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卫生专业知识》医学基础知识【高频考点】考点1·膝关节1.组成:由股骨内、外侧髁和胫骨内、外侧髁和髌骨共同构成。
2.特点:(1)为人体内最大、最复杂的关节。
(2)膝关节囊的滑膜层是全身关节中最宽阔最复杂的,附着于该关节各骨的关节面周缘,覆盖关节内除了关节软骨和半月板以外的所有结构。
(3)前、后交叉韧带。
前、后交叉韧带牢固的连结股骨和胫骨,前交叉韧带于伸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前移;后交叉韧带于屈膝时最紧张,防止胫骨后移。
(4)半月板。
是垫在股骨与胫骨关节面之间的两块纤维软骨板。
内侧半月板较大,呈“C”形,其外缘与胫骨侧副韧带紧密相连。
外侧半月板较小,近似“O”形。
半月板加深了关节窝的深度,从而加强了膝关节的稳固性,同时在跳跃和剧烈运动时可起缓冲作用。
(5)胫腓侧副韧带。
在伸膝时紧张,屈膝时松弛,半屈膝时最松弛。
考点2·胆囊胆囊为贮存和浓缩胆汁的囊状器官。
呈梨形,容量约40~60ml。
位于肝下面的胆囊窝内,胆囊分底、体、颈、管4部分,胆囊底是胆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常在肝前缘的胆囊切迹处露出。
当胆汁充满时,胆囊底可贴近腹前壁。
胆囊底的体表投影位于右腹直肌外缘或右锁骨中线与右肋弓交点附近。
胆囊发炎时,该处可有压痛。
胆囊管、肝总管和肝的脏面围成的三角形区域称胆囊三角(Calot三角),是胆囊手术中寻找胆囊动脉的标志。
考点3·肺肺是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器官。
由肺内各级支气管及无数肺泡组成。
1.肺内侧面亦称纵隔面,有肺门,是支气管、肺动静脉、支气管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肺之处。
这些结构由结缔组织包绕,构成肺根。
2.肺的分叶肺借叶间裂分叶,左肺的叶间裂为斜裂,由后上斜向前下,将左肺分为上叶和下叶。
右肺的叶间裂包括斜裂和水平裂,将右肺分为上、中、下3叶。
3.支气管及肺段的血液供应肺动脉起自肺动脉杈,是运送血液至肺进行气体交换的功能性血管,分左肺动脉和右肺动脉。
支气管动脉主动脉弓及胸主动脉供应支气管的较细分支,为肺的营养血管,通常有1~4支。
考点4·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根据脏器被腹膜覆盖范围的不同,可将腹、盆脏器分为3类:1.腹膜内位器官脏器表面几乎全部被腹膜所覆盖的器官。
如乙状结肠、胃、阑尾、输卵管、脾、横结肠、卵巢;空肠、盲肠、十二指肠上部、回肠等。
2.腹膜间位器官是指大部分被腹膜覆盖的器官,如肝、胆囊、直肠上段、升结肠、降结肠、子宫、膀胱等。
3.腹膜外位器官是指仅一面被腹膜覆盖,其余面均不覆盖腹膜的器官,如肾、肾上腺、胰、输尿管、十二指肠降部和水平部、直肠中下部等。
考点5·血管和血压生理1.动脉血压的形成:(1)心血管系统有足够的血液充盈(前提条件)。
(2)心脏射血(必要条件)。
(3)外周阻力(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的阻力)。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缓冲维持作用)。
2.动脉血压的测量与正常值(1KPa=7.5mmHg)(1)由于大动脉的血压落差很小,所以用肱动脉的血压代表动脉血压。
(2)正常值:收缩压是心室收缩期中期达到的最高值时的血压,约为100~120mmHg;舒张压是心室舒张末期动脉血压达到最低值时的血压,约为60~80mmHg;脉搏压:简称脉压,是指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约为30~40mmHg;平均动脉压:是指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约为舒张压+1/3脉压。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心脏搏出量、心率、外周阻力、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匹配情况。
(1)收缩压的高低反映心脏搏出量的多少。
(2)舒张压的高低反映外周阻力的大小。
(3)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储器作用:老年人脉压大是由于动脉管壁硬化,大动脉弹性储器作用减弱,收缩压明显升高,舒张压明显降低。
