一种。

发现于今XX额济纳旗额济纳河两岸和黑城附近。

其地在汉代属XX郡居延都尉和肩水都尉管区,习惯上把这一带发现的汉简统称为居延汉简。

曾经两次大规模发掘:1930年由西北科学考察团掘得一万多枚;1972—1976年间又由XX居延考古队掘得近二万枚。

简文纪年最早的是西汉武帝元狩四年(前119),大部分是西汉晚期至东汉初期之物,内容主要是与居延、肩水一带屯戍活动有关的文书,包括制书法令、例行公文、爰书、名籍、钱粮簿、兵器册,重要事件记录;此外,还有历谱、干支表、药方以及某些古书的片断,涉及当时典章制度、历史事件和文化科技等方面情况,为研究汉代历史提供了大量宝贵材料。

5、关键柱(无)XX省XX市后冈而得名。

年代经14C测定为公元前4390-前4185年。

后冈遗址早在1931年即已发现,并以仰韶、龙山与商文化的“三叠层”而出名。

1949年后,又进行了多次发掘,并有新发现。

属于后冈类型的遗迹有房屋、窖穴、墓葬等,遗物有石器与陶器等。

房屋系半地穴式建筑,有圆形与圆角长方形两种。

墓葬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有单人葬与多人二次合葬墓,葬式有仰身直肢葬与俯身葬等,均未见葬具。

遗物中的石器,有梯形石斧、长方形石刀、弧刃石铲。

陶器数量多,器类多样。

以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泥质灰黑陶,夹砂红陶与彩陶较少。

器类有“红顶”碗或钵,小口长颈壶、折沿圆底钵、圆底瓮、罐形鼎、盂和深腹缸等。

其中红顶碗或钵与圆底罐形鼎具有鲜明的地区特色。

因烧制关系,陶钵与碗的近口沿部分氧化成一周红带,而腹部还原成灰褐色,表面上成为上红下灰两种颜色。

陶器表面还饰有线纹、弦纹、划纹、附加堆纹与彩绘,彩绘以红彩为主。

纹样有条纹、三角纹、菱格网纹、圆圈纹。

属于后冈类型的重要遗址有XX武安南杨庄、磁县下潘汪、界段营等。

后冈类型与大司空村类型在豫北、冀南一带是交错分布的,在下潘汪发现两者共存,因此两者的相对早晚关系尚待研究。

有人根据后冈的部分器物与半坡类型相似,如陶钵、小口壶,认为后冈类型要早于大司空村类型。

有人推测后冈类型较多地继承了磁山文化的因素,可能是从磁山文化发展来的。

7、燕云十六州:五代时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十六州的总称。

燕指契丹所建的燕京,云指云州。

“燕云”的名称始于北宋末,初为宋人企图收复北部失地的泛称。

自宣和四年(1122)宋朝宣布成立燕山府、云中府二路,才有确定的地域。

但二路辖境包括后唐失陷的平、营二州,和契丹所置的景州,不限于石晋割地X围。

到元时修《宋史·地理志》始将燕云和十六州联系在一起,后世便沿称为“燕云十六州”。

8、《水经注》:(书上有)古代地理名著。

北魏郦道元注。

四十卷。

原书已佚五卷,后人将三十五卷分为四十卷。

此书虽为《水经》作注,但注文二十倍于原文,自成巨著。

记载大小水道一千多条,并详论流域内地理形势、建置沿革及有关历史人物、事件及传说,征引书籍四百三十七种,是六世纪前我国最全面、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且文采绚丽,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一、名词解释(共8题,任选6题,每题10分,共60分)09年2、丁村人:中国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化石,属“古人”阶段。

1954年发现于XX襄汾丁村附近,为同一个体的三颗牙齿。

1976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一幼儿的右顶骨化石。

形体特征较人进步,石器制作技术也有提高,类型多样,趋向规整定型。

其中以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用三棱厚大石片打击而成,手握部分宽厚,尖端锐利对称也呈三棱形,主要用于挖掘植物和砍琢,被称为“丁村尖状器”。

经济生活以集体狩猎为主,辅以采捞软体动物。

社会组织已进入血族群婚阶段,处于原始群向氏族社会过渡时期。

济和草原生活为载体的独特的文化形态和体系。

草原是指大面积保持着草本植被或灌木植被、没有或很少有乔木植被的温带半干旱地区。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挑战下,草原人民为了求得生存,选择了“游牧”这一生活方式,草原文化就在“逐水草而居”的游牧过程中孕育、发展起来。

是由草原地理环境(自然因素)、游牧经济生活和马背民族的历史传统等(人文因素)多方面作用而成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复合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