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篇小说
写现实生活的篇章,如《张诚》、《田七郎》、 《王桂庵》等,也往往涂抹上奇异的色彩。
A、科举的失意与对科举的批判
《叶生》:“淮阳叶生者,失其名字。文章词赋, 冠绝当时,而所遇不偶,困于名场。” (但评: 文章冠世,而困于名场,不知场内诸公,所赏鉴 者是何物事?)[抑郁而死,幻形留在世上,将生前拟
就的制艺文传授给一个年轻人连试皆捷,进入仕途。叶生 表白说:]“是殆有命,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
明代出现了一批“中篇传奇小说”,内 容都写爱情故事,篇幅突破万字,有 的甚至超过了4万字 。 《贾华云还魂记》 、《钟情丽集》 、 《怀春雅集》、《双双传》等 。
总体上没有出现上乘的佳作。
笔记类
明代各类笔记数量之繁富,品种之齐全,都 远胜唐宋。在当时的文人圈中还有广泛的 市场,但在艺术上毕竟缺少开拓。 至晚明,富有市民气息的幽默笑话类的作品 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现存的明末笑话作 品不下三十馀种。其代表作是冯梦龙的 《古今谭概》(后改名为《古今笑》、《笑 史》)和《笑府》。
明代的文言小说尽管未曾造就出一流 的作家和作品,但对于清代的文言小 说,起了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聊 斋志异》等作品,都受到它们的影响。 明代的文言小说与白话小说,也互相 影响,互相补充。
国外影响
《剪灯新话》15世纪中叶传到韩国,金时习 随即仿作《金鳌新话》一书,成为韩国小 说的始祖。16世纪传到日本,很快就出现 了多种翻译本和改写本,至德川幕府时, 各种版本“镌刻尤多,俨如中学校之课 本”(董康《书舶庸谭》卷一下)。16世纪 初,越南人阮屿也在《剪灯新话》的直接 影响下,创作了越南第一部传奇小说《传 奇漫录》,对越南小说的发展产生了重大 的影响。而在我国,《剪灯新话》却在正 统年间就遭到禁毁。
“三言”
《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 言》。每集40篇。刊于天启年间。 多数旧本的汇辑,也有新著的创作。 它的出现,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 创作高潮的到来。
二拍
《初刻拍案惊奇》(刊于1628年) 《二刻拍案惊奇》(刊于1632年) 各40卷
基本上都是个人创作。 标志着中国短篇小说的创作进入了一个新的 阶段。
突破了单线结构的模式,而尝试用复线结 构、板块结构和变换视角。
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情节交互穿插,创造一 种“奇趣。
二、文言短篇小说
传奇类
元代的《娇红记》,描写娇娘和申 纯的爱情悲剧,反映了青年男女对爱 情的热切追求,深刻细腻。 《娇红记》与《西厢记》 是元代小说戏 曲史上的双璧。
明初,瞿佑的一部《剪灯新话》( 4卷 20篇)轰动了文坛。 明代不断地有一些传奇小说集问世,也 间有一些佳作,如李昌祺《剪灯馀话》 中的《芙蓉屏记》、《秋千会记》、陶 辅《花影集》中的《心坚金石传》、邵 景詹《觅灯因话》中的《桂迁梦感录》、 宋懋澄《九籥集》及附《别集》中的 《负情侬传》、《珠衫》等都较有特色。