考点6·肾小球的滤过功能1.肾小球滤过率:单位时间内(每分钟)两肾生成的超滤液量。
正常成人约为125ml/min。
2.滤过分数: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浆流量。
3.有效率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球囊内压。
4.影响肾小球滤过率的因素:(1)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在安静情况下,当血压在80~160mmHg范围内变动时,肾毛细血管血压和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能保持相对稳定,故肾小球滤过率基本不变。
超出自身调节范围才会影响。
(2)囊内压:当肾盂或输尿管结石、肿瘤压迫或任何原因引起输尿管阻塞时,小管液或终尿不能排出,可引起逆行性压力升高,最终导致囊内压升高,从而使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降低。
(3)血浆胶体渗透压:静脉快速输入大量生理盐水使血浆蛋白被稀释,或在病理情况下肝功能严重受损,血浆蛋白合成减少,或因肾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大,大量血浆蛋白从尿中丢失,均可导致血浆蛋白减少,使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因而有效滤过压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4)肾血浆流量:肾血浆流量主要影响滤过平衡点。
肾血浆流量增加,肾小球毛细血管内血浆胶体渗透压上升速度减慢,滤过平衡点靠近出球小动脉端,有效滤过面积增大,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加。
(5)滤过系数:是指在单位有效滤过压的驱动下,单位时间内通过滤过膜的滤液量。
如急性肾小球肾炎,有滤过功能的肾小球和有效率过面积明显减少,肾小球滤过降低。
5.滤过膜(1)通透性:与滤过膜孔的大小、滤过膜所带的电荷有关。
(2)有些肾脏疾病因滤过膜上带负电荷的糖蛋白减少使电学屏障减弱,白蛋白滤过量会显著增多,出现蛋白尿。
另一些疾病滤过膜的机械屏障作用减弱,使正常不能被滤过的大分子蛋白质甚至红细胞滤出形成蛋白尿或血尿。
考点7·栓塞1.栓塞:在循环血液中出现的不溶于血液的异常物质,随血流运行阻塞血管腔的现象称为栓塞。
2.栓子: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称为栓子。
3.栓塞的类型(1)血栓栓塞①肺动脉栓塞:栓子95%以上来自下肢膝以上的深部静脉,特别是腘静脉、股静脉和髂静脉,偶可来自盆腔静脉或右心附壁血栓;②体循环动脉栓塞:栓子80%来自左心腔,其余见于动脉粥样硬化溃疡和动脉瘤的附壁血栓;(2)脂肪栓塞:栓子大多来源于长骨骨折、脂肪组织严重挫伤、脂肪肝和烧伤。
(3)气体栓塞①空气栓塞:栓子大多来源于头颈、胸壁和肺手术或创伤损伤静脉、使用正压静脉输液以及人工气胸或气腹误伤静脉、分娩或流产空气进入破裂子宫静脉;②减压病(又称沉箱病、潜水员病)。
(4)羊水栓塞:在分娩过程中,羊膜破裂、早破或胎盘早期剥离,又逢胎儿阻塞产道时,由于子宫强烈收缩,宫内压增高,可将羊水压入子宫壁破裂的静脉窦内,经血液循环进入肺动脉分支、小动脉及毛细血管内引起羊水栓塞。
考点8·良性肿瘤与恶性肿瘤的区别良性肿瘤恶性肿瘤分化程度分化好,与起源组织和细胞的形态相似分化不好,与起源组织和细胞的形态差别大异型性组织和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核分裂象无或少,一般无病理性核分裂象组织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可见多少不等的病理性核分裂象生长速度缓慢较快生长方式常呈膨胀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常有包膜形成,与周围组织一般分界清楚,故通常可推动常呈浸润性或外生性生长,前者包膜不明显,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楚,通常不能推动,后者常伴有浸润性生长继发改变少见常发生出血、坏死、溃疡等转移不转移常有转移复发彻底切除后不复发或很少复发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治疗后容易复发对机体的影响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