歌颂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扬 《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的秦重爱上 “花魁 娘子”,但莘瑶琴并没有对他“一见钟情”。 她从感受到秦重“又忠厚,又老实”和体贴 入微的照顾,到突破“可惜是市井之辈”的 门户偏见,再到看清卖油郎是个“知心知意” 的“志诚君子”时,才主动表示要嫁给他。 而这时的秦重却担心这个“平昔住惯了高堂 大厦,享用了锦衣玉食”的她当不了卖油郎 的妻子。直到莘瑶琴发出了“布衣蔬食,死 而无怨”的坚定誓言时,两心才真正相通。 他们的婚姻是建立在真正相爱的基础之上, 是一种相互平等、相互尊重和相互了解的关 系。
“三言”、“二拍”的特点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二)、歌颂婚恋自主和女性意识的张 扬 (三)、对于贪官酷吏的抨击和清官的 市民化
无奇中传奇
(一)、商人成为时代的宠儿
《赠芝麻识破原形》中的马少卿,出身“仕 宦人家”,当有人认为“经商之人,不习 儒业,只恐有玷门风”时,他理直气壮地 说:“经商亦是善业,不是贱流!” 《叠居奇程客得助》写到:“徽州风俗,以 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着。” 这篇小说所写的主人公程宰与海神女结良缘、 发大财的故事也意味深长,反映了一种新 的价值取向。。
无奇中传奇
凌濛初《拍案惊奇序》:“今之人 但知耳目之外、牛鬼蛇神之为奇,而 不知耳目之内、日用起居,其为谲诡 幻怪非可以常理测者固多也。”
故事比以往的话本小说写得更为波谲云 诡、曲折多变。在表现上常常采用巧合误 会的手法,把情节弄得迷离恍惚,波澜起 伏。 《十五贯戏言成巧祸》中王翁给刘贵十 五贯钱,而崔宁卖丝所得也“恰好是十五 贯钱,一文也不多,一文也不少”。由于 刘贵的一句“戏言”,二姐误以为真而离 家出走,途中正遇崔宁;此时盗贼正巧入 刘贵之室行凶,窃得十五贯钱。这些巧合, 酿成了一桩冤案。
笑花主人《今古奇观》
从“三言”、“二拍”中选取40种成 《今古奇观》。
后三百年中,它就成为一部流传最广的 通俗短篇小说的选本。 关于“拟话本”的提法
明末清初白话短篇小说繁盛一时
有天然痴叟的《石点头》、周清源的《西 湖二集》、陆人龙的《型世言》、西湖渔 隐主人的《欢喜冤家》、古吴金木散人的 《鼓掌绝尘》、华阳散人的《鸳鸯针》、 东鲁古狂生的《醉醒石》等 以后就走下坡路
《满少卿饥附饱》: 天下事有好些不平的所在!假如男人死了, 女人再嫁,便道是失了节,玷了名,污了身子, 是个行不得的事,万口訾议;及至男人家丧了 妻子,却又凭他续弦再娶,置妾买婢,做出若 干的勾当,把死的丢在脑后,不提起了,并没 有人道他薄幸负心,做一场说话。就是生前房 室之中,女人少有外情,便是老大的丑事,人 世羞言;及至男人家撇了妻子,贪淫好色,宿 娼养妓,无所不为,总有议论不是的,不为十 分大害。所以女子愈加可怜,男子愈加放肆。 这些也是伏不得女娘们心理的所在。
第八节
短篇小说
一、白话短篇小说 二、文言短篇小说 三、《聊斋志异》
一、白话短篇小说
在宋代,说话分为四家:小说、说经、 讲史、合生。
“说经”讲演佛禅道理; “合生”可能属即兴性的滑稽伎艺; “小说”讲述脂粉灵怪、传奇公案故事; “讲史”讲述前代历史、兴废战争。 后两者均属有情节、有人物的叙事文学。
《都城纪胜》:“最畏小说人,盖小说者, 能以一朝一代故事,顷刻间提破。” 真正的宋元话本没有流传下来,明代保存的 “宋元旧本”可能都经加工过。
《张生彩鸾灯传》—宋 《苏长公章台柳传》—元 《冯伯玉风月相思小说》—明 《孔淑芳双鱼扇坠传》—明
《京本通俗小说》九种
1915年由当时著名藏书家缪荃孙刊行, 据称是在沪上“亲串妆奁中”发现的, “的是元人写本”。