仅发生于重要器官时才引起严重后果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破坏临近组织和器官,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并可出现发热和恶病质考点9·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防治作用:符合用药目的,能对疾病产生防治效果的作用。
2.不良反应:凡与用药目的无关,并为患者带来不适或痛苦的反应。
多数不良反应是药物固有的效应,在一般情况下是可以预知的,但不一定是能够避免的。
(1)副反应:也称副作用,指在治疗剂量下出现的,是药物本身固有的作用,多数较轻微并可以预料。
(2)毒性反应:指在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时发生的危害性反应,一般比较严重。
(3)后遗效应:指停药后血药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
(4)变态反应:是一类免疫反应,常见于过敏体质患者,与剂量无关。
也称过敏反应。
(5)停药反应:指突然停药后原有疾病加剧,又称回跃反应。
如长期服用可乐定降血压,停药次日血压将明显回升。
(6)特异质反应:少数特异质病人对某些药物反应特别敏感,反应性质也可能与常人不同,但与药物固有的药理作用基本一致,反应严重程度与剂量成比例,药理性拮抗药救治可能有效。
考点10·青霉素G(苄青霉素)1.抗菌作用(1)大多数G+球菌,如溶血性链球菌、肺炎球菌、草绿色链球菌、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表皮葡萄球菌等。
(2)G+杆菌,如白喉棒状杆菌、炭疽杆菌、产气荚膜梭菌、破伤风梭菌、乳酸杆菌等。
(3)G-球菌,如脑膜炎奈瑟菌、敏感淋病奈瑟菌等。
(4)少数G-杆菌,如流感杆菌、百日咳鲍特菌等。
(5)螺旋体、放线杆菌,如梅毒螺旋体、钩端螺旋体、回归热螺旋体、牛放线杆菌等。
2.临床应用本药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为治疗敏感的G+球菌和杆菌、G-球菌及螺旋体所致感染的首选药。
(1)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蜂窝织炎、丹毒、猩红热、咽炎、扁桃体炎、心内膜炎等。
(2)肺炎球菌引起的大叶性肺炎、脓胸、支气管肺炎等。
(3)草绿色链球菌引起的心内膜炎,由于病灶部位形成赘生物,药物难透入,常需特大剂量静滴才能有效。
(4)淋病奈瑟菌所致的生殖道淋病。
(5)敏感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疖、痈、败血症等;脑膜炎奈瑟菌引起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6)用于放线杆菌病、钩端螺旋体病、梅毒、回归热的治疗。
(7)用于白喉、破伤风、气性坏疽和流产后产气荚膜梭菌所致的败血症的治疗。
3.不良反应(1)变态反应:为青霉素最常见的不良反应。
最严重的是Ⅰ型即过敏性休克。
(2)赫氏反应。
(3)其他不良反应:肌内注射青霉素G可产生局部疼痛、红肿或硬结。
剂量过大或静脉给药过快时可对大脑皮层产生直接刺激作用。
鞘内注射可引起脑膜或神经刺激症状。
考点11·意识障碍意识障碍的概念: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中枢(意识、感觉、运动)受损所致。
临床表现从轻到重依次表现为嗜睡、意识模糊、昏睡、谵妄,严重的意识障碍为昏迷。
1.嗜睡:是最轻的意识障碍,是一种病理性倦睡,患者陷入持续的睡眠状态,可被唤醒,并能正确回答和做出各种反应,但当刺激去除后很快又再入睡。
2.意识模糊:是意识水平轻度下降,较嗜睡为深的一种意识障碍。
患者能保持简单的精神活动,但对时间、地点、人物的定向能力发生障碍。
3.昏睡:是接近于人事不省的意识状态。
患者处于熟睡状态,不易唤醒,虽在强烈刺激下(如压迫眶上神经,摇动患者身体等)可被唤醒,但很快又再入睡。
醒时答话含糊或答非所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