今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部伪书。
明清通俗短篇小说的高峰
冯梦龙的“三言” 凌濛初的“二拍”
《续艳异编》等书所收的《王翘儿传》,全文 仅1 200字,后来成为白话小说《胡总制巧用 华棣卿,王翠翘死报徐明山》(《型世言》)、 《胡少保平倭战功》(《西湖二集》)、《绿 野仙踪》和戏曲《两香丸》的题材来源,最 后,由“青心才人”编成一部长达20回的白 话小说《金云翘传》。 1813年,越南诗人阮攸曾将《金云翘传》移 植为同名的诗体小说,成为一部饮誉世界文 坛的名著。
在毕家,宾主相处融洽,蒲松龄生活安适, 且有丰富的藏书可读,还可以继续写《聊斋 志异》,按期去济南应试。所以,他尽管时 有寄人篱下之感,有不得亲自教子孙读书之 叹,但也别无更佳处境,何况与东家老少有 了感情,乃至感到“居斋信有家庭乐” (《聊斋诗集· 赠毕子伟仲》)。
B、成书 蒲松龄一生摇摆于文士的雅文学和民众的 俗文学之间。 从青年时期便热衷记奇闻、写狐鬼。康熙十 八年(1679)春,将已作成的篇章结 集成册,定名为《聊斋志异》,并且撰写 了《聊斋自志》。此后,不断写作,直到 年逾花甲,才逐渐搁笔。 《聊斋志异》是蒲松龄化了大半生的时间陆 续成书的。
三、《聊斋志异》
1、蒲松龄与《聊斋》成书 2、谈狐说鬼中的现实精神 3、文言短篇艺术的高峰
1、蒲松龄与《聊斋》成书
A、生平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 一字剑臣,号柳泉。 父亲科举失意,弃儒经商 19岁初应童子试,便以县、府、道三 试第一进学,受到当时做山东学政的文学 家施闰章的奖誉。此后却屡应乡试不中。 直到年逾古稀,方才援例取得了个岁贡生 的科名,不数年也就与世长辞了。
“三言”、“二拍”所表现的这 种婚恋自主的精神,既突破了门当 户对、父母包办的陋习,也突破了 “一见钟情”、人欲本能的冲动, 而打上了新时代的印记。
《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的王三巧被陈大郎引 诱失贞,丈夫蒋兴哥知道后虽然“如针刺 肚”,万分痛苦地休了她,但还是对她深情 不减,十分尊重,只是责怪自己“贪着蝇头 微利,撇她少年守寡,弄出这场丑来”。最 后蒋兴哥也不嫌三巧二度失身,又破镜重圆。 在这些市民身上,讲究的是人生的真情实感 和尊重自己爱的权利,传统的三从四德、贞 操守节之类已失去了支配的作用。 在“二拍”中,对于女性“失节”的问 题,似乎表现得更为宽容
刻画的一些“清官”,往往较多地带上 了市民化的色彩,往往能重视人的价值, 承认人情、人欲的合理性。因而在精明公 正、为民作主的过程中,也不忘自己捞点 实惠(《滕大尹鬼断家私》);有的则不拘 礼法,风流自赏,公开娶妓;或者以“官 府权为月老”,去成全有情人的越“礼” 行为(《单符郎全州佳偶》、《玉堂春落难 逢夫》、《乔太守乱点鸳鸯谱》等)。这些 官吏显然不那么正统死板、僵化冷酷,多 少体现了新兴市民的意志和愿望。
抄本流传愈广。 半个世纪后,即乾隆三十一年(1766), 《聊斋志异》由赵起杲、鲍廷博据抄本编成1 6卷本刊刻行世,世称青柯亭本。嗣后近二百 年间刊印的各种本子,都由之而出。青柯亭本 并非全本,除删掉了数十篇,还改动了一些有 碍时忌的字句。 上世纪60年代初,张友鹤汇集包括近世发现 的作者半部原稿在内的多种本子,整理出一部 会校会注会评本,简称“三会本”。总共近五 百篇。
2、谈狐说鬼中的现实精神
清代学者纪昀讥其“一书而兼二体” : 有简约记述奇闻异事如同六朝志怪小说的 短章,也有故事委婉、记叙曲微如同唐人 传奇的篇章